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十 (11)

1. 治濕䘌諸方

夫濕䘌病者。由脾胃虛弱。為水濕所乘。腹內蟲動。侵蝕成䘌也。多因下痢不止。或時病之後。客熱結於腹內所為。其狀。不能飲食。忽忽喜睡。綿綿微熱。骨節沉重。齒無光色。舌上盡白。細瘡如粟。若上唇生瘡。是蟲蝕五臟。則心煩懊。若下唇生瘡。是疳蝕下部。則肛門爛開。

白話文:

得了濕疹的人,是因為脾胃虛弱,被水濕侵襲,腹內有蟲子在作怪,侵蝕身體而形成濕疹。通常是因為腹瀉不止,或者疾病之後,外來的熱氣積結在腹中所引起的。其症狀是:吃不下飯,常常昏昏欲睡,發低燒,骨頭關節沉重,牙齒失去光澤,舌苔全白,上面有像小米粒一樣的小瘡。如果上嘴脣長瘡,說明蟲子侵蝕五臟,就會心煩意亂。如果下嘴脣長瘡,說明濕疹侵蝕下半身,就會肛門潰爛流血。

甚者腑臟被蝕。齒上下齦悉生瘡者。齒色紫黑。利血而濕水氣也。脾與胃合。俱象土。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水穀之精。化為血氣。以養腑臟。若脾胃虛弱。則土氣衰微。或受於冷。乍傷於熱。使水穀不消。化糟粕不實。則成下痢。翻為水濕所傷。若時病之後。腸胃虛熱。

白話文:

嚴重的會導致內臟受到侵蝕。上下牙齦皆長瘡。牙齒顏色變紫變黑。這是因為血氣虛弱,濕氣過重導致。脾與胃相互配合,都屬土行。胃是水穀(食物)的儲藏庫,脾氣研磨消解食物,將水穀的精華化為血氣,用來滋養內臟。如果脾胃虛弱,那麼土氣就會衰敗,或者受到寒氣侵襲,或者突然受熱,導致水穀無法消化,糟粕不能完全排出,於是就會形成腹瀉。如果腹瀉後腸胃虛熱。

皆令三尸九蟲。因虛動作。侵蝕五臟。上出唇口。下至肛門。胃虛氣逆。則變嘔噦。蟲蝕腑臟傷敗。痢出瘀血。如此者死。其因脾胃虛微。土氣衰弱。為水濕所蝕。蟲動成䘌。故名濕䘌也。又云天行之濕。初得不覺。行坐不廢。恆少氣力。或微痢。或不痢。病成則變嘔吐。即是蟲內蝕於臟。

白話文:

這些(病症)都是由三尸九蟲引起的。由於虛弱而行動受限,這些蟲子會侵蝕五臟,從上到嘴,從下到肛門。如果胃虛逆氣,就會出現嘔吐。蟲子侵蝕腑臟後會造成損傷,出現痢疾和瘀血。這樣的人通常會死亡。其原因是脾胃虛弱,土氣衰微,被水濕侵蝕。蟲子活動後形成濕熱之氣,因此稱之為「濕熱」。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天行之濕」。這種病在初期不會被察覺,行走坐臥都不受影響。但患者總是會感到體力下降,偶爾會出現輕微的痢疾,也可能沒有痢疾。如果病情加重,就會出現嘔吐,這是因為蟲子在侵蝕臟腑。

又云有急結濕。先因腹痛。下痢。膿血相兼。出成病也。翻大小便不通。頭項皆痛。小腹急滿。起坐安然。亦有內蝕五臟。凡如此者。雖初證未發於外。而心腹亦常煩懊。至於臨困。唇口及肛門方復生瘡。即死也。

治蟲蝕肛門赤爛。下血疼痛。名曰濕䘌。宜用此兔頭散方。

白話文:

另外有急性的結濕病。起先因腹痛腹瀉,膿血混雜而出,腹瀉成病。之後大小便不通,頭頸部疼痛,小腹部緊脹難忍。患者起坐安穩。也有人內臟被腐蝕。凡是這種情況,雖然症狀一開始尚未發作於外,但心腹也經常煩躁不安。到了病情危重時,脣口和肛門才會長瘡,很快就死亡了。

兔頭(一分燒灰),狐骨(一分燒灰),甜葶藶(一分炒令香),蛇頭(一枚微炙),蝦蟆(一分燒灰),百草霜(一分),蜣螂(一枚微炙),青黛(一分細研),晚蠶蛾(一分微炒),青礬(一分),黃礬〔三(一)分燒灰〕丁香(半分),麝香(一分細研),菥蓂(半分),故緋(五寸燒灰),苦參(半分銼),黃柏(半分銼),乾薑(半分炮裂銼),角蒿〔半兩(分)燒灰〕,丹參(半分),川芒硝(一分),鐵衣(一分),朱末(一分細研),印成鹽(一分),救月杖(半分燒灰),桂心(半分),蝸(蠍)蟲糞(半分),床中桄(枕)木(半分燒灰)

白話文:

兔頭(燒成灰,約 1 分) 狐骨(燒成灰,約 1 分) 甜葶藶(炒香,約 1 分) 蛇頭(稍微炙烤,約 1 個) 蝦蟆(燒成灰,約 1 分) 百草霜(約 1 分) 蜣螂(稍微炙烤,約 1 隻) 青黛(研磨成粉,約 1 分) 晚蠶蛾(稍微炒一下,約 1 分) 青礬(約 1 分) 黃礬(燒成灰,約 3-1 倍分) 丁香(約半個) 麝香(研磨成粉,約 1 分) 菥蓂(約半個) 故緋(燒成灰,約 5 寸長) 苦參(切碎,約半個) 黃柏(切碎,約半個) 乾薑(炮製後切碎,約半個) 角蒿(燒成灰,約半兩) 丹參(約半個) 川芒硝(約 1 分) 鐵衣(約 1 分) 朱末(研磨成粉,約 1 分) 印成鹽(約 1 分) 救月杖(燒成灰,約半個) 桂心(約半個) 蠍蟲糞(約半個) 牀中木頭(枕木)(燒成灰,約半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用一錢。以綿裹納下部中。日再用良。

治疳濕䘌。下赤黑血。肛門蟲蝕赤爛。日夜疼痛。熏黃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草藥磨碎並過篩成為粉末,然後把已經研磨好的其他草藥加入其中使其均勻混合。每次使用時取一分錢的量,用棉布包裹後放入下腹部,每天使用兩次效果較好。 治療兒科溼疹和肛門部位出現紅色或黑色血液、被寄生蟲侵蝕導致皮膚發炎潰瘍以及夜間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燻黃散」這個配方。

熏黃(一分),硃砂(一分細研),食鹽(一分),青黛(一分細研),丁香(一分),白礬(一分燒灰),鐵衣(一分)梔子仁(一分),麝香(一分細研),莨菪子,細辛,土瓜根,乾薑(炮裂銼),甜葶藶,菖蒲蝦蟆(燒灰),川椒(去目閉口者微炒去汗),故靴底(燒灰以上各一錢),髑髏骨〔一分炙煮(黃)枯腐者〕

白話文:

燻黃(1分)、硃砂(1分研細)、食鹽(1分)、青黛(1分研細)、丁香(1分)、白礬(1分燒成灰)、鐵衣(1分)、梔子仁(1分)、麝香(1分研細)、莨菪子、細辛、土瓜根、乾薑(炮裂銼)、甜葶藶、菖蒲蝦蟆(燒成灰)、川椒(去籽閉口,小炒去汗)、破舊靴底(燒成灰,以上各1錢)、骷髏骨(1分,炙煮至黃色枯焦)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一錢。以綿裹納下部中。日再易。有瘡敷上。

治疳濕䘌。洗熨下部。丁香散方。

白話文:

將這些草藥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一分(約等於現在的 3 克),用棉花包裹後放入下體中,每天更換兩次。如果患有潰瘍,可以直接塗抹在患處。 這是一種治療疳溼病和清潔下體的方法,使用的配方是「丁香散」。

丁香末(一分),麝香(一錢研),犀角屑(三分),甘草(三分末)

白話文:

丁香粉(0.25 克),麝香(3.75 克),犀牛角末(0.75 克),甘草粉(0.75 克)

上件藥同研。以鹽三合。椒三合。豉二合。水三升。都煎至一升。去滓。令稍熱。用綿蘸洗熨下部。冷即再暖用之。

白話文:

將上面列出的藥物研磨成粉末後,加入三合鹽、三合花椒、二合豆豉。然後,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下約一升的藥液,過濾去除渣滓。藥液稍稍溫熱後,用棉花蘸取藥液,敷在患處下方。如果藥液變冷了,就再加熱後使用。

治疳濕䘌。蝕口齒及下部方。

飛廉〔二(三)兩〕

上燒為灰。細研。每用一錢。敷病處。痛甚忍之。若不痛則非疳也。

又方。

苦參(銼),青葙子,甘草(各二兩生用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暖生地黃汁調下一錢。

治疳濕䘌。殺蟲青葙子散方。

白話文:

治疳濕䘌,蝕口齒及下部方。

方一:

  • 飛廉(二到三兩)

將飛廉燒成灰,研成細粉。每次取一錢,敷於患處。如果疼痛難忍,說明是疳病;如果沒有疼痛,就不是疳病。

方二:

  • 苦參(銼碎)
  • 青葙子(二兩,生用,銼碎)
  • 甘草(二兩,生用,銼碎)

將以上三味藥搗碎,過篩成細粉。每次於飯前用溫熱的地黃汁調服一錢。

治疳濕䘌,殺蟲青葙子散方。

青葙子,雄黃(細研),硫黃(細研),蕪荑,雷丸(以上各半兩),苦參(三分銼),狼牙(三分),藜蘆(一分去蘆頭)

白話文:

青葙子、雄黃(研成細末)、硫磺(研成細末)、蕪荑、雷丸(以上各半兩) 苦參(研成三分細末)、狼牙(研成三分細末)、藜蘆(去掉果頭,研成一份細末)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綿裹一錢。納下部中。日再易之。

又方。

青黛(一兩細研),丁香(半兩),黃連(一兩去須)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泔澱和丸。如棗核大。以綿裹納下部中。日再易之。

治下部疳䘌瘡。經年不瘥。宜用此方。

白話文:

取藥材研磨成粉,用棉布包好一錢,塞入患處,每天換藥兩次。

另一種方法是將青黛、丁香和黃連研磨成粉,用米泔水和成如棗核大小的丸藥,用棉布包好塞入患處,每天換藥兩次。

此方適合治療下部久治不愈的疳瘡。

丁香(半兩),青黛(半兩細研),木香(半兩),黃連(半兩去須),石灰(半兩),麝香(一錢細研),蚺蛇膽(半兩)

白話文:

丁香:半兩 青黛:半兩,磨成細粉 木香:半兩 黃連:半兩,去掉根須 石灰:半兩 麝香:一錢,磨成細粉 蚺蛇膽: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半錢敷瘡上。日三兩易之。

又方。

白礬(半兩),桂心(半兩),徐長卿(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半錢。日二三上敷瘡。

又方。

蜈蚣燒灰。以臘月豬脂和塗之。大效。

又方。

蘭香曝乾搗末。敷瘡上神效。

白話文:

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取半錢敷在患處,一天換藥兩到三次。

另一個方法是用白礬、桂心、徐長卿各半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取半錢,每天敷在患處兩到三次。

另外,也可以用蜈蚣燒成灰,再和臘月豬油一起塗抹,效果很好。

最後,將蘭香曬乾後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也有神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