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三 (9)
卷第五十三 (9)
1. 治渴利後發瘡諸方
夫渴利之病。隨飲即小便也。謂服石藥之人。房室過度。腎氣虛耗故也。下焦既虛。虛則生熱。熱則腎躁。腎躁則渴。渴則飲水。腎氣既虛。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也。其渴利雖瘥。熱猶未盡。發於皮膚。皮膚先有風濕。濕熱相搏。所以生瘡也。
治渴利後。皮膚生瘡。肢節疼痛。升麻散方。
白話文:
口渴小便頻繁的病症,指的是服用石類中藥的人,因房事過度導致腎氣耗損而引起。下半身腎氣不足虛弱,虛弱就會生熱,熱量過多就會讓腎臟躁動不寧。腎臟躁動不安就會口渴,口渴就會喝水。腎氣本來就已經虛弱,又不能夠控制水分,所以小便頻繁。雖然口渴小便過多的症狀已經好轉,但熱氣仍未完全消散,發作在皮膚表面。皮膚上原本就有風濕,濕氣與熱氣相互作用,所以會長出瘡瘍。
川升麻(一兩),玄參(一兩),知母(一兩),赤茯苓(一兩),赤芍藥(三分),漏蘆(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菝葜(一兩),黃連(一兩半去須),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川升麻(50克) 玄參(50克) 知母(50克) 赤茯苓(50克) 赤芍藥(15克) 漏蘆(50克) 炒枳殼(50克,炒至微黃,去除內膜) 菝葜(50克) 黃連(75克,去除鬚根) 甘草(50克,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水調下二錢。以瘥為度。
治渴利後。心煩體熱。皮膚生瘡。瘙癢。栝蔞根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研細,過篩成粉末。無需考慮時間,用溫漿水調和兩錢的藥粉服用,直到病情痊癒為止。 用來治療渴利(可能指糖尿病或尿崩症)後出現的心煩、體熱、皮膚生瘡以及瘙癢的情況,這是栝蔞根散的配方。
栝蔞根(二兩),赤茯苓(二兩),玄參(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苦參(三分銼)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白話文:
栝樓根(120 克),赤茯苓(120 克),玄參(60 克),枳殼(60 克,麩炒至微黃,去瓤),苦參(18 克,切碎),甘草(18 克,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水調下一錢。
治渴利後。頭面身上。遍生熱毒瘡。玄參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細粉。無論何時服用,都可用溫漿水調和後服用一錢。 用來治療口渴、頻尿之後,在頭部、臉部及身體其他部位廣泛生出的熱毒瘡。這是玄參散的配方。
玄參(一兩),梔子仁(三分),黃芩(一兩),白蘞(半兩),川升麻(一兩),連翹(一兩),犀角屑(半兩),葳蕤(一兩),木香(半兩)
白話文:
玄參(50 克),梔子仁(15 克),黃芩(50 克),白芷(25 克),川升麻(50 克),連翹(50 克),犀角粉(25 克),蕤仁(50 克),木香(25 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渴利後。皮膚生熱毒瘡疼痛。寒熱。口乾心煩。黃耆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中杯水煎煮至剩下六分,濾去藥渣後溫熱服用,每天可服三到四次。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糖尿病或尿崩症後出現的皮膚熱毒瘡癤、疼痛、發冷發熱、口乾心煩等症狀。這是黃耆散的配方。
黃耆(一兩銼),甘草(一兩炙微赤銼),川升麻(一兩),黃芩(一兩),前胡(一兩去蘆頭)栝蔞根(一兩),知母(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赤芍藥(一兩),生乾地黃(二兩)
白話文:
當歸(6克,切片) 甘草(6克,炒至微微發紅,切片) 川升麻(6克) 黃芩(6克) 前胡(6克,去蘆頭) 栝蔞根(6克) 知母(6克) 麥門冬(6克,去心) 赤芍藥(6克) 熟地黃(12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渴利後。肺臟風毒。外攻皮膚。生瘡瘙癢。心煩。秦艽丸方。
白話文:
把上述藥材研製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約 12 克)。用一中碗水,放入竹葉 27 片,小麥 100 顆。煎煮至剩六分之一水量。過濾後,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三到四次。
秦艽(一兩去苗),烏蛇(三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牛蒡子(三分微炒),防風(半兩去蘆頭),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梔子仁(三分),犀角屑(三分),赤茯苓(一兩),苦參(一兩銼)
白話文:
秦艽(1兩,除去根部) 烏蛇(3兩,浸泡在酒中,去除皮和骨,烘烤至微黃) 牛蒡子(3分,微炒) 防風(半兩,去除葉子) 枳殼(1兩,用麩皮炒至微黃,去除果肉) 梔子仁(3分) 犀角屑(3分) 赤茯苓(1兩) 苦參(1兩,切碎)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煎竹葉湯下三(二)十丸。
治渴利後。熱毒未解。心神煩熱。皮膚瘙癢成瘡。皂莢並目方。
白話文:
將前述藥材搗碎成粉末,與蜂蜜混合後再搗杵三百到二百次。製成約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飯後以煎竹葉水服用二十或三十丸。
皂莢(十挺不蚛者捶碎用水三升浸一宿挼令濃濾去滓以慢火熬成膏),天門冬(一兩半去心焙),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烏蛇(三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白蒺藜(一兩微炒去膍瓤),防風(一兩去蘆頭),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膍苦參(一兩銼),川升麻(一兩)
白話文:
皁莢(十條沒有蟲蛀的,搗碎後用三升水浸泡一晚,然後揉搓出濃液,過濾掉渣滓,用文火熬製成膏狀)
天門冬 (一兩半,去掉根莖,焙乾)
枳殼 (一兩,炒至微黃,去掉內膜)
烏蛇 (三兩,用酒浸泡,去掉皮骨,炙烤至微黃)
白蒺藜 (一兩,微炒,去掉外殼和胚芽)
防風 (一兩,去掉莖部)
杏仁 (一兩,用熱水浸泡,去掉皮和尖端,炒至微黃)
川大黃 (一兩,切碎,微炒)
膍苦參 (一兩,切碎)
川升麻 (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皂莢膏。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入溫漿水下三十丸。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加入皁莢膏,再研磨三百到二百次。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後,用溫水服用三十丸。
2. 治消渴後成水病諸方
夫五臟六腑皆有津液。若腑臟因虛。而生熱氣。則津液竭。故渴也。夫渴數飲水。其人必眩。背寒而嘔者。因利虛故也。診其脈滑甚。為喜渴。其病變成癰疽。或為水病也。
治消渴後。遍身浮腫。心膈不利。紫蘇散方。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有津液。如果臟腑衰弱,產生熱氣,津液就會耗盡,因此會口渴。口渴頻飲水,會導致頭暈。背部發冷、嘔吐,是因為脾胃虛弱。檢查脈象,如果脈象滑動明顯,則表示喜歡喝水。這種疾病可能會演變成癰疽或水腫。
紫蘇莖葉(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赤茯苓(一兩),羚羊角屑(三分),檳榔(三分),木香(半兩),桂心(半兩),獨活(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微炒)
白話文:
紫蘇莖葉(60克),桑樹根白皮(60克,切碎),赤茯苓(60克),羚羊角屑(1.8克),檳榔(1.8克),木香(30克),桂樹芯皮(30克),獨活(30克),枳殼(30克,炒至微黃並去除果肉),郁李仁(120克,用熱水浸泡後去除果皮並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把上方所列藥材搗碎成粗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中盞水和生薑半片。煎至剩六分之三,去除渣滓。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治消渴後。頭面腳膝浮腫。胃虛不能下食。心胸不利。或時吐逆。赤茯苓散方。
白話文:
治療消渴症後,如果出現頭面部和腳膝浮腫、胃虛無法進食、心胸不舒暢或偶爾嘔吐的情況,可以使用赤茯苓散。
赤茯苓(一兩),紫蘇子(一兩),白朮(一兩),前胡(一兩去蘆頭),人參(一兩去蘆頭),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桂心(三分),木香(三分),檳榔(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赤茯苓(60克) 紫蘇子(60克) 白朮(60克) 前胡(60克,去蘆頭) 人參(60克,去蘆頭) 陳橘皮(15克,用溫水浸泡,去除白色果肉,烘乾) 桂心(15克) 木香(15克) 檳榔(15克) 甘草(30克,炙烤至微紅,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消渴後成水病。面目身體浮腫。升麻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中盞的水,加入半分生薑和三枚大棗,煎煮到剩下六分,去掉渣滓,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用來治療消渴症後轉變為水腫病,表現為面部、眼睛及身體浮腫。這是升麻散的配方。
川升麻(一兩),栝蔞根(一兩半),赤茯苓(一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焙),桑根白皮(二兩銼),青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白話文:
川升麻(60克),栝蔞根(90克),赤茯苓(60克),麥門冬(120克,去心後烘焙),桑根白皮(120克,切碎),青橘皮(18克,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瓤,然後烘焙)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一錢。日三四服。
治消渴後。四肢虛腫。小便不利。人參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磨細,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時,用溫水調服一錢的藥粉,每天服用三到四次。 適用於治療消渴症後出現的四肢虛腫和小便不暢的情況,這是人參散的配方。
人參(三分去蘆頭),豬苓(三分去黑皮),木通(一兩銼),黃連(一兩去須),麥門冬〔一(二)兩去心焙〕,栝蔞根(二兩)
白話文:
人參(三分,去除蘆頭) 豬苓(三分,去除黑皮) 木通(一兩,切成小塊) 黃連(一兩,去除須根) 麥門冬(一(二)兩,去除黃心,烘焙) 栝蔞根(二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一錢。日三四服。
治消渴。已覺津液耗竭。身體。浮氣如水病者。漢防己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研細,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時,用溫水調服一錢的藥粉,每天服三到四次。 用於治療消渴症,當感覺到體內津液已經耗盡,身體出現浮腫如水腫症狀時,可使用漢防己丸的方子。
漢防己(三分),豬苓(三分去黑皮),栝蔞根(一兩),赤茯苓(一兩),桑根白皮(一兩半銼),白朮(半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郁李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微炒),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
白話文:
漢防己(三分) 豬苓(三分,去除黑色皮) 栝蔞根(一兩) 赤茯苓(一兩) 桑根白皮(一兩半,切碎) 白朮(半兩) 杏仁(一兩,浸泡熱水去除皮尖和內仁,炒成微黃) 郁李仁(一兩半,浸泡熱水去除皮,略炒)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成紫色)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水下三十丸。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搗成粉末。加入蜂蜜和搗三到四百下。搓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飯前,用溫水吞服三十顆。
治消渴後。成水病浮腫方。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栝蔞根(一兩),漢防己(一兩)
白話文:
治療糖尿病後出現的水腫病方: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至紫色),杏仁(一兩,用熱水浸泡後去掉皮和尖,選用雙仁並用麥麩炒至微黃),栝蔞根(一兩),漢防己(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煎赤茯苓湯下三十丸。日三四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碾成細粉。用蜂蜜調和,搗製三到四百次。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用煎煮後的赤茯苓湯送服三十丸。每天服用三到四次。
治消渴後。變成水氣。令作小便出方。
蘿蔔子(三兩炒令黃),紫蘇子(二兩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煎桑根白皮湯。調下二錢。日三四服。
白話文:
治療糖尿病後,如果病情轉變為水腫,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幫助排出多餘的水分。 材料:
- 蘿蔔子(3兩,炒至微黃)
- 紫蘇子(2兩,稍微炒一下) 做法: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細末。每次服用時,用桑根白皮湯調和,服用約2錢的量。每天可服3到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