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二 (3)
卷第六十二 (3)
1. 治附骨疽諸方
夫附骨疽者。由當風露臥。風入骨髓與熱氣相搏。復遇冷濕。或秋夏露臥。為冷所折。風熱伏結壅遏。附骨成疽。喜著大節解間。及額頭䏶膝上。嬰孩亦著髆肘背脊也。其大人患急者。則先覺痛。不得轉動。按之應骨便覺。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是也。其小兒抱之。便即啼喚。
白話文:
所謂的附骨疽,是因為在當風露宿時,風邪入侵骨髓與熱氣交戰。之後又遇上寒濕,或者是在秋夏時節露天而睡,被寒氣折損。風熱之邪潛伏結聚,阻滯壅塞,附著在骨頭上形成疽瘡。附骨疽好發在身體的大關節、縫隙處,以及額頭、腿窩、膝蓋上。嬰兒則好發在囟門、手肘、背部。
大人患上急性附骨疽,一開始會感到疼痛,無法轉動身體。按壓時會觸碰到骨頭,感到疼痛。皮膚和肌肉略微腫脹,摸起來軟綿綿的像肥肉。而嬰兒患上附骨疽,抱起來就會啼哭。
則是肢節已有痛處。蓋其候也。若不知覺。乃至遍身成膿不潰。唯身體變青黯。不悟是疽。乃至於死也。
治附骨疽。腫痛有膿久不瘥。天靈蓋散方。
白話文:
如果肢體或節點已經出現疼痛的情況,這是一種病症的表現。如果疼痛感沒有被察覺,病情可能進一步發展,導致全身形成膿包而不破裂,此時身體會呈現青黑色,但若人們還不瞭解這是惡性病竈(如疽),病情可能會進一步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治療附骨疽,即骨頭附近形成的膿包,長期腫痛且不易痊癒的狀況,可以使用「天靈蓋散」方劑。
天靈蓋(一兩燒灰),狗頭骨(半兩燒灰),白礬(半兩燒灰汁盡),麝香(一錢細研),黃連(一分去須),黃柏(一分)
白話文:
- 天靈蓋(燒成一兩灰)
- 狗頭骨(燒成半兩灰)
- 白礬(燒成半兩,水份完全蒸發)
- 麝香(一錢,磨細)
- 黃連(一分,去除纖維)
- 黃柏(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研入麝香令勻。每使。先煎甘草湯洗。拭乾。用生油調塗之。
治附骨疽。及一切惡瘡。宜絍藥方。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物搗碎磨成粉末狀,再研磨入麝香,使其均勻。每次使用前,先用甘草湯清洗患處,拭乾後,用生油調和塗抹。
牛黃(一分細研),麝香(一分細研),木香(一分),丁香(一分),蘹香子(一分),乳香(一分細研),硃砂(一分細研),雄黃(一分細研),黃丹(一分),黃柏(一分銼),苦參(一分銼),膩粉(一分)
白話文:
牛黃(1 錢,研成細粉) 麝香(1 錢,研成細粉) 木香(1 錢) 丁香(1 錢) 蘹香子(1 錢) 乳香(1 錢,研成細粉) 硃砂(1 錢,研成細粉) 雄黃(1 錢,研成細粉) 黃丹(1 錢) 黃柏(1 錢,切碎) 苦參(1 錢,切碎) 膩粉(1 錢)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同研令勻。剪單紙條子。看瘡眼子大小。每一條子紙。用藥末一字以下。捻藥末在紙條子內。絍於瘡中。不計近遠。如藥無力。紙絍子自退。即依前更用藥末。為紙絍子更絍。侯紙絍漸短。迫至好痊為度。若患惡瘡。不計任甚處。看瘡眼大小。皆用絍子。不計個數。以瘥為度。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物研磨成細粉。再加入已經研磨好的藥材,一起研磨均勻。剪下一些紙條。根據瘡口的尺寸裁剪紙條大小。每條紙條上撒上薄薄一層藥粉。把藥粉包裹在紙條內。塞入瘡口,不論瘡口距離遠近。如果藥粉效力不夠,紙條會自行脫落。這時按照之前的步驟,再次使用藥粉製作紙條並塞入瘡口。隨著紙條逐漸變短,說明瘡口逐漸癒合。如果是惡瘡,不論生長在何處,都要根據瘡口大小製作紙條。不限制紙條數量,以瘡口癒合為準。
治附骨疽及冷瘻。一切惡瘡等方。
蜣螂(燒灰一兩),巴豆(半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件藥。同研為細散。用敷瘡上。日一換之。多時患者。不過三上效。
治附骨疽久不瘥。瘥後復發。骨從瘡孔中出方。
上用豬膽和楸葉。爛搗封之。
又方。
白話文:
治療附骨疽和冷瘻,以及各種惡瘡的藥方:蜣螂燒成灰一兩,巴豆去皮心研成粉末,用紙包好壓榨出油,取半兩。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細粉,敷在患處,每天換藥一次。長期患者,最多三次就能見效。
治療附骨疽久治不愈,癒合後又復發,骨頭從瘡口露出的情況:將豬膽和楸葉搗爛敷在患處。
另一個藥方:
上以枸杞自然汁。以慢火熬成煎。後入煉過白礬。團令堅實陰乾。搗羅為末。先以甘草水洗之。拭乾。以唾塗瘡。將藥末周匝敷之。
治附骨疽腫痛。皂莢膏方。
白話文:
先用枸杞榨取天然汁液,用文火熬煮成濃汁。之後加入精製過的明礬,攪拌成堅硬的藥團,陰乾後搗成細末。先用甘草水清洗傷口,拭乾後,用唾液塗抹於傷口四周,再敷上藥末。
皂莢(十挺蘼蕪融者細研),吳茱萸(二兩末),杏仁(一兩湯浸去皮炙研如泥),水銀(一兩以李棗瓤同研令星盡)
白話文:
**皁莢:**取十個皁莢果,將果肉研磨成細粉。
吳茱萸: 取二兩吳茱萸,碾成細末。
杏仁: 取一兩杏仁,浸泡在熱水中去除外皮,烘乾後研磨成泥狀。
水銀: 取一兩水銀,與李子或棗子的果肉一起研磨,直到水銀顆粒消失。
上件藥。以醋三升。煎皂莢取一升五合。濾去滓。下茱萸杏仁。以文火熬成膏。次下水銀和勻。置不津器中。於故帛上塗貼於患處。
白話文:
將上列藥方製作成藥膏:
用三升醋煎煮皁莢,取一升五合的量。 濾去渣滓,加入茱萸和杏仁。 用文火熬製成膏狀。 加入水銀,攪拌均勻。 裝入不透水的容器中。 塗抹在乾淨的布料上,貼敷於患處。
治附骨疽。多年不瘥方。
多年油腳(一兩),獖豬𩩅骨髓(一兩),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都研為膏。塗於瘡上。
治附骨疽。及魚眼瘡方。
杏仁(五十枚燒為灰),亂髮灰(一兩),膩粉(一分)
上件藥。同研令細。入油三合。蠟半兩。煎攪令勻。入瓷盒盛。淨洗貼之。
又方。
上以蜣螂七枚。和大麥面。爛搗封之。
又方。
上以狗頭燒煙燻之。
又方。
白話文:
【治療附骨疽。多年未癒的方子。】
一兩份的多年油腳,一兩份的公豬骨髓,以及一錢細研的麝香。
上述藥物全部研磨成膏狀,塗抹在患處。
【治療附骨疽。以及魚眼瘡的方子。】
將五十枚杏仁燒成灰,一兩份的亂髮灰,以及一分的膩粉。
上述藥物混合後研磨至細,加入三合油和半兩蠟,煮沸攪拌至均勻,然後倒入瓷盒中保存,淨洗後貼在患處。
【另一個方子。】
使用七枚蜣螂,與大麥麵一起混和,打成糊狀塗抹在患處。
【另一個方子。】
使用狗頭的煙燻於患處。
【另一個方子。】
上用雞子五枚。煮熟。去白取黃。於銚子內。以慢火炒令黑。候自然為膏。瀝於盞。納黃丹膩粉各三錢。拌和令勻。每用時。先用米泔煎湯洗患處。拭乾。用藥敷之妙。
白話文:
用五個雞蛋。煮熟後取出蛋黃,放入小鍋中。用小火慢慢炒,炒至變黑。等它自然變成膏狀。將蛋黃膏瀝出到小碗中。放入三錢黃丹和三錢膩粉。攪拌均勻。每次使用前,先用米湯煎水洗淨患處。擦乾後,敷上藥膏即可。
又方。
蜣螂(乾者)
上搗細羅為散。先以烏雞脂塗瘡口上。以散敷之。
治附骨疽不愈。愈而復發。骨皆從瘡孔中出者。宜用此方。
一歲烏雌雞骨(一兩燒灰),三家桐材(棺)屑(一兩燒灰),三家炊草(一兩燒灰)
上件藥。都研令細。每用少許。納於瘡中。碎骨當出即愈。
白話文:
另外一個方法是用乾的蜣螂,研磨成細粉,先用烏雞脂塗抹在瘡口上,再敷上藥粉。這個方法適合治療反覆發作的附骨疽,導致骨頭從瘡口長出來的情況。
另外,可以用一歲黑色母雞的骨頭(一兩,燒成灰),三家棺材的桐木屑(一兩,燒成灰),三家炊煙的草灰(一兩,燒成灰),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許放入瘡口,就能幫助碎骨排出,使傷口癒合。
2. 發背論
夫二儀含象。三才貫形。五臟以類五行。六腑法之六律。人之肉也則脾主之。人之皮膚則肺所管。膚肉受病。皆由滋味。而與厚衣。衣服厚暖。則表易招寒。滋味過多。則臟腑生熱。臟腑既壅。則血脈不流。而毒氣凝滯。湊於俞穴之所。陰陽會津。邪氣伏留。熱搏其血。血敗漬肉。
白話文:
天地萬物中包含著陰陽兩種形而上的力量。人體由三種元氣構成:精、氣、神,五臟與五行屬性相應,六腑則與六律音律相配。脾臟主管肌肉,肺臟管理皮膚。肌肉和皮膚患病,都是由飲食和過度保暖引起的。衣服過度保暖,會導致表皮容易受寒;飲食過多,會導致臟腑生熱。臟腑鬱結,血脈不通,毒氣因而滯留,聚集在俞穴(經絡穴位)處。陰陽在此交匯,邪氣潛伏,熱氣激發血液,血液腐敗,毒氣浸漬肌肉。
肉腐成膿。實則為癰。浮則為腫。深則為疽。於發背者。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又有平生不服石藥。而自發背者。皆是上代有服之者。毒氣流敷故也。其候多於背兩髀間。初起如粟米大。或痛或癢。四畔作赤色。日漸增長。若不早療。經數日遂至不救。
白話文:
肌肉潰爛化膿,實性的就是癰,浮腫的就是腫脹,深層的叫疽。長在背部的膿腫,可能是服用「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也有隻服用鍾乳石就發病的。還有些人從未服用過礦物藥物,但也會自發長膿腫在背部。這都是因為上代有人服用了這些藥物,毒氣傳遞所致。這些膿腫通常長在背部和大腿間,初期像粟米粒大小,可能伴隨疼痛或瘙癢,周圍呈紅色。隨著時間推移,膿腫會逐漸增大。如果不及時治療,數日後可能危及生命。
其臨困時。瘡已圓闊三四寸。高一寸。有十數竅。以手按之。諸竅之中。膿皆反出也。養生云。若小覺背上痛癢有異。則取淨土。水和捻作餅子。徑一寸半。厚二分。貼著瘡上。以艾火作炷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子。若如榆莢大時。灸七七炷。若至錢許大時。
白話文:
當他生病時,瘡口已經圓而寬,有三四寸,高一寸,大約有十幾個小洞。用手按壓它,小洞裡面的膿液全都會流出來。養生書上說:如果覺得背部疼痛或瘙癢異常,就用乾淨的泥土和水攪拌成餅狀。餅的直徑一寸半,厚度二分,貼在傷口上。用艾草做成艾柱在上面灸。每灸一個艾柱就換一個餅。如果瘡口像粟米粒那麼大,可以灸七個餅。如果瘡口像榆莢那麼大,要灸七七四十九個艾柱。如果瘡口像銅錢那麼大,
日夜不住灸。並服鐵漿。及五香連翹散。療之在速。則無不瘥也。
白話文:
連續不斷地進行艾灸治療,同時服用鐵漿和五香連翹散。及時治療,沒有治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