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二十四 (14)
卷第二十四 (14)
1. 治風癮疹諸方
夫風癮疹者。由邪氣客於皮膚。復遇風寒相搏。則為癮疹。若赤疹者。由冷濕搏於肌中。風熱結成赤疹也。遇熱則極。若冷則瘥也。白疹者。由風氣搏於肌中。風冷結為白疹也。遇冷則極。或風中亦極。得睛明則瘥。著厚暖衣亦瘥也。其脈浮而洪。浮即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則成癮疹。致身體為癢也。
治風癮疹。遍身癢痛。心胸滿悶。宜服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一兩),白蘚皮(一兩),黃芩(三分),防風(一兩去蘆頭),人參(三分去蘆頭),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麻黃(一兩去根節),羌活(一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生乾地黃(三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酒一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癮疹。心悶。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玄參(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白蘚皮(一兩),景天花(一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人參(一兩去蘆頭),沙參(一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馬牙硝,牛黃(一分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研入牛黃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調下二錢。
治風癮疹。累醫不效。鬼箭羽散方。
鬼箭羽(一兩),白蘞(一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白礬(一兩燒令汁盡),防風(二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粟米粉五合。拭身了。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
又方。
漏蘆(一兩),防風(二兩去蘆頭),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苦參(三兩銼),枳殼(三兩麩炒微黃去瓤),烏蛇(二兩酒浸去皮骨炙令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以溫漿水下三十丸。
治風癮疹不可忍。楓香丸方。
楓香(一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藁本(半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仙靈脾(半兩),小荊子(半兩),莽草(半兩微炙),赤箭(半兩),白蘚皮(一兩),景天花(半兩),蛇床子(一兩),羚羊角屑(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以溫漿水下三十丸。
治風癮疹結腫。攻衝遍身。發熱癢痛。及治筋脈攣急。烏蛇膏方。
烏蛇(一兩),天麻(半兩),附子(半兩),白附子(殭蠶)(半兩),烏喙(半兩),天南星(半兩)桂心(半兩),細辛(半兩),吳茱萸(半兩),羌活(半兩),當歸〔半(一)兩〕,蒼朮(半兩)防風(半兩),牛膝(半兩),漢椒(半兩),乾蠍(半兩),木鱉子(一兩),枳殼(一兩),大黃(一兩),白芷(半兩)
白話文:
風癮疹是由邪氣侵犯皮膚,又遇到風寒交迫而引起的。紅色疹子是因為體內寒濕與風熱相互搏結所致,遇熱則加重,遇冷則減輕。白色疹子則是由風氣搏結於肌膚,風寒凝滯而成,遇冷或再次受風都會加重,但眼睛明亮或穿著厚暖的衣服則會減輕。此病脈象浮而洪大,浮代表風,洪代表氣,風氣相搏則形成癮疹,導致全身發癢。
治療風癮疹全身奇癢疼痛、胸悶的方劑:羚羊角散。藥物組成:羚羊角屑一兩、白蘚皮一兩、黃芩三分、防風一兩(去蘆頭)、人參三分(去蘆頭)、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麻黃一兩(去根節)、羌活一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碎)、生乾地黃三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將藥物搗碎粗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渣,加入酒一合,再煎一沸,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風癮疹胸悶的方劑:犀角散。藥物組成: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玄參一兩、防風一兩(去蘆頭)、白蘚皮一兩、景天花一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人參一兩(去蘆頭)、沙參一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馬牙硝、牛黃一分(細研)。將藥物搗碎細篩成粉末,研磨加入牛黃使其均勻,每次服用二錢,用竹葉湯送服,不拘時辰。
治療經多方治療無效的風癮疹的方劑:鬼箭羽散。藥物組成:鬼箭羽一兩、白蘞一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白礬一兩(燒至汁液乾盡)、防風二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碎)。將藥物搗碎細篩成粉末,取粟米粉五合,擦拭身體後,每次服用二錢,溫水送服,不拘時辰。
另一治療風癮疹的方劑:藥物組成:漏蘆一兩、防風二兩(去蘆頭)、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苦參三兩(銼碎)、枳殼三兩(麩炒微黃,去瓤)、烏蛇二兩(酒浸,去皮骨,炙至黃色)。將藥物搗碎篩成粉末,用煉蜜混合,反覆搗三百下左右,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後溫漿水送服,每次三十丸。
治療劇烈難忍風癮疹的方劑:楓香丸。藥物組成:楓香一兩、川烏頭半兩(炮製去皮臍)、藁本半兩、白蒺藜一兩(微炒去刺)、仙靈脾半兩、小荊子半兩、莽草半兩(微炙)、赤箭半兩、白蘚皮一兩、景天花半兩、蛇床子一兩、羚羊角屑一兩。將藥物搗碎篩成粉末,用煉蜜混合,反覆搗三百下左右,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後溫漿水送服,每次三十丸。
治療風癮疹引起的腫脹、全身疼痛、發熱、奇癢,以及筋脈攣急的方劑:烏蛇膏。藥物組成:烏蛇一兩、天麻半兩、附子半兩、白附子(殭蠶)半兩、烏喙半兩、天南星半兩、桂心半兩、細辛半兩、吳茱萸半兩、羌活半兩、當歸半兩(或一兩)、蒼朮半兩、防風半兩、牛膝半兩、漢椒半兩、乾蠍半兩、木鱉子一兩、枳殼一兩、大黃一兩、白芷半兩。
(注意:以上僅為古代醫方翻譯,切勿自行使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