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九 (2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21)

1. 治風血痹諸方

夫風血痹者。由體虛之人。陰邪入於血經故也。若陰邪入於血經而為痹。故為風血痹也。其狀。形體如被微風所吹。皆由優樂之人。骨弱肌膚充盛。因疲勞汗出。膚腠易開。為風邪所侵故也。診其脈自微而澀。在寸口關上小緊者。為風血痹也。

治風血痹。皮膚不仁。宜服防風散方。

防風(二兩去蘆頭),甘草〔三(半)兩炙微赤銼〕,獨活(三分),當歸(一兩),赤茯苓(一兩)秦艽(一兩去苗),茵芋(半兩),桂心(三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酒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血痹。身體不仁。宜服側子散方。

側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赤芍藥(一兩),桂心(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萆薢(一兩),當歸(一兩),丹參(一兩),細辛(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風血痹。肌膚不仁。四肢緩弱。宜服麻黃散方。

麻黃(三分去根節),烏蛇(二兩酒浸炙令黃去皮骨),白朮(三分),茵芋(三分),防風(三分去蘆頭),蛜𧌴〔一(二)分微炒去足〕,桂心(三分),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當歸(三分銼微炒)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豆淋酒調下一錢。

治風血痹。體虛。風邪入血。肌膚頑痹。茵芋散方。

茵芋(一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石南(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桂心(一兩),秦艽(一兩去苗),防風(一兩去蘆頭),躑躅花(半兩醋拌勻炒乾)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一錢。

治血風痹。走無定處。及諸風痹。宜服地黃丸方。

生乾地黃(一兩),澤瀉(一兩),山茱萸(一兩),萆薢(一兩銼),薯蕷(一兩),牛膝(一兩去苗),白朮(三分),天雄(三分炮裂去皮臍),蠐螬(三分炙令微黃),乾漆(三分搗碎炒令煙出),狗脊(三分去毛),車前子(三分),茵芋(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下二十丸。

白話文:

治風血痹諸方

風血痹是體質虛弱的人,陰邪入侵血液循環系統引起的疾病。陰邪侵入血液循環系統導致痺症,所以稱為風血痹。患者症狀表現為身體感覺像被微風吹拂一樣,通常發生在體質優越、骨骼虛弱、肌肉豐滿的人身上,由於勞累出汗,毛孔張開,受風邪侵襲而發病。診斷脈象是脈細澀,寸口關上略緊。

治療風血痹,皮膚麻木不仁者,宜服用防風散:防風(二兩,去蘆頭)、炙甘草(三兩半,炙微赤,銼)、獨活(三分)、當歸(一兩)、赤茯苓(一兩)、秦艽(一兩,去苗)、茵芋(半兩)、桂心(三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以上藥物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酒,加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辰溫服。

治療風血痹,全身麻木不仁者,宜服用側子散:側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赤芍藥(一兩)、桂心(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萆薢(一兩)、當歸(一兩)、丹參(一兩)、細辛(半兩)、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以上藥物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加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渣,不拘時辰溫服。

治療風血痹,肌膚麻木不仁,四肢無力者,宜服用麻黃散:麻黃(三分,去根節)、烏蛇(二兩,酒浸炙至黃色,去皮骨)、白朮(三分)、茵芋(三分)、防風(三分,去蘆頭)、蛜蜞(一二分,微炒去足)、桂心(三分)、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當歸(三分,銼,微炒)。以上藥物搗碎細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不拘時辰,用豆豉酒調服。

治療風血痹,體虛,風邪入血,肌膚頑痹者,宜服用茵芋散:茵芋(一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石南(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桂心(一兩)、秦艽(一兩,去苗)、防風(一兩,去蘆頭)、躑躅花(半兩,醋拌勻炒乾)。以上藥物搗碎細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一錢,不拘時辰,用溫酒調服。

治療血風痹,疼痛部位不定,以及各種風痺者,宜服用地黃丸:生地黃(一兩)、澤瀉(一兩)、山茱萸(一兩)、萆薢(一兩,銼)、薯蕷(一兩)、牛膝(一兩,去苗)、白朮(三分)、天雄(三分,炮裂去皮臍)、蠐螬(三分,炙至微黃)、乾漆(三分,搗碎炒至冒煙)、狗脊(三分,去毛)、車前子(三分)、茵芋(三分)。以上藥物搗碎過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反覆搗三百至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不拘時辰,用溫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