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二十六 (2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六 (28)

1. 治五勞六極七傷通用諸方

治五勞六極七傷。虛損。腎氣不足。宜服五味子丸方。

五味子(一兩),白茯苓(一兩),車前子〔一(二)兩半〕,巴戟(一兩),肉蓯蓉(二兩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乾),菟絲子(三兩酒浸三日曝乾別搗羅為末)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治五勞六極七傷。腰疼膝痛。小便餘瀝。心虛健忘。榮衛不調。宜服鍾乳丸方。

鍾乳粉(三兩),石斛(一兩去根銼),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牛膝(一兩去苗),蛇床子(一兩)細辛(三分),山茱萸(三分),熟乾地黃(二兩),桂心(三分),菟絲子(二兩酒浸一日曝乾別搗羅為末),防風(三分去蘆頭),杜仲(三分去粗皮炙微黃銼),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五味子(一兩),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治五勞六極七傷。腰背疼痛。四肢沉重。百事不任。身無潤澤。宜服鹿角膠煎方。

鹿角膠(一斤),生薑(半斤搗絞取汁),生地黃(半斤搗絞取汁),生天門冬(一斤搗絞取汁),白蜜(半斤),牛酥(半斤)

上件藥。先煎生薑地黃汁十餘沸。可折一分。下蜜。次下酥等汁。又煎三五沸。即下膠末攪令膠消盡。即傾於瓷器中。攪令凝。每服。空腹及晚食前。以溫酒調下半匙。

治五勞六極七傷。補益地黃煎方。

生地黃(十斤搗絞取汁),漢椒(三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附子(三兩炮裂去皮臍)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生地黃汁中。以慢火漸熬成煎。盛於瓷閤中。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半匙。

白話文:

治療五勞、六極、七傷的通用藥方

治療五勞、六極、七傷,以及虛損、腎氣不足的狀況,適合服用五味子丸:

藥材:五味子(約37.5克)、白茯苓(約37.5克)、車前子(約56.25克)、巴戟天(約37.5克)、肉蓯蓉(約75克,用酒浸泡一晚後刮去皺皮,烘乾)、菟絲子(約112.5克,用酒浸泡三天後曬乾,另外搗碎磨成粉)

製法:將上述藥材搗碎磨成粉末,加入煉製過的蜂蜜一起搗勻,搗三四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每次空腹或晚上飯前,用溫酒送服三十丸。

治療五勞、六極、七傷,以及腰痛、膝痛、小便滴瀝、心虛健忘、氣血不調的狀況,適合服用鍾乳丸:

藥材:鍾乳粉(約112.5克)、石斛(約37.5克,去除根部切碎)、甘草(約37.5克,炙烤至微紅色後切碎)、牛膝(約37.5克,去除莖苗)、蛇床子(約37.5克)、細辛(約11.25克)、山茱萸(約11.25克)、熟地黃(約75克)、桂心(約11.25克)、菟絲子(約75克,用酒浸泡一天後曬乾,另外搗碎磨成粉)、防風(約11.25克,去除蘆頭)、杜仲(約11.25克,去除粗皮並炙烤至微黃後切碎)、枳殼(約11.25克,用麩皮炒至微黃並去除內瓤)、五味子(約37.5克)、川椒(約18.75克,去除籽及未開裂者,稍微炒過以去除汗液)

製法:將上述藥材搗碎磨成粉末,加入煉製過的蜂蜜一起搗勻,搗五七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每次空腹或晚上飯前,用溫酒送服三十丸。

治療五勞、六極、七傷,以及腰背疼痛、四肢沉重、身體虛弱無力、皮膚乾燥的狀況,適合服用鹿角膠煎:

藥材:鹿角膠(約500克)、生薑(約250克,搗碎取汁)、生地黃(約250克,搗碎取汁)、生天門冬(約500克,搗碎取汁)、白蜂蜜(約250克)、牛酥(約250克)

製法:先將生薑和生地黃汁煎煮至沸騰十餘次,減少約十分之一,加入蜂蜜,再加入牛酥等汁液,繼續煎煮三五次,然後加入鹿角膠末,攪拌至膠溶解,倒入瓷器中,攪拌至凝固。

用法:每次空腹或晚上飯前,用溫酒調服半匙。

治療五勞、六極、七傷,用於補益的生地黃煎:

藥材:生地黃(約5000克,搗碎取汁)、漢椒(約112.5克,去除籽及未開裂者,稍微炒過以去除汗液)、附子(約112.5克,炮製裂開後去除皮和臍)

製法:將漢椒和附子搗碎磨成粉末,加入生地黃汁中,用小火慢慢熬煮成膏狀,盛放在瓷器中。

用法:每次飯前,用溫酒調服半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