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 (1)
卷第四 (1)
1. 卷第四
2. 心臟論
論曰: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在臭為焦,在蟲為羽,在液為汗,在性為禮,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其在臟為神。
兩精相搏謂之神。神者精氣之化成也。故心者火也,王於夏。手少陰是其經,與小腸手陽明合。小腸為腑,而主表;心為臟,而主裡。心氣盛為神有餘,則病骨肉痛,胸中多滿,脅下及腰背肩胛兩臂間痛,喜笑不休,是心氣之實也,則宜瀉之。心氣不足,則胸腹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
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喜憂悲,是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夏心脈來,浮大而數者,是平脈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大逆不可治也。反得弦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克子,雖病當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克母,雖病可治。反得浮澀而短者,
是肺之乘心,金之剋火,雖病不死。心脈來,累累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死。真心脈至,牢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者,死矣。
白話文:
心臟論
南方屬熱,熱生火,火生苦味,苦味使心臟發育成熟,心臟產生血液,血液滋養脾臟。心臟主管舌頭,在天上屬熱,在地上屬火,在人體則為脈搏,在臟腑中為心臟,顏色為赤,聲音為徵(音調),發聲為笑,情緒變化為憂愁,竅穴為舌頭,味道為苦,情志為喜悅,氣味為焦臭,所屬蟲類為羽蟲,體液為汗液,性格為禮貌,外在表現為面色紅潤,充盈於血脈之中,臟腑中的精氣神,則為神。
兩精相搏產生神,神是精氣轉化而成。所以心臟如同火,在夏季旺盛,手少陰心經是其經脈,與手陽明小腸經相連。小腸屬腑,主表;心臟屬臟,主裡。心氣旺盛,神氣有餘,則會出現骨肉疼痛、胸悶、脅肋下及腰背、肩胛、兩臂疼痛、狂笑不止等症狀,這是心氣實證,應當瀉火。心氣不足,則會出現胸腹、脅肋下及腰背疼痛、心悸、神志恍惚、面色蒼白、舌強、喜怒哀樂不定等症狀,這是心氣虛證,應當補益。
夏季,心脈搏動應當浮大而數,這是正常脈象。如果脈象反而是沉弱而滑,則表示腎氣勝過心氣,水克火,這是大逆之證,難以治療。如果脈象反而是弦長,則表示肝氣勝過心氣,母克子,雖然有病,但可以痊癒。如果脈象反而是大而緩,則表示脾氣勝過心氣,子克母,雖然有病,但可以治療。如果脈象反而是浮澀而短,則表示肺氣勝過心氣,金克火,雖然有病,但不會危及生命。
心脈搏動時,脈象累累相連,中間微曲,則表示心臟有病。脈象先曲後直,像彎曲的帶鉤,則表示將死。真心臟脈搏有力,跳動有力,像一串薏苡子一樣,顏色赤黑無光澤,毛髮脫落,則表示死亡。
3. 治心虛補心諸方
夫心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盛則血脈虛少,而多恐畏,情緒不樂,心腹暴痛。時唾清涎,心膈脹滿,好忘多驚,夢寐飛揚,精神離散,其脈浮而虛者,是其候也。
治心氣虛。驚悸喜忘。不思飲食。宜服遠志散方。
遠志(半兩去心),菖蒲(半兩),鐵精(半兩),桂心(三分),黃耆〔一兩(銼)〕,防風(三分去蘆頭),當歸(三分銼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熟乾地黃(三分),芎藭(半兩),茯神(三分),獨活(半兩),紫石英(一兩細研如粉),五味子(半兩),麥門冬(三分去心),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治心氣虛,憂恐恍惚,心腹痛,脹滿,食少,宜服熟乾地黃散方。
熟乾地黃(三分),遠志(半兩去心),菖蒲(一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芎藭(半兩),桂心(半兩),人參(一兩去蘆頭),白茯苓(一兩),白芍藥(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心氣虛損,志意不定,腰脊腹脅相引痛,不能俯仰,宜服白朮散方。
白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當歸(三分銼微炒),白茯苓(三分),遠志(半兩去心),熟乾地黃(一兩),黃芩(半兩),半夏〔半兩湯浸(洗)七遍,去滑〕,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桂心(三分),木香(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飴糖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心氣虛苦悲,恐驚悸恍惚,謬忘,心中煩悶,面目或赤、或黃,羸瘦,宜服紫石英散方。
紫石英(二兩細研如粉),桂心(二兩),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白朮(半兩)黃耆(半兩銼),熟乾地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一兩去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心氣虛寒,心膈脹滿,悲思憂愁,宜服白茯苓散方。
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防風(半兩去蘆頭),桂心(三分),遠志(半兩去心),桔梗(三分去蘆頭),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訶黎勒(三分煨用皮),白朮(半兩),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微炒),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心虛恐畏,脅腹暴痛,志意不樂,宜服薯蕷丸方。
白話文:
心虛則會產生寒邪,寒邪導致陰氣盛旺,陰氣盛則血脈虛弱,容易出現多疑害怕、情緒低落、心腹部劇痛等症狀。有時會流清口水,心胸憋悶,健忘易驚,睡夢中飄浮不安,精神渙散,脈象浮弱,這些都是心虛的表現。
治療心氣虛、驚悸健忘、食慾不振的方子:遠志散
藥材:遠志(半兩,去心)、菖蒲(半兩)、鐵精(半兩)、桂心(三分)、黃耆(一兩,切碎)、防風(三分,去根須)、當歸(三分,切碎微炒)、人參(半兩,去根須)、甘草(半兩,炙烤微赤,切碎)、熟地黃(三分)、川芎(半兩)、茯神(三分)、獨活(半兩)、紫石英(一兩,研成細粉)、五味子(半兩)、麥門冬(三分,去心)、半夏(半兩,水煮七次去滑膩)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生薑半片,大棗三枚,煎至六分,濾渣,飯後溫服。
治療心氣虛、憂慮恐懼、心慌失神、心腹部疼痛、脹滿、食慾不振的方子:熟地黃散
藥材:熟地黃(三分)、遠志(半兩,去心)、菖蒲(一兩)、陳皮(三分,水浸去白瓤後烘乾)、川芎(半兩)、桂心(半兩)、人參(一兩,去根須)、白茯苓(一兩)、白芍藥(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至六分,濾渣,溫服,不限時間。
治療心氣虛損、意志不堅定、腰脊脅肋牽扯疼痛、不能彎腰的方子:白朮散
藥材:白朮(半兩)、甘草(半兩,炙烤微赤,切碎)、當歸(三分,切碎微炒)、白茯苓(三分)、遠志(半兩,去心)、熟地黃(一兩)、黃芩(半兩)、半夏(半兩,水浸洗七次,去滑膩)、附子(三分,炮製去皮)、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桂心(三分)、木香(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生薑半片,大棗三枚,麥芽糖半錢,煎至六分,濾渣,飯前溫服。
治療心氣虛弱、悲傷、恐懼驚悸、心慌失神、健忘、心煩悶、面部潮紅或發黃、消瘦的方子:紫石英散
藥材:紫石英(二兩,研成細粉)、桂心(二兩)、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去根須)、白朮(半兩)、黃耆(半兩,切碎)、熟地黃(一兩)、甘草(半兩,炙烤微赤,切碎)、麥門冬(一兩,去心)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棗三枚,煎至六分,濾渣,溫服,不限時間。
治療心氣虛寒、心胸憋悶、悲傷憂愁的方子:白茯苓散
藥材: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去根須)、防風(半兩,去根須)、桂心(三分)、遠志(半兩,去心)、桔梗(三分,去根須)、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訶黎勒(三分,煨熟取皮)、白朮(半兩)、半夏(三分,水煮七次,去滑膩微炒)、甘草(一分,炙烤微赤,切碎)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生薑半片,大棗三枚,煎至六分,濾渣,溫服,不限時間。
治療心虛、害怕、脅肋腹部劇痛、情緒低落的方子:薯蕷丸
藥材:薯蕷(一兩半)、遠志(半兩,去心)、柏子仁(一兩)、沉香(一兩)、茯神(一兩)、熟地黃(一兩半)、川芎(一兩)、菖蒲(半兩)、人參(一兩,去根須)、丹參(一兩)、甘草(半兩,炙烤微赤,切碎)、防風(一兩,去根須)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反覆研磨至三百下左右,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用法:每次服用二十丸,溫酒送服,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