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二 (5)

1. 治發背貼熁諸方

凡發背始發。或似癤。或復大痛。或復小痛。初發頭如麻子大。此發背微候。宜速察之。若有少異。即須大怖。便急治之。仍忌口。速服諸藥。下去熱毒。若在僻遠無醫藥者。即當頭灸百壯。若已大腫。灸四面及頭二三百壯。不厭多也。復薄貼冷藥。種種救療。必得瘥也。其用貼熁藥。皆須當中開孔。令泄毒氣也。

白話文:

凡是發背病,一開始發作時,有的像小瘡癤。有的疼痛劇烈,有的疼痛輕微。最開始發作時,像芝麻般大小。這是發背病的初期徵兆,應該快速辨別。如果有稍許異常,就應當非常恐懼,立即積極治療。同時忌口,並盡快服用各種藥物,以便將熱毒排出體外。如果身處偏遠地區,沒有藥物可治,那麼就應當在頭部進行灸療,連灸一百壯。如果已經腫大,那麼就在周圍和頭部進行灸療,連灸兩三百壯,越多越好。再敷上涼藥,使用各種方法進行救治,一定可以痊癒。在使用敷藥進行灸療時,都必須在中央開個孔,以便排出毒氣。

治發背癰疽。熱毒猛異攻肌肉。赤色腫痛不可忍。欲成膿。及已成膿。並風熱毒在關節。欲結成癰。便令內消。寒水石膏方。

白話文:

【治療發背疽癰。熱毒猛烈侵犯肌肉。紅色腫脹疼痛難以忍受。接近形成膿包,或已經形成膿包。以及風熱毒邪在關節,想要結成癰瘤。此時可以使用內消療法。配方為:寒水石膏。】

寒水石(二兩),羊桃根(一兩銼),硝石(一兩),川大黃(一兩),白蘞(三分),木香(三分),附子(三分去皮臍),黃連(一兩去須),丁香(三分),榆白皮(三分銼),莽草(三分),赤小豆(一分),漢防己(一兩),半夏(三分),玄參(一兩),甘草(一兩生銼)

白話文:

寒水石(90 克) 羊桃根(45 克,切碎) 硝石(45 克) 川大黃(45 克) 白扁豆(10.5 克) 木香(10.5 克) 附子(10.5 克,去皮和臍) 黃連(45 克,去須) 丁香(10.5 克) 榆白皮(10.5 克,切碎) 蒼朮(10.5 克) 赤小豆(4.5 克) 漢防己(45 克) 半夏(10.5 克) 玄參(45 克) 甘草(45 克,生的,切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時。以生蜜一合。地黃汁一合。旋成濃膏。攤於生絹上貼之。干即再換。以腫消為度。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使用時,加入等量的生蜂蜜和地黃汁,攪拌成濃稠的膏狀。塗抹在乾淨的絹布上貼於患處。乾了後即更換。以腫脹消退為終點。

凡發背者。自內出外。始名發背。其疾狀。緣熱毒在中膈。上下不通。所以乘背上虛處出也。先三五月。癮疹妨悶。在肌膚中積漸成腫。始出皮膚。結聚成腫。故名發背。宜用麥飯石膏方。

白話文:

得了發背病的人,它的成因是由內而外發展的。一開始叫發背,這種病的症狀:是因熱毒困於橫膈,不能上下暢通,所以趁著背上空虛的地方發作。患者在發作三五月以前,就會感到皮膚瘙癢難耐,悶悶不樂,這些症狀慢慢發展到皮膚裡,逐漸形成腫塊。最初出現在皮膚上時,堆積成腫塊,所以稱之為發背。治療這種病,應該使用麥飯石膏方。

白麥飯石(顏色黃白類麥飯者曾作磨石者最佳炭少燒令赤醋中淬之又燒還淬如此十遍即止),鹿角二寸截(角用帶腦骨者以炭火燒後煙絕即止),白蘞末

白話文:

白麥飯石: 選擇黃白色類似飯粒的麥飯石,曾用於研磨的品質最佳。先用少許炭火燒紅變赤,再浸入醋中淬火,重複燒烤淬火十次即可。

鹿角: 截取兩寸長的鹿角,選擇帶有腦骨的部分。用炭火燒烤至冒煙停止為止。

白蘞末: 磨碎白蘞。

上件麥飯石。與白蘞末等分。鹿角灰倍用之。並別搗羅細研。用三平木醋。於鐺中煎。如魚眼沸。後下藥末。調攪如餳。候冷。以篦子敷藥於腫上。當腫頭上留一指面地。勿令藥合。遣出熱氣。如未有膿。當便內消。若已作頭。當即撮小。若患多時。肌肉爛落。露出筋骨。即以故細布上塗之。

白話文:

上一段提到麥飯石。和白芷末等分量。鹿角灰再加倍用量。另外研磨成細粉。用三平木(生於省港澳間的喬木)的醋。在鍋中煎煮。煮到像魚眼睛快沸騰的狀態。然後加入藥末。攪拌讓它變稠。等冷卻後。用梳篦把藥敷在腫塊上。在腫塊上部留一指寬的空間。不要讓藥膏封閉。讓熱氣排出。如果腫塊還沒化膿。這樣治療後就會自行消散。如果已經形成膿頭。就要馬上挑破。如果患病時間長。肌肉潰爛露出筋骨。就用舊布敷上藥膏。

貼於瘡上。燥即易之。但中膈以上無不瘥者。其瘡腫。切不得以手觸著。

治乳石氣發背。瘡赤黑色。宜貼柳木耳餅方。

白話文:

在傷口上貼上藥物。當藥物乾燥時,就需要更換新的。除了喉嚨以上的部位,其他地方的傷口都能痊癒。對於腫脹的傷口,切記不可用手去碰觸。

治療由乳石氣引起的背部發炎。傷口呈紅黑色時,應使用「柳木耳餅」方程式來敷貼。

老柳樹上木耳(二兩),黃連(一兩去須),龍葵根(一握淨洗去土切),乳香(一兩),人糞(半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

白話文:

  • 老柳樹上的木耳:二兩
  • 黃連:一兩,去除須根
  • 龍葵根:一握,清洗乾淨,去除泥土並切段
  • 乳香:一兩
  • 人糞:半兩
  • 杏仁:一兩,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和尖端

上件藥相和。搗三五百杵。捏作餅子。厚五錢以來。一依瘡大小貼之。恐藥不住。以單帛勒之。病者覺癢及冷應心。則不得以手搔之。如人行三十里。一換。須臾癢不可忍。四畔便皺。膿即已也。急去其藥。以甘草溫湯洗之。用膏藥貼之。每日一換。皆須甘草湯洗之。以瘥為度。癢即易瘥。或赤色不癢。即難瘥。

治發背髮鬢乳癰。及諸毒腫。宜貼黃連餅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混合。搗碎成糊狀,約三到五百下。捏成餅狀,厚度約五錢,依據傷口大小貼敷。擔心藥物無法附著,可用薄布加以固定。患者若感到搔癢或冷意直達心臟,切不可用手抓搔。每走三十里,更換藥物一次。若藥物貼敷後不久便感到難以忍受的搔癢,且傷口周圍出現皺褶,表示膿液已經排出。此時應立即移除藥物,並用甘草溫湯清洗傷口。然後使用膏藥貼敷,每日更換一次,並須用甘草湯清洗傷口。以傷口癒合為止。若傷口搔癢,容易癒合;若傷口發紅但不搔癢,則不易癒合。

黃連(一兩去須),蛇床子(一兩),乳香(一兩),杏仁(半兩),蔓草根(一握),鹽(一分)大糞灰(半兩),柳樹上木耳(一兩)

白話文:

黃連(一兩,去除鬚根) 蛇牀子(一兩) 乳香(一兩) 杏仁(半兩) 蔓草根(一把) 鹽(一分) 大糞灰(半兩) 柳樹上的木耳(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酥和。投作餅子。厚如五錢。以貼患上。用粗布緊抹之。每日三四度易之。夜亦如然。每易時。先以甘草湯洗之。如未作頭。貼藥便撮作頭。如已穴有膿水亦貼之。即生肌肉。如出膿水已盡。即貼烏膏。若有胬肉。即取柳樹白木耳細研。微微摻於膏上。貼之。

治發背初發。如麻子粒大。漸以結硬疼痛。大黃散方。

白話文:

把上面所說的藥搗得細碎,像粉末一樣。然後放入酥油中和勻,做成餅子。餅子厚度約五錢重。將餅子貼在患處。用粗布緊緊地包紮。每天更換三到四次,晚上也一樣。每次更換時,先用甘草湯清洗患處。如果患處還沒長出膿頭,貼上藥餅後會很快長出膿頭。如果患處已經穿孔流出膿水,也可以貼上藥餅。這樣很快就能長出新肉。如果膿水已經流盡,就貼上烏膏。如果有腐肉,就取柳樹的白木耳研成細末,輕輕撒在膏藥上,然後貼在患處。

川大黃,木香,玄參,黃芩,赤芍藥,白蘞,紫葛,赤小豆(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大黃(1兩) 木香(1兩) 玄參(1兩) 黃芩(1兩) 赤芍藥(1兩) 白朮(1兩) 紫花地丁(1兩) 赤小豆(1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雞子白調。如麵糊。於絹上塗貼。干即再貼。以散為度。

治發背腫毒。焮赤疼痛。雄黃散方。

白話文:

將前述的藥材磨成細粉,用雞蛋蛋白調勻,調成類似麵糊的濃度。然後塗在絲絹上,等它乾了後再塗一層。以此為劑量。

雄黃(一兩細研),黃連(一兩去須),黃柏(半兩銼),赤小豆(三分),川朴硝(一兩),黃芩(半兩),白芨(三分)

白話文:

  • 雄黃(1 兩,研成細粉)
  • 黃連(1 兩,去除鬚根)
  • 黃柏(半兩,切成小片)
  • 赤小豆(三分之一兩)
  • 川朴硝(1 兩)
  • 黃芩(半兩)
  • 白芨(三分之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豬膽調如麵糊。日三四敷腫上。

治發背塗瘡。拔毒散方。

白話文:

使用這些藥材,將它們研磨成細末,做成散劑。然後,用豬膽調和至狀似麵糊的濃度。每日三次,敷於腫脹的部位。

這方法用於治療發背(一種膿腫疾病)和塗抹傷口。這是拔毒散的配方。

陽起石,寒水石,礬石,白石脂,石膏,麥飯石(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陽起石、寒水石、礬石、白石脂、石膏、麥飯石(各 30 克)

上件藥。搗羅為末。重研如面。用新汲水調塗瘡上。

治發背及諸毒腫。宜塗栝蔞根散方。

栝蔞根(三兩),榆白皮(三兩銼),胡燕巢土(五兩),鼢壤土(三兩)

白話文:

使用這些藥材。將它們打成粉末。再細細研磨至如麵粉般細膩。然後用水調和,塗抹在患處。

這是一個治療發背和其他各種毒腫的方法。適用於使用栝蔞根散方。

栝蔞根(三兩),榆樹的白色樹皮(三兩,切碎),胡燕的巢土(五兩),鼢鼠的土壤(三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取芭蕉根汁。和作稀膏。用塗腫上。干即更塗。如潰膿有頭者。即四面塗之。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細粉。取芭蕉根的汁液,與藥粉混合成稀稠膏狀。將膏狀塗抹在腫脹處。等藥膏乾了,再繼續塗抹。如果腫脹潰爛並出現膿頭,就從周圍四面塗抹藥膏。

治發背瘡。焮熱疼痛。抵聖熊膽丸方。

熊膽,麝香(等一分)

白話文:

治療發背膿腫,伴有紅腫和劇烈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抵聖熊膽丸」這個方子。這個方子的主要成分包括熊膽(等於一分量)和麝香(等於一分量)。

上件藥。同研為丸。如黍米大。凡用藥。先以溫水洗瘡令淨。安一丸於瘡口內。上滲解毒生肌散。後用醋麵糊。攤於故帛上蓋之。手按不可忍者。立效。

解毒生肌散方。

白話文:

以上所列藥材,研磨成丸,大小如黍米。每次用藥前,先用溫水清洗傷口,直到乾淨。將一丸藥安置在傷口內,在上撒上解毒生肌散。之後用醋和麵粉調成糊狀,塗抹在舊布上覆蓋傷口。如果疼痛難忍,可以用手按壓,立即可見成效。

石灰(一分旁年故船上者主以貓器中燒令赤),黃丹(一分炒令紫色),龍骨(一分),麝香(一分),椹子(一分),密陀僧(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敷之。

治發背。磨刀石熁腫方。

白話文:

石灰(一兩,取用用於船上的陳年石灰,在陶瓷器皿中燒至發紅) 黃丹(一兩,炒至變為紫色) 龍骨(一兩) 麝香(一兩) 椹子(一兩) 密陀僧(一兩)

磨刀赤石(一片用長三寸厚一寸者),白蘞(二兩),川大黃〔一(二)兩〕,醋(一升),鹿角(八兩燒為灰)

白話文:

磨刀石(一片,長三寸,厚一寸) 白僵蠶(二兩) 大黃(一兩到二兩) 醋(一升) 鹿角(八兩燒成灰)

上件藥。取磨刀石燒令赤。即納醋中。復出燒赤。又納醋中。候醋減半。即取諸藥一處。搗細羅為散。以醋調如膏。軟布上貼。干則易之。

治一切腫及發背乳癰等。宜服石灰散方。

白話文:

把上列藥材磨成粉末。然後燒熱磨刀石,放入醋中,再拿出來燒熱,再次放入醋中。等醋液減少一半後,將所有藥粉加入醋液中。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醋液攪拌成膏狀。敷在柔軟的布上,膏藥乾了後更換新的。

風化石灰(一合),小麥面〔二(三)合〕,皂莢灰(一合),白蘞(一合)

白話文:

熟石膏粉(約 200 公克) 小麥粉(約 400-600 公克) 皁莢灰(約 200 公克) 白蘞粉(約 200 公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釅漿水和如麵糊。塗貼。日三四換之。

治發背初得。毒腫焮熱赤痛方。

白話文:

治療剛開始出現的發背病,使用以下藥物。將藥物研磨成細末,與濃漿水調和成糊狀。將此糊狀物敷貼於患處,每日更換三到四次。

【注:發背是中醫的一種病症名稱,指的是在背部出現的一種熱痛、紅腫的病變。】

上取浮萍草如雞子清。爛搗濕裹之。一宿明旦敷後散方。

白話文:

把新鮮的浮萍草搗爛成像雞蛋清一樣的糊狀,塗抹在患處。過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再用藥方所述的藥物散劑敷上。

又方。

沒石子(一枚),牆上朽骨(一分),胭脂(一分)

上件藥相和。研令勻細。每用敷之。如未結膿作頭。只用浮萍草敷之自消。

治發背焮熱疼痛。消腫毒清涼膏方。

糯米(二升),龍腦(一分)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取沒石子一粒,牆上朽骨一分,胭脂一分,將三者混合研磨成細粉,每次取適量敷於患處。如果未化膿而發熱腫痛,只需用浮萍草敷之即可自行消退。

治發背焮熱疼痛,消腫毒的清涼膏方:取糯米二升,龍腦一分。

上件糯米。水淘令淨。入龍腦相和。研成膏。攤於疏布上貼。干即易之。

白話文:

將上一點糯米洗淨,加入龍腦,搗成膏狀。塗抹在稀疏的布上,貼在患處。乾了就更換。

又方。

大麥面(三升),黃牛乳(二斤)

上件藥相和。作餅子。以敷腫處。熱即易之。以瘥為度。

治發背。毒腫紫黑。堅硬疼痛。蛇蛻皮散方。

蛇蛻皮(一尺),蕓薹子(五合),不中水磚末(一升)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釅醋塗腫處。如干即易之。若膿出。更塗四邊。

治發背瘡腫。疼痛不可忍方。

露蜂房(一兩半),甘草(二兩生用)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

用大麥面三升,黃牛乳二斤,將兩種藥材混合在一起,做成餅子敷在腫脹的地方。如果餅子發熱就及時更換,直到腫消為止。

治療發背,毒腫呈現紫黑色,堅硬疼痛的藥方:

用蛇蛻皮一尺,蕓薹子五合,不中水磚末一升,將這些藥材搗碎過篩,用濃醋塗在腫脹的地方。如果藥膏乾燥就及時更換。如果膿液流出,要塗抹在膿液流出的周圍。

治療發背瘡腫,疼痛難忍的藥方:

用露蜂房一兩半,甘草二兩(生用)

上件藥。銼。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去滓。以綿浸湯中。洗瘡四面。闢除毒氣。令瘡早瘥。

白話文:

用上方的藥材,切成碎塊,加水三升煎煮,煎至水量剩兩升。將藥渣去掉,用棉花浸泡在藥湯中,清洗傷口四面。這樣可以消散毒氣,讓傷口早日癒合。

治發背。熱毒腫痛不可忍方。

蘩萎(燒炭一升),大麥面(三合)

上件藥。以水和如膏。塗於腫上。干即易之。以瘥為度。

治發背初有。經日腫熱焮。毒氣猛盛。日夜頭疼痛。宜用此方。

雞子清(三枚),新狗糞(一掬)

白話文:

治療發背,熱毒腫痛難以忍受的方子。用燒過的炭灰一升,大麥粉三合,用水調成膏狀,塗抹在腫脹處,乾燥後就換新藥,直到症狀消失為止。

治療發背初期,已經腫脹發熱疼痛,毒氣旺盛,日夜頭疼的方子。用雞蛋清三枚,新鮮狗糞一把。

上件藥相和。令硬軟得所。捏作餅子。可厚一二錢。當頭開一孔子。貼腫上。以帛子抹卻。日三貼之。取瘥為度。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混合,使其硬度適中。捏成餅狀,厚度約一至二錢。在餅中央戳一個小孔。將餅貼在腫脹處,並用布擦拭乾淨。每天貼敷三次,直到腫脹消散為止。

治覺似發背。但是熱腫。即用之。令內消方。

皂莢(一挺去黑皮及子),栗子(一十枚去殼曝乾)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新汲水和。如麵糊攤於布上。以敷腫處。干即易之。

治發背及疽。一切毒腫內消神驗方。

剪刀草(不限多少淨洗切)

上搗絞取汁一小盞。溫暖頻服之。並以剪刀草爛研。闊鋪於腫處。如有乾者。搗末用。蜜調塗之。

又方。

理石(五兩)

上以水煮一日。搗研令細。冷水調塗。又以青布三重。可赤處方丸。濕布拓之。熱即頻換。

又方。

白話文:

如果覺得像是發背,但又伴隨熱腫,就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將皂莢(去除黑皮和種子,取一根)與栗子(十枚,去殼曬乾)搗碎過篩,用新汲取的清水調成麵糊狀,敷在腫脹的地方,乾了就換新的。

治療發背、疽和其他毒性腫脹,內消效果極佳的方子:將剪刀草(不限多少,洗淨切碎)搗碎絞汁,溫熱後頻頻服用。同時將剪刀草搗爛敷在腫脹的地方,如果乾了就搗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塗抹。

另一個方子:取五兩石灰,用水煮一天,搗碎研磨成細粉,用冷水調和塗抹。再用三層青布包裹,放在患處,用濕布敷上,熱了就換新的。

另一個方子:

上取生地黃。不限多少。搗如泥。以故布一條。闊狹如腫大小。薄攤地黃於布上。攤訖。摻木香末於地黃上。令遍。取於木香末上。又攤地黃泥一重。令夾香末訖。拓於腫上。干即易之。不過三五度效。

治發背。疼痛不已方。

白話文:

用新鮮生地黃,不限用量。搗成泥狀。用一塊舊布,寬窄與腫脹部位一致。在布上均勻攤開生地黃泥。攤好後,撒上木香粉,覆蓋均勻。再在木香粉上攤一層生地黃泥,使其夾住香末。將藥膏敷在腫脹處。乾燥後立即更換。不超過三到五次即見效。

上取黃牛糞。在芒田中經雨多者。此糞帶白色良。收取去渥土。曝乾。一半以武火燒令煙絕。一半燒令黑糟。相和研令極細。以生麻油調如面脂。日三四塗之。

治發背及癰疽。未潰方。

白話文:

取上等的黃牛糞,在芒草田中經過多次雨水浸泡過的品質較好,上面帶有白色更好。將牛糞收集後去除濕土,曬乾。一半用大火燒成灰,燒到冒煙停止。另一半燒成黑碳。將兩種灰燼混合,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生麻油調和成類似面霜的膏狀物。每天塗抹三四次。

上以香豉三升。與少水相和。熟搗如泥。可腫處作餅子。厚三分。以覆腫上。以艾列其上灸之。當便減快。或一日二日灸之即良。得瘡中汁出便瘥。

又方。

莨菪葉

白話文:

取香豉三升,加入少許水,搗爛成泥。在腫脹處做成餅子,厚度為三分。將餅子覆蓋在腫脹處。用艾條點燃,對著餅子灸。很快就能消腫。一般一天或兩天灸治就能痊癒。如果膿瘡中的膿液流出,則表示已經痊癒了。

上似覺有瘡。即取前件葉。不限多少。旋炙令熱。便熨瘡上。冷即易之。以痛止為度。冬月無葉。即取根劈作片子。炙熱熨之。神驗。

白話文:

如果上半身感覺像長了瘡,就立即取用前文提到的樹葉,數量不限。旋轉炙烤讓葉子發熱,然後熨敷在瘡口上。葉子冷了就立刻換新的。以疼痛停止為準。如果是冬天沒有葉子,就把根莖劈成片狀,炙熱後熨敷。非常有效。

又方。

蕓薹(一握細切)

上以酥和研。敷腫上。熱則易之。

治發背兼腫毒方。

上搗益母草。絞取汁。每服一小盞。余滓罨腫上。頻服之效。

又方。

上搗地菘。絞取汁一小盞。用乳香末一錢。以水研塗之。干即更塗。如未有頭者。於四面塗之。

又方。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將芸薹(一握切碎)用酥和勻,敷在腫塊上,熱了就換新的。

治療發背兼有腫毒的藥方:將益母草搗碎,擠出汁液,每次喝一小盞,剩下的渣滓敷在腫塊上,頻繁服用效果顯著。

另一個方法,將地菘搗碎,擠出汁液一小盞,加入乳香末一錢,用水研磨塗抹在腫塊上,幹了就再塗一次,如果沒有膿頭,就往腫塊的四面塗抹。

另一個方法…

上用馬齒莧有黃花時。搗絞取汁。日煎成膏。患發背者。研入硝石少許。日四五上塗瘡。

白話文:

使用馬齒莧時,要選擇開黃花的時候。搗碎絞出汁液,每天煎煮成膏狀。患有發背(背部發炎潰瘍)的人,將硝石研磨成粉末,加入膏狀物中。每天四五次塗抹於患處。

治發背癰腫方。

亂髮(燒灰)

上研令極細,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一錢。

又方。

上用三年醋澱。微火煎令稠。和牛脂封上。日二易之。

又方。

上用狗牙燒灰細研。醋和敷之。

又方。

上用豬羊脂封上。亦治髮乳。

又方。

上用鹿角燒灰細研。醋和封之。

又方。

上用蛇頭燒灰細研。水和敷之。

又方。

上取犢子耳中塞。摻於瘡上立瘥。不問黃牛水牛並可。

又方。

上用半夏末。以雞子白和塗之。

又方。

白話文:

治療頭髮部位的癰腫,可以用以下方法:將燒成灰的頭髮研磨成極細的粉末,不分時間,用溫酒調和服用一錢。也可以用三年陳醋沉澱後,以微火煎煮至稠,加入牛脂封敷患處,每天換藥兩次。還可以將燒成灰的狗牙細研,用醋調和敷在患處。亦可用豬羊脂封敷患處,也能治療頭髮乳頭腫痛。另外,將鹿角燒成灰細研,用醋調和封敷患處。或者將蛇頭燒成灰細研,用水調和敷在患處。也可以取小牛耳朵裡的塞子,摻在患處上,馬上就會癒合,不論是黃牛還是水牛都可以。另外,可以用半夏末,用雞蛋清調和塗抹患處。

上墓上小茱萸。及生薑小蒜等。爛搗。以少醋和。捏作餅子。更互拓之良。

白話文:

把茱萸、生薑、小蒜等材料搗碎成糊狀,加入少許醋混合。把它捏成餅子形狀,互相摩擦,對身體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