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五 (8)

1. 體黃證候

體黃者,身黃面赤,腳膝疼悶,身上不熱,心中煩躁,腹中微微有氣,飲食或進或退,好蓋衣被,又欲冷處睡臥,烙百會、背心及心下一寸至二寸、三寸、四寸、五寸。

治體黃,宜用蒴藋湯浴之方。

白話文:

體質偏黃的人,身體和臉色發黃發紅,腳和膝蓋疼痛,身體不發熱,心中煩躁,腹部微微有氣,飲食有時進食有時不進食,喜歡蓋衣被,又想在涼爽的地方睡覺,用艾條灸百會穴,背部正中線心下1寸到5寸。

蒴藋(半斤),柳枝(半斤),桃枝(半斤),黃櫨木(五兩)

白話文:

蒴藋(半公斤) 柳枝(半公斤) 桃枝(半公斤) 黃櫨木(250克)

上件藥,細銼,以水三斗。煎至二斗,去滓,入白礬末一兩,攪,令勻。溫溫浴之。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三鬥水。煎煮直到剩下二斗水,去除雜質,加入一兩白礬粉末,攪拌均勻。然後溫熱藥水,用來洗澡。

2. 勞黃證候

勞黃者,四肢無力,骨節煩疼,或時吐逆,不能下食,鼻中乾燥,身熱疼悶,漸覺羸瘦,寒熱不定。若喘息氣粗者,難治。烙心俞二穴、玉枕穴、章門二穴、百會勞宮二穴、曲骨穴。

治勞黃,柴胡散方。

白話文:

勞黃症狀:

  • 四肢無力,骨節疼痛
  • 有時嘔吐,無法進食
  • 鼻腔乾燥,身體發熱疼痛胸悶
  • 逐漸消瘦,寒熱不調
  • 如果出現氣喘,則難以治療

治療穴位:

  • 心俞穴(2個)
  • 玉枕穴
  • 章門穴(2個)
  • 百會、勞宮穴(各1個)
  • 曲骨穴

柴胡(一兩去苗),茵陳(半兩),犀角屑(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鱉甲(二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襴),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柴胡 (1 兩,去除根須) 茵陳 (半兩) 犀角粉末 (半兩) 麥門冬 (1 兩,去除中間的種子) 鱉甲 (2 兩,用醋塗抹,稍加炙烤至微黃色,去除裙邊部分) 甘草 (半兩,稍加炙烤至微紅色,切成小塊)

3. 脊禁黃證候

脊禁黃者,腰背急硬,口噤不言,喘息氣粗,眼中出血,心神恍惚,狀如中風。烙百會、心俞二穴、上管穴、肝俞二穴、承漿穴、魂舍二穴、氣海穴、下廉二穴、絕骨二穴、次烙鼻柱及大椎骨上。

治脊禁黃,獨活散方。

白話文:

「脊禁黃」是一種中醫病症,症狀包括:

  • 腰部和背部僵硬疼痛
  • 無法開口說話
  • 呼吸粗重
  • 眼睛出血
  • 精神恍惚,類似中風
  • 針刺治療包括:
  • 百會穴、心俞穴兩個穴位
  • 上管穴
  • 肝俞穴兩個穴位
  • 承漿穴
  • 魂舍穴兩個穴位
  • 氣海穴
  • 下廉穴兩個穴位
  • 絕骨穴兩個穴位
  • 鼻柱和椎骨上的穴位

獨活(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犀角屑(半兩),秦艽(半兩去苗),桑根白皮(半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獨活 (1兩) 麻黃 (1兩,去除根節) 犀角屑 (半兩) 秦艽 (半兩,去除頂芽) 桑根白皮 (半兩,切成小塊) 甘草 (半兩,微炙至微紅,切成小塊)

4. 食黃證候

食黃者,聞食氣吐逆,心腹脹滿,身體疼痛,喘息氣粗,食飲不下,或時虛汗,腸中結燥,亦似心黃,夢見神鬼。烙章門二穴、關元穴、脾俞二穴、上管穴、中管穴。

治食黃,腹中結燥,茅根散方。

白話文:

食用黃疸食物的人,會聞到食物的味道而反胃,心腹脹滿,身體疼痛,喘息氣粗,吃不下東西,有時虛汗,腸中便結,也類似於心黃症,夢到神鬼。灼燒章門穴、關元穴、脾俞穴、上管穴、中管穴。

茅根(一兩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白話文:

茅根(1 兩,切碎) 甘草 (1 分,炙烤至微紅,切碎) 川大黃 (1 兩,切碎,小火炒至微熱)

上件藥,搗篩為散。分為五服,每服,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以利為度。

又方

商陸(一兩),栝蔞根(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蔥白湯調下一錢。

白話文:

【上方藥方】 將以下的藥物搗碎並篩成粉末,分成五份,每次取一份。每份用一大碗水煮沸後,再煎至剩下五分量,然後過濾掉渣,溫熱後服用。若覺得排便舒暢,就再服用下一次,直到達到這種效果為止。 商陸(一兩)和栝蔞根(一兩)以上述藥物搗碎後細羅,成為粉末。不分時間,用蔥白湯調和後,服用一錢。

5. 火黃證候

火黃者,遍身如火色,兩腋下有赤點子,狀如粟米或如麥麩。其點子紫色多,黑色少者,可治;黑色多,紫色少者,難治。烙百會穴、天窗穴及背脊兩傍。

治火黃方。

上,取生栝蔞根,搗絞取汁。不計時候,服半中盞。

白話文:

全身呈現火紅色澤,兩腋下有紅點,外觀像粟米或麥麩。這些紅點若以紫色居多、黑色較少,則可治癒,反之,若黑色居多、紫色較少,則難以治癒。在百會穴、天窗穴和背脊兩側施以烙灸。

6. 陰黃證候

陰黃者,身如熟杏,愛向暗臥,不欲聞人言語,四肢不收,頭旋目痛,上氣痰飲,心腹脹滿,面色青黃,腳膝浮腫,小便不利。烙腎俞二穴、氣海穴、胃管穴、陰都二穴。

治陰黃,秦艽散方。

白話文:

陰黃病症:患者身體發黃,類似成熟的杏子,喜愛在黑暗中睡臥,不喜歡聽人說話,四肢無法完全伸展,頭暈眼痛,胸腔有痰液,心腹脹滿,面色青黃,腳部和膝蓋浮腫,小便不暢。

治療方法:

針灸烙印腎俞、氣海、胃管、陰都等四個穴位。

秦艽(一兩去苗),旋覆花(半兩),赤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秦艽(一兩,去除根鬚) 旋覆花(半兩) 赤茯苓(半兩) 甘草(半兩,烤至微微發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牛乳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茶碗牛奶,加熱煮沸後煮至六分熟,過濾去渣滓,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7. 氣黃證候

氣黃者,上氣心悶,腹肋脹痛,兩腳冷疼,睡臥不安,小便淋澀,狀似脾黃。烙氣海穴、肺俞二穴、足陽明二穴。

白話文:

氣虛者症狀為:上氣不接下氣、心悸胸悶、腹部兩側脹痛、雙腳冰冷疼痛、睡臥不安、小便困難,類似脾虛的症狀。治療方法為針灸氣海穴、肺俞穴和足陽明經的兩個穴位。

治氣黃方。

苦葫蘆子仁(一兩微炒)

上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一錢,以得吐為度。

白話文:

【治氣黃方】 苦【葫蘆子】仁(一兩,微炒) 上等材料搗碎,細羅成粉後製成散劑。不分時間,以溫水調服一錢,直到達到吐出的效果為止。

8. 熅黃證候

熅黃者,頭痛口苦,舌根乾黑,喘息不調,鼻中血出,心神煩亂,作悵望之聲,小便赤色如紅花汁。若眼不能開者,難治。烙耳尖上五分及耳前五分、頭兩角太陽穴、百會穴、玉枕、心俞二穴、足陽明二穴及手足心。

治熅黃,生地黃散方。

白話文:

熅黃症:

症狀:頭痛、口苦、舌根乾燥發黑、呼吸不順暢、鼻出血、心神煩亂、發出嘆息聲、小便呈鮮紅色。如果眼睛無法睜開,則難以治療。

治療:灼燒以下部位:耳尖上方五分、耳前五分、太陽穴兩側、百會穴、玉枕穴、心俞穴、足陽明穴兩側、手心和腳心。

生乾地黃(一兩),犀角屑(一分),黃芩(一分),竹茹(一分),麥門冬(一分去心)

上件藥,搗篩為散。以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分為二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白話文:

乾地黃(50克) 犀角粉(2.5克) 黃芩(2.5克) 竹茹(2.5克) 麥門冬(2.5克,去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