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二十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14)

1. 治風癇諸方

夫風癇病者。皆由臟腑壅熱。風邪干於心也。心主於血。故血壅而不行。則榮衛氣澀血脈既亂。神氣不定。故發癇也。凡少小有斯病者。亦由五脈不流。六氣逆行。乳食不調。風邪所中。或先身熱。瘛瘲驚啼。而後發作。其脈浮洪者。病在於六腑及肌膚中。則易治之。若身冷不啼。

掣不驚叫。病發時脈沉者。病在於五臟。若入於骨髓。則難療也。其候口鼻乾燥。大小便不利。眼視不明。耳後青色。眠臥不安。腰直目眄。青筋生。頭髮豎。時時作聲。口不噤吐白沫。渾身煩熱。頭上汗出。時多驚悸。手足顫掉。夢中叫喚。目瞳子大。是發癇之狀也。

治風癇。因心臟積熱。痰毒所為。發即吐沫。嚼舌。宜服此方。

水銀(一兩),鉛(二兩與水銀結為砂子細研),牛黃(一分細研),銀箔(五十片細研),犀角屑(三分),熊膽(半兩),硃砂(一兩細研水飛過),麝香(一分細研),羚羊角屑(三分),馬牙硝(二兩),龍齒(二兩),白殭蠶(三兩微炒),白附子(三分炮裂),乾蠍(三分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防風湯溫酒調下二錢。

治風癇。積年不瘥。風痰漸多。得熱即發。宜服銀箔丸方。

銀箔(五十片),龍齒(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烏蛇(一兩半酒浸去皮骨炙微黃),鐵粉(一兩細研),人參(一兩去蘆頭),防風(半兩去蘆頭),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熊膽(一兩),生乾地黃(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十丸。

治風癇。累年不瘥。痰毒轉甚。精神減耗。時時發動。宜服水銀丸方。

水銀(三兩),鉛(三兩與水銀結為砂子細研),遠志(一兩細研),人參(一兩去蘆頭),菖蒲(一兩),茯神(一兩),蟬殼(半兩微炒),羌活〔半(一)兩〕,細辛(半兩),半夏(二兩湯浸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薑湯下二十丸。

治風癇。久不瘥。發時吐涎沫。作惡聲音。不識人。宜服鉛霜丸方。

鉛霜(二兩細研),金箔(一百片細研),銀箔(一百片細研),人參(一兩去蘆頭),茯神(一兩)遠志(一兩去心),細辛(一兩),菖蒲(一兩),苦參(一兩銼),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犀角屑(一兩),龍齒(二兩細研),硃砂(一兩細研水飛過)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薄荷湯下三十丸。

治風癇。積年不瘥。發即昏昏須睡。良久方醒。宜服虎睛丸方。

白話文:

治風癇諸方

風癇病都是因為臟腑積熱,風邪侵犯心臟所致。心臟主血,所以血液瘀滯不通,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神氣不安定,於是發作癇症。小兒患此病,也是因為經脈不通暢,六氣逆亂,飲食不調,或受風邪侵襲。有的孩子先出現發熱、抽搐、哭鬧,然後才發作癇症。如果脈象浮洪,說明病情在六腑和肌膚,比較容易治療。如果身體冰冷、不哭不鬧,發病時脈象沉伏,說明病情深入五臟,甚至侵犯骨髓,那就很難治療了。

症狀包括口鼻乾燥、大小便困難、視力模糊、耳後青色、睡眠不安、腰直眼斜、青筋暴露、頭髮豎立、時常發出聲音、口不緊閉、吐白沫、全身發熱、頭上出汗、經常驚悸、手足顫抖、夢中喊叫、瞳孔放大,這些都是風癇發作的表現。

治療風癇的方法:

第一方:治風癇,因心臟積熱,痰毒所致,發作時會吐沫、嚼舌的方劑。 此方包含水銀、鉛、牛黃、銀箔、犀角、熊膽、硃砂、麝香、羚羊角、馬牙硝、龍齒、白殭蠶、白附子、乾蠍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防風湯溫酒送服。

第二方:治風癇,多年未癒,風痰日漸增多,遇熱就發作的方劑(銀箔丸)。 此方包含銀箔、龍齒、麥門冬、烏蛇、鐵粉、人參、防風、犀角、川升麻、熊膽、生地黃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溫水送服。

第三方:治風癇,多年未癒,痰毒加重,精神衰弱,經常發作的方劑(水銀丸)。 此方包含水銀、鉛、遠志、人參、菖蒲、茯神、蟬殼、羌活、細辛、半夏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生薑湯送服。

第四方:治風癇,久治不癒,發作時吐口水、發出惡聲、不認識人的方劑(鉛霜丸)。 此方包含鉛霜、金箔、銀箔、人參、茯神、遠志、細辛、菖蒲、苦參、黃芩、梔子仁、犀角、龍齒、硃砂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薄荷湯送服。

第五方:治風癇,多年未癒,發作時昏昏欲睡,很久才能醒來的方劑(虎睛丸)。 (此方藥材未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