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八 (2)
卷第五十八 (2)
1. 治氣淋諸方
夫氣淋者。胃日虛。膀胱熱。氣脹所為也。膀胱與腎為表裡。膀胱熱。熱氣流入於脬。熱則生實。令脬內氣脹。則小腹滿。腎虛不能制其小便。故成淋。其狀。膀胱小腹皆滿。尿澀。常有餘瀝是也。亦曰氣癃也。
治氣淋。腹脹不通。吳茱萸散方。
白話文:
氣淋症,是因為胃虛寒,膀胱有熱,導致氣脹。膀胱和腎臟是表裡關係,膀胱有熱,熱氣就會流入腎臟。熱氣會產生實熱,導致腎臟內氣脹,小腹因此脹滿。腎虛不能控制小便,所以形成氣淋症。症狀為:膀胱和小腹都脹滿,小便不暢,常有殘餘小便。也稱為氣癃。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乾薑(半兩炮裂銼),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桃白皮(半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細辛(半兩),真珠末〔一分(兩)〕,雄黃(一分細研)
白話文:
- 吳茱萸(半兩,用湯浸泡七次後,烘乾並稍微炒一下)
- 乾薑(半兩,炮製後切碎)
- 赤芍藥(半兩)
- 桂心(半兩)
- 當歸(半兩,切碎並稍微炒一下)
- 桃白皮(半兩,切碎)
- 人參(半兩,去除蘆頭)
- 細辛(半兩)
- 真珠末(一錢)
- 雄黃(一錢,研磨成細粉)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真珠雄黃末各一字。攪令勻。更入酒半小盞。煎三兩沸。放溫。食前服之。
治氣淋。小腸疼痛。木香散方。
白話文:
把這些藥材搗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重。用一中盞水煎煮,煎至剩五分之一。去除藥渣。加入一字重的真珠末和雄黃末。攪拌均勻。再加入半小盞酒。煎煮三、兩次沸騰。放溫後,於飯前服用。
木香(一兩),木通(三分銼),細辛(三分),雞蘇(一兩),檳榔(一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茯苓(三分),當歸(半兩銼微炒),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 木香:1 兩
- 木通:3 分,切碎
- 細辛:3 分
- 雞蘇:1 兩
- 檳榔:1 兩
- 人參:半兩,去蘆頭
- 赤茯苓:3 分
- 當歸:半兩,切碎後微微炒過
- 桃仁:半兩,浸於湯中後去除皮尖和雙仁,炒至微微泛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氣淋。小腹脹悶。臍下時時切痛。宜服茯苓散方。
白話文:
治療尿路結石所引起的腹部脹滿不適、肚臍下方時常劇烈疼痛的情況,可使用茯苓散方進行治療。茯苓散方的用法是:將所有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每次取約三到兩錢的份量。用一中盞的水,煮沸後再煎至剩下六分的量,最後過濾掉渣滓,趁熱在用餐前服用。
赤茯苓(三兩),白朮(一兩),葵子(一合),赤芍藥(一兩),木通(二兩銼),榆皮(三兩銼),白茅根(一握銼)
白話文:
赤茯苓30克,白朮15克,葵子60克,赤芍藥15克,木通30克(切碎),榆皮45克(切碎),白茅根一握(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蔥白三莖。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以利為度。
治氣淋。腹脅脹滿。臍下氣結。小腸疼痛。滑石散方。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搗碎成粗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中盞的水和三根蔥白。煮沸後再熬煮至剩餘六分之一。過濾掉渣滓。每次在飯前溫熱服用。以排便通暢為佳。
滑石(一兩),葵子(一兩),蘧麥(半兩),石葦(半兩去毛),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蒲黃(半兩),川芒硝(一兩),子芩(半兩),赤茯苓(半兩),赤芍藥(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又方。
白話文:
- 滑石:1 兩
- 葵子:1 兩
- 蘧麥:半兩
- 石葦:半兩(去除絨毛)
- 陳橘皮:1 兩(用湯浸泡,去除白瓤,再烘焙)
- 蒲黃:半兩
- 川芒硝:1 兩
- 子芩:半兩
- 赤茯苓:半兩
- 赤芍藥:半兩
桑根白皮(一兩銼),木通(一兩銼),百合(一兩),白茅根(一兩銼),雞蘇(一兩),赤芍藥(一兩)
白話文:
桑樹的樹根白皮(一兩,切碎) 木通(一兩,切碎) 百合花(一兩) 白茅根(一兩,切碎) 雞蘇葉(一兩) 赤芍藥(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治氣壅不通。小便瀝結。臍下妨悶。疼痛。石葦散方。
白話文:
治療氣體堵塞不流通、小便困難、肚臍下方不舒服或疼痛的情況,有「石蘆散」這個方子。
做法是將所需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約12克)。接著取中等大小的杯子水量的一半,將藥粉加入水中,用火煮至水減少一半的量,然後過濾掉藥渣。最後在用餐前,將藥汁加熱至溫熱後飲用。
石葦(半兩去毛),赤芍藥(半兩),白茅根(一兩銼),木通(一兩銼),蘧麥(一兩),滑石(二兩),葵子(一兩),川芒硝(一兩),木香(一兩)
白話文:
石葦(半兩,去除絨毛) 赤芍藥(半兩) 白茅根(一兩,切碎) 木通(一兩,切碎) 蘧麥(一兩) 滑石(二兩) 葵子(一兩) 川芒硝(一兩) 木香(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又方。
葵子(一合),生茅根(二兩銼),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篩。以水二大盞。入蔥白五莖。煎取一盞三分。去滓。食前分為三服。
治氣淋。小腹脹滿悶方。
石葦(一兩去毛),雞腸草(一兩)
上件藥。搗碎。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半。去滓。食前分為三服。
治氣淋澀痛。宜服此方。
香墨(半兩末),膩粉(一分)
上件藥。同研令勻以軟飯和丸。如小豆大。每於食前。以冷水下五丸。
治氣淋寒淋。小腹滿。及手腳冷方。
山荊根(二兩銼),苣蕂(一兩為末)
上以水三大盞。先煎山荊根。取一大盞半。去滓。下苣蕂末。攪濾取白汁。食前分為三服。
又方。
榆白皮(半兩),當歸(半兩)
上件藥。細銼。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磨入石燕一枚。頓服。
又方。
石燕(三枚搗碎研為末),榆枝(細銼一合)
上以水三(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食前分為三服。
治氣淋。臍下切痛方。
上用鹽和豉。搗作餅子。填在臍中。向鹽上灸二七壯瘥。
白話文:
【上方藥方】
將藥物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杯,煎煮至六分,過濾掉渣滓,於餐前溫服。
【另一方】
用葵子(一合)、生茅根(二兩切片)、青橘皮(一兩浸泡後去白色果肉再烤乾)。
將藥物搗碎篩選,用水二大杯加入五根蔥白,煎煮至一大杯三分,過濾掉渣滓,餐前分為三份服用。
【治療氣淋、小腹脹滿不適方】
用石葦(一兩去毛)、雞腸草(一兩)。
將藥物搗碎,用水二大杯加入五根蔥白,煎煮至一大杯半,過濾掉渣滓,餐前分為三份服用。
【治療氣淋、尿路阻塞疼痛方】
用香墨(半兩研磨)、膩粉(一分)。
將藥物混合均勻,與軟飯調和成丸,大小如小豆,餐前用水下五丸。
【治療氣淋、寒淋、小腹脹滿及四肢冰冷方】
用山荊根(二兩切片)、苣蕂(一兩研磨)。
將山荊根用水三大杯煎煮至一大杯半,過濾掉渣滓,加入苣蕂末,攪拌濾出白色汁液,餐前分為三份服用。
【另一方】
用榆白皮(半兩)、當歸(半兩)。
將藥物細切,用水一大杯煎煮至六分,過濾掉渣滓,磨入石燕一枚,一次性服用。
【另一方】
用石燕(三枚搗碎研磨成粉末)、榆枝(細切一合)。
將藥物用水三大杯煎煮至一大杯三分,過濾掉渣滓,餐前分為三份服用。
【治療氣淋、肚臍下方刺痛方】
用鹽和豉,搗碎做成餅狀,填在肚臍中,對著鹽上灸二七壯,即可痊癒。
2. 治膏淋諸方
夫膏淋者。由陰陽不調。勞倦所致。小便下。下而肥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皆腎虛。不能制於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
治膏淋而有肥狀。似膏與小便俱出。車前子散方。
白話文:
膏淋是由於陰陽失調、勞累過度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小便時會排出像膏脂一樣黏稠肥厚的物質,因此稱為膏淋,也稱肉淋。這都是因為腎虛,無法控制體內的肥厚液體,所以它會隨著小便一起排出體外。
車前子(一兩),貝齒(一兩燒赤),赤茯苓(一兩),白朮(一兩),木通(一兩銼),赤芍藥(一兩)
白話文:
車前子(50克),貝殼(50克,燒紅),赤茯苓(50克),白朮(50克),通草(50克,切碎),赤芍藥(50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膏淋。臍下妨悶。不得快利。沉香散方。
白話文:
治療膏淋,腹部下方有堵塞不適感,無法獲得舒暢通暢的狀況,可以使用以下的「沈香散」配方:
取上等藥材,研磨細碎後混合成散劑。每次在用餐前,以溫熱的酒調和兩錢服用。
沉香(三分),黃耆(三分銼),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滑石(一兩),黃芩(半兩),榆白皮(一兩銼),蘧麥(三兩),韭子(一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沉香(0.6克),黃耆(0.6克,切碎),陳皮(0.6克,用水浸泡後去除白色海綿層,再烘乾),滑石(20克),黃芩(10克),榆白皮(20克,切碎),蘧麥(6克),韭子(20克,微炒),甘草(10克,炙烤至微紅後切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清粥飲調下二錢。
又方。
葎草(汁三合),醋(三合)
上二味相和。微暖。食前分為二服。當下如豆汁。
又方。
白話文:
【上方藥方】
將所有藥材搗碎後研磨成粉末,每次在進食前,用清粥水調和兩錢服用。
【另一方藥方】
葎草汁三合、醋三合
以上兩種材料混合,稍微加熱,於進食前分成兩次服用,效果如同飲用豆汁般的排泄。
【另一方藥方】
榆白皮(三兩銼),牡蠣粉(二兩),肉蓯蓉(一兩末)
上件三味。相和令勻。以水三大盞。煎榆白皮取二大盞。去滓。每於食前。調下散藥二錢。
又方。
白話文:
粗碎的榆樹皮(三兩) 牡蠣粉末(二兩) 研磨成粉末的肉蓯蓉(一兩)
上以羊骨燒灰。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榆白皮湯。調下二錢。
白話文:
在古代的中醫配方中,提到的是一種治療方法,主要使用「羊骨」和「榆白皮湯」。具體內容如下:
- 將「羊骨」燒成灰燼。
- 將燒成的灰燼搗碎,使其細化,然後將其篩選、混合,形成散粉狀物質。
- 每次在進食前,使用「榆白皮湯」來調和這散粉,每次取用約兩錢(古代的量詞,約相當於現在的幾克或幾毫升,實際數量需根據當代的標準進行換算)。
請注意,這只是一個歷史上的中醫方劑描述,現代使用時可能需要專業醫生的指導,並考慮到個體差異和現代醫學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