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五 (9)
卷第五十五 (9)
1. 髓黃證候
髓黃者,身體赤黃,四肢不舉,肌肉戰掉,鼻中出血,兩腳疼悶,一手專安額上,身不壯熱,愛冷處臥。烙下廉二穴、百會穴、肺俞二穴、接脊穴、絕骨二穴。
治髓黃,地骨皮散方。
白話文:
髓黃的症狀包括:身體泛黃發紅,四肢無力,肌肉鬆弛,鼻中出血,雙腳痠痛,單手經常放在額頭上,身體不發熱,喜歡臥在陰涼處。
針灸療法:
刺烙下廉穴、百會穴、肺俞穴、接脊穴、絕骨穴。
地骨皮(一兩),柴胡(一兩去苗),人參〔二(一)兩去蘆頭〕,羚羊角屑(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地骨皮:**一兩
柴胡: 一兩,去掉根鬚
人參: 二兩,去掉鬚根
**羚羊角屑:**一兩
甘草: 一兩,烤成微紅色,搗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煮到剩餘五分之一。過濾雜質,加入半杯生地黃汁。不限服用的時間,溫熱後服用。
2. 房黃證候
房黃者,眼赤身黃,骨髓煩疼,頭目昏痛,多饒睡臥,體虛無力,夜多夢泄,神思不安,腰腳痠疼,小便黃赤。烙腎俞二穴、膀胱俞二穴、足三里二穴、關元穴、氣海穴。
治房黃,鹿茸散方。
白話文:
當肝臟出現黃疸時,會表現出以下症狀:
- 眼睛和皮膚發黃
- 骨髓發炎疼痛
- 頭暈目眩
- 嗜睡疲倦
- 體虛無力
- 夜間多夢、遺精
- 神志不安
- 腰腿痠痛
- 小便黃赤
治療方法:
- 灸以下穴位:
- 腎俞穴(左右各一)
- 膀胱俞穴(左右各一)
- 足三里穴(左右各一)
- 關元穴
- 氣海穴
鹿茸(一兩去毛,塗酥,微炙),熟乾地黃(一兩),山茱萸(一兩),五味子(一兩),黃耆(一兩銼),牡蠣(一兩燒為粉)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
白話文:
鹿茸:一兩,去掉毛,塗抹酥油,稍微烤一下。 熟乾地黃 :一兩 山茱萸 :一兩 五味子 :一兩 黃耆 :一兩,切碎。 牡蠣 :一兩,燒成粉末。
3. 血黃證候
血黃者,頭痛心悶,眼運欲倒,胸膈熱壅,鼻衄不止,咽喉乾燥,舌上生瘡。若身熱如火,頭面腫者,難治。烙心俞二穴、百會穴、足陽明二穴、下廉二穴及手足心。
治血黃,羚羊角散方。
白話文:
如果血氣過盛,會出現以下症狀:頭痛、心悶、眼睛轉動困難,胸腔和橫膈膜發熱憋悶,鼻血不止,咽喉乾燥,舌頭上長瘡。如果全身發熱如火,頭部和臉部腫脹,則難以治療。需要針灸以下穴位:心俞穴兩個、百會穴、足陽明穴兩個、下廉穴兩個,以及手腳心。
羚羊角屑(一兩),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川升麻(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羚羊角粉(60 公克) 黃連(60 公克) 梔子仁(60 公克) 麥門冬(60 公克,去心) 川升麻(60 公克) 甘草(30 公克,炙到稍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一中盞水,煮沸後煮至剩下五分之一,去渣,加入半合生地黃汁,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4. 憂黃證候
憂黃者,面色青黃,手足痛疼,多吐涎沫,咳嗽不止,兼吐膿血,肌膚消瘦,行步欲倒,狀同勞黃。烙背心,次烙膽俞二穴、心俞二穴,
治憂黃,秦艽散方。
白話文:
憂鬱黃疽患者,面色青黃、手腳疼痛、常吐口水、不停咳嗽、合並咳出膿血、身體消瘦、走路快倒下,症狀類似勞黃。先灸烙背部中央,接著灸烙膽俞穴兩側、心俞穴兩側。
秦艽(一兩去苗),柴胡(一兩去苗),鱉甲(一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襴),黃耆(半兩銼),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黃芩(半兩),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
白話文:
秦艽(50 克,去除根莖) 柴胡(50 克,去除根莖) 鱉甲(50 克,塗上醋,烤至微黃,去除邊緣) 黃耆(25 克,切片) 杏仁(25 克,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尖和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 黃芩(25 克) 犀牛角屑(25 克) 甘草(25 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上述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藥四錢(12克),加水一中茶杯,煎煮至剩下五分之一,過濾去除藥渣,加入一合(10毫升)生地黃汁,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5. 驚黃證候
驚黃者,面色青黃,心多驚悸,口舌乾燥,不肯眠臥,臥即多言語、狂亂,身體壯熱。烙風池二穴,後烙天窗穴、心俞二穴。
治驚黃,犀角散方。
白話文:
驚黃症
症狀:
- 臉色青黃
- 心悸、驚嚇
- 口乾舌燥
- 失眠、不安
- 興奮、胡言亂語
- 發熱
治療方法:
- 針灸風池穴和烙風池穴
- 然後針灸天窗穴和心俞穴
犀角屑(半兩),白蘚皮(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沙參(半兩去蘆頭),茵陳(半兩),川升麻(半兩),川朴硝(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犀角粉(20克),白蘚皮(20克),麥門冬(20克,去除中心),沙參(20克,去除蘆頭),茵陳(20克),川升麻(20克),川貝母(20克),甘草(20克,烤至微紅,切成小塊)
6. 花黃證候
花黃者,面色似紅花,頭目疼重,寒熱如瘧,恆多腳冷,早起即輕,午後發重,進退不定,狀同神祟。烙百會穴、手陽明二穴、關元穴、足陽明二穴。
治花黃,知母散方。
白話文:
面色黃如紅花:面色發紅發黃。
頭目疼痛劇烈 :頭痛眼睛痛,疼痛感強烈。
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 :忽冷忽熱,類似於瘧疾的症狀。
經常腳部冰冷 :腳部常感冰冷。
早上症狀較輕,下午症狀加劇 :病情在早上較為緩和,下午加重。
病程時好時壞,起伏不定 :病情忽好忽壞,變化無常。
表現類似神經或鬼祟之症 :患者表現出異常行為,像是被神靈附身或受到鬼怪侵擾。
治療方法:
- 烙灼百會穴、手陽明經的兩個穴位、關元穴、足陽明經的兩個穴位。
知母(一兩),地骨皮(一兩),柴胡(一兩去苗),石膏(一兩),梔子仁(一兩)
白話文:
知母(50克),地骨皮(50克),柴胡(50克,去掉根鬚),石膏(50克),梔子仁(50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一中盞水煎煮至剩五分之一,濾去藥渣,加入生地黃汁一合,不限時溫熱服用。
7. 瘧黃證候
瘧黃者,面色萎黃,增寒壯熱,頭痛不止,口乾多渴,四肢羸瘦,不能飲食,或好或惡,進退不定。烙肺俞二穴、百會穴、風府穴、天窗穴、太陽二穴、玉枕穴及耳尖上五分。
治瘧黃,恆山散方。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患者面色發黃,忽冷忽熱,頭疼不止,口乾舌燥,四肢消瘦,不能進食,病情時好時壞,反覆不定。針灸治療時,選取以下穴位:背部肺俞穴兩穴、百會穴、風府穴、天窗穴、太陽穴兩穴、玉枕穴,以及耳尖上五分處。
恆山(一兩),茵陳(一兩),赤茯苓(一兩),知母(一兩),鱉甲(一兩塗醋,炙令微黃,去裙襴),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豉四十九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 恆山 1 兩
- 茵陳蒿 1 兩
- 赤茯苓 1 兩
- 知母 1 兩
- 鱉甲 1 兩(塗抹醋液,烘焙至微黃,去掉裙邊和背甲)
- 甘草 半兩(烘焙至微紅,切成小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