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 (1)
卷第五 (1)
1. 脾臟論
論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在臭為香。在液為涎。在蟲為倮。在性為信。其華在唇。其充在肌。其在神為意與智。
白話文:
古論上說:中央方位產生濕氣,濕氣滋生土壤,土壤產生甜味,甜味滋養脾臟,脾臟產生肌肉,肌肉滋養肺部。脾臟主管嘴巴,在五方中屬濕,在五行中屬土,在人體中屬肌肉,在臟腑中屬脾臟,在顏色中屬黃色,在聲音中屬宮調,在聲樂中屬歌唱,在變動中屬嘔吐,在孔竅中屬嘴巴,在味道中屬甜味,在精神狀態中屬思考,在氣味中屬香味,在體液中屬唾液,在蟲子中屬螬蠐,在性格中屬誠信。它的精華表現在嘴脣,它的充盈表現在肌肉,在精氣神中表現在意念和智慧。
心有所憶謂之意。處物是非謂之智。意智者。神之用也。故脾者土也。王於仲夏。及四季各一十八日。足太陰是其經。與胃足陽明合。胃為府主表。脾為臟主裡。脾氣盛為形有餘。則病腹脹。小便不利。身重苦飢。足痿不收。喜瘛。腳下痛。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
白話文:
心裏有所思考稱為意念。對事物辨別對錯稱為智慧。意念和智慧,都是神明的作用。因此,脾屬土,在仲夏時節主令。四季各司管18天。足太陰脾經是其經脈,與足陽明胃經相合。胃是腑,主宰體表;脾是臟,主宰體內。
脾氣旺盛就會體形肥胖,出現腹脹、小便不利、身體沉重、飢餓難耐、足部痿弱不收、喜歡蜷縮、腳底疼痛等症狀。這是脾氣實證,宜瀉之。脾氣不足時,則會出現身體消瘦、面色發白、乏力、食慾不振、腹瀉、大便稀溏等症狀。
則四肢不舉。溏泄。食不化。是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仲夏脾脈。來大而緩者。是平脈也。反得弦而急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大逆不可治。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克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克子。其病可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
白話文:
如果四肢無力、大便溏稀、食物無法消化,說明脾氣虛弱,需要補益脾氣。
仲夏時節,脾脈搏動緩慢有力,這是平穩的脈象。如果脈搏變得緊而急,是肝氣侵犯脾,木氣克土,情況嚴重無法治癒。
如果脈搏變得微澀而短,是肺氣侵犯脾,子氣克母,不用治療也能好轉。
如果脈搏變得浮而洪大,是心氣侵犯脾,母氣克子,這種情況可以治癒。
如果脈搏變得沉而濡滑,是腎氣侵犯脾。
水之剋土。雖病不死。脾脈來實而益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堅而銳。如鳥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脈弱而乍疏乍數。然其色青黃不澤。毛折者死矣。
白話文:
水克土。雖然生病,但不會致命。脾脈來得很實,而且脈搏次數增多。就像雞舉起腳一樣。這是脾臟有病的表現。脾脈堅硬而尖銳。就像鳥啄一樣,就像鳥爪一樣,就像屋頂漏水一樣,就像水流淌一樣。這是脾臟將死的表現。真正的脾脈虛弱,時而稀疏,時而頻繁。但它的顏色是青黃色,沒有光澤。如果毛髮脫落,那就沒救了。
2. 治脾虛補脾諸方
夫脾者。位居中央。王於四季。受水穀之精氣。化氣血以榮華。周養身形。灌溉臟腑者也。若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心腹脹滿。水穀不消。喜噫吞酸。食則嘔吐。氣逆。霍亂。腹痛腸鳴。時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慮。不欲聞人聲。多見飲食不足。診其脈沉細軟弱者。是脾虛之候也。
白話文:
脾臟位於身體中央,統治四季運化。它接受水穀中的精氣,化生氣血以滋養身體,灌溉臟腑。
如果脾虛,就會產生寒冷。寒冷會導致陰氣旺盛。陰氣旺盛就會造成心腹脹滿,水穀無法消化。患者會喜歡打嗝、反酸,吃東西就會嘔吐、氣逆、霍亂、腹痛腸鳴,還會時常腹瀉。四肢沉重,經常多愁善感,不喜歡聽人講話,經常覺得吃不飽。檢查脈象會發現其脈搏沉細軟弱,這是脾虛的徵兆。
治脾虛身重如石。四肢不舉。食少無力。腹脹腸鳴。神思昏悶。宜服補脾人參散方。
白話文:
治療脾臟虛弱導致的身體沈重如石,四肢無力抬起,食慾不振且體力不足,腹部脹滿伴有腸鳴,精神恍惚昏沈,應該服用補脾人參散。
人參(一兩去蘆頭),石斛〔二(三)分去根〕,黃耆(三分銼),桔梗(三分去蘆頭),白朮(三分),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桂心(半兩去皮),白茯苓(半兩),陳橘皮〔三(二)分湯浸去白瓤焙〕,丁香(半兩),草豆蔻(半兩去皮)
白話文:
- 人參(一兩,去除蘆頭)
- 石斛(二分或三分,去除根)
- 黃耆(三分,切碎)
- 桔梗(三分,去除蘆頭)
- 白朮(三分)
- 附子(半兩,炮製後去除皮和肚臍)
- 桂心(半兩,去除皮)
- 白茯苓(半兩)
- 陳橘皮(二分或三分,用水浸泡去除白瓤,烘乾)
- 丁香(半兩)
- 草豆蔻(半兩,去除皮)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忌生冷油膩濕面。
白話文:
將上文的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放入半片生薑和三顆紅棗。煎煮至剩下六成,過濾掉渣滓。不限時間,趁稍熱時服用。服用期間忌食生冷、油膩、濕面的食物。
治脾氣下焦冷。胸中滿悶。不思飲食。脅下痛。宜服此補脾白朮散方。
白話文:
治療脾臟功能虛弱導致下腹部寒冷、胸悶不適、沒有食慾、兩側肋骨下方疼痛的情況,適合服用補脾白朮散。
白朮(半兩),五味子(半兩),白芍藥(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三分),訶黎勒(半兩煨用皮),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高良薑(三分銼),熟乾地黃(三分)
白話文:
白朮(30克),五味子(30克),白芍藥(30克),甘草(30克,炙烤微赤,切碎),桂心(4.5克),訶黎勒(30克,煨用果皮),附子(60克,炮製後裂開,去除皮和臍),高良薑(4.5克,切碎),熟乾地黃(4.5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忌生冷油膩濕面。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重的藥粉。加入半杯水、半塊生薑和三顆紅棗。煎煮至水量減少到六分之一。過濾掉藥渣,趁稍熱時服用,不限時間。忌食生冷、油膩的食物和接觸潮濕的面部。
治脾氣虛。大腸下泄。腹痛。不思飲食。四肢少力。宜服補脾訶黎勒散方。
白話文:
治療脾氣虛弱、大腸瀉洩、腹痛、沒有食慾、四肢無力的情況,適合服用補脾訶黎勒散。
訶黎勒(半兩煨用皮),草豆蔻(三分去皮),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甘草(一分炙微赤銼),木香(半兩),當歸(三分銼微炒),縮砂(三分去皮),厚朴(三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訶黎勒:0.5兩,烘焙後使用果皮 草豆蔻:0.3兩,去除果皮 陳橘皮:0.5兩,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的果瓤,再烘焙 附子:0.3兩,炮製裂開後去除皮和心 甘草:0.1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木香:0.5兩 當歸:0.3兩,切碎,微炒 縮砂仁:0.3兩,去除果皮 厚朴:0.3兩,去除粗糙的外皮,塗上生薑汁,炙烤至芳香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脾氣虛。食飲難消。腹脅氣脹。少思飲食。宜服補脾白豆蔻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並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加入半分生薑和三枚大棗,煎煮到剩下六分的水量,去掉渣滓,不拘時間稍微溫熱後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脾氣虛弱、食物難以消化、腹部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適合服用補脾白豆蔻散。
白豆蔻(三分去皮),乾薑(半兩炮裂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陳橘皮〔三(二)分湯浸去白瓤焙〕,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白朮(三分),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 白豆蔻(三分,去除外皮)
- 乾薑(半兩,炮製後掰開搗碎)
- 人參(半兩,去除根鬚)
- 附子(一兩,炮製後掰開,去除臍部和皮)
- 甘草(一分,炙烤至微紅,搗碎)
- 陳橘皮(三(或二)分,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果肉,烘焙)
- 枳殼(半兩,用麥麩炒至微黃,去除果肉)
- 白朮(三分)
- 厚朴(二兩,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烘焙至香氣濃鬱)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之。
治脾氣虛。心腹脹滿。胸膈不利。食即欲嘔。水穀不消。或時下痢。四肢無力。宜服補脾肉豆蔻丸方。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半碗水,加入三枚大棗,煎煮至剩下六分,去除藥渣,飯前溫熱服用。
此藥方適用於脾氣虛弱、心腹脹滿、胸膈不暢、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偶爾腹瀉、四肢無力等症狀,可以服用補脾肉豆蔻丸。
肉豆蔻(一兩去皮),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白朮(三分),石斛(一兩去根),肉桂(一兩半去粗皮),丁香(半兩),蓽茇(三分),椒紅(三分微炒),訶黎勒(二兩煨用皮),縮砂(三分去皮),人參〔三兩(分)去蘆頭〕,當歸(半兩銼微炒),高良薑(三分銼),木香(半兩),厚朴(一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 肉豆蔻(50克,去皮)
- 附子(50克,炮裂去皮臍)
- 白朮(15克)
- 石斛(50克,去根)
- 肉桂(75克,去粗皮)
- 丁香(25克)
- 蓽茇(15克)
- 紅辣椒(15克,微炒)
- 訶黎勒(100克,煨用皮)
- 縮砂仁(15克,去皮)
- 人參(150克(?), 去蘆頭)
- 當歸(25克,切片微炒)
- 高良薑(15克,切片)
- 木香(25克)
- 厚朴(75克,去粗皮,塗上生薑汁炙烤至香熟)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生薑汁煮棗肉。相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白話文:
上述藥物。搗碎成細粉末。用生薑汁煮棗子肉。混合均勻,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藥前,用溫酒送服三十丸。
治脾虛。肌肉消瘦。面色黃萎。心腹脹滿。水穀不化。飲食無味。四肢少力。或時自利。宜服補脾黃耆丸方。
白話文:
治療脾臟虛弱,肌肉消瘦,臉色黃且無光澤,心腹部感到脹滿,食物不易消化,吃東西沒有味道,四肢力量不足,有時候會自行腹瀉。適合服用補脾黃耆丸。
黃耆(一兩銼),石斛(一兩去根),五味子(三分),肉桂(一兩半去粗皮),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肉蓯蓉(一兩以酒浸去瓤皮),訶黎勒(二兩煨去皮),益智子(一兩去皮),白朮(一兩),當歸(三分銼微炒),人參(一兩去蘆頭),白豆蔻(三分去皮),丁香(半兩),沉香(三分),高良薑(三分銼),厚朴(一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炒),枳實(三分麩炒微黃)
白話文:
藥材:
- 黃耆:1 兩,切碎
- 石斛:1 兩,去除根部
- 五味子:3 分
- 肉桂:1 両半,去除粗皮
- 附子:1 兩,炮製後去除皮和肚臍
- 肉蓯蓉:1 両,用酒浸泡後去除果肉和皮
- 訶黎勒:2 両,煨制後去除皮
- 益智子:1 両,去除皮
- 白朮:1 両
- 當歸:3 分,切碎,微炒
- 人參:1 兩,去除蘆頭
- 白豆蔻:3 分,去除皮
- 丁香:半兩
- 沉香:3 分
- 高良薑:3 分,切碎
- 厚朴:1 両半,去除粗皮,用生薑汁塗抹炙烤使其香熟
- 吳茱萸:半兩,用湯水浸泡 7 次,炒製
- 枳實:3 分,用麩皮炒制至微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煮棗肉和搗三五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治脾虛。心腹脹滿。食少無力。宜服補脾神麯丸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磨成細粉,用煮熟的棗肉一起搗拌三五百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時,在飯前用溫酒吞服三十丸。 適用於脾虛、腹部脹滿、食慾不振和無力的情況,適合服用補脾神麯丸。
神麯(一兩炮微黃),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訶黎勒(二兩煨用皮),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蓽茇(一兩),丁香(半兩),白豆蔻(一兩去皮),白朮(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蓽澄茄(半兩),沉香(半兩),陳橘皮〔三(二)分湯浸去白瓤微炒〕
白話文:
藥材:
- 神麴(1兩,炮製至微黃)
- 附子(1兩,炮製裂開後去皮、去臍)
- 訶黎勒(2兩,煨製,使用外皮)
- 厚朴(2兩,去粗皮,塗上生薑汁炙烤至香熟)
- 蓽茇(1兩)
- 丁香(半兩)
- 白豆蔻(1兩,去皮)
- 白朮(1兩)
- 人參(1兩,去蘆頭)
- 蓽澄茄(半兩)
- 沉香(半兩)
- 陳橘皮([3(2)分,浸泡湯水去除白瓤,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酒煮棗肉。和搗三二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薑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研成細粉。用酒煮棗子肉,將棗肉和藥粉一起搗製三、二百次。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在飯前用生薑湯送服二十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