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九 (1)
卷第十九 (1)
1. 卷第十九
2. 中風論
夫風者,天地山川之氣也。所發遠近有二焉:一者,天地八方四時五行之氣,為近風;春秋冬夏,各依其時,從東西南北天涯地際八卦之鄉來者,為遠風。溫涼寒暑,從微至盛,各隨其孟仲季,以順十二月周一歲也。溫涼寒暑之氣,是風也。動則靡靡然,靜則含含爾,是天地之風也。
經曰:「諸邪風者,非是時行乘節之風,亦非山川鼓振之風,是人間庭巷門戶窗牖之徑氣爾。」夫無風之日,其恆有徑氣。人長居其間,日月積久,乃能虛人膚肉,入人百脈,流注五臟六腑,則致生病焉。
凡四時風者:春九十日,名曰清風,傷人為肝風;夏九十日,名曰陽風,傷人為心風;秋九十日,名曰涼風,傷人為肺風;冬九十日,名曰寒風,傷人為腎風。其分布八方,亦異名也。
太一之神,隨其節,居其鄉,各王四十五日,風雲皆應之。東北方艮之氣,立春王,名為條風,一名凶風,王四十五日;東方震之氣,春分王,名為明庶風,一名嬰兒風,王四十五日;東南方巽之氣,立夏王,名為清明風,一名弱風,王四十五日;南方離之氣,夏至王,為景風,一名大弱風,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仲夏中央之氣戊巳,王十八日,合夏至都四十五日。
王皆同在此仲夏者,非孟仲之仲也,是天地之正中,五行之所會,四季之所同。其一節而火土二氣王之,分夏數為二位,故為仲夏也。
西南方坤之氣,立秋王,名為涼風,一名謀風,王四十五日;西方兌之氣,秋分王,名為閶闔風,一名剛風,王四十五日;西北方干之氣,立冬王,名為不周風,一名折風,王四十五日;北方坎之氣,冬至王,名為廣莫風,一名大剛風,王四十五日。
由此四風之變,而生八風。八風者,八方之風也。若從其鄉來者,主長養萬物,則人少病;右不從其鄉來,而從所勝來者,為賊邪,害於萬物,則人多病。是故聖人云:「避風如避矢。」
然風之傷人,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病風,或為偏枯,或癱瘓,或角弓反張。風者,喜行而數變。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若腠理開,開則灑然寒;腠理閉,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凡人體肥有風,肉厚則不得外泄,喜為熱,目中黃;其人瘦有風,肌肉薄則恆外行,身中寒,目淚出。
風邪入臟,寒氣客於中,使人喑瘂緩縱噤痙;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癲。風邪客於半身皮膚之中,則癢成胗。風邪入深,寒氣相搏,則肉枯。風邪客於半身,真氣去者則偏枯。風邪客於筋則攣急;風邪客於骨節則疼痛。風邪入諸陽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搏,其道不行,故其肉不仁也。
風邪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腦,而引目系,則為目風;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風外在腠理,則為泄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為臟腑之風,各隨其門戶所中也。
凡風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力可復也。是以風者,百病之長。
白話文:
中風論
風,是天地山川之氣。它發生的遠近,有兩種:一種是天地八方、四季五行之氣,這是近風;春秋冬夏,各有其時,從東西南北,天涯地際,八卦之鄉而來的,是遠風。溫、涼、寒、暑之氣,從微弱到盛行,各自隨著孟、仲、季的變化,順應十二月,周而復始一年。溫、涼、寒、暑之氣,就是風;它運動起來就飄飄忽忽的,靜止下來就隱隱約約的,這就是天地之風。
經書上說,所謂的「諸邪風」,並不是季節性的風,也不是山川鼓動產生的風,而是人間庭院、巷道、門戶、窗牖之間的徑氣。即使在無風的日子,也常有這種徑氣存在,人長期居住其中,日積月累,就能夠損傷人的皮膚肌肉,侵入人體的經脈,流注到五臟六腑,就會導致生病。凡是四季之風,春天九十天,稱為清風,傷人則為肝風;夏天九十天,稱為陽風,傷人則為心風;秋天九十天,稱為涼風,傷人則為肺風;冬天九十天,稱為寒風,傷人則為腎風。它們分布在八方,也有不同的名稱。太一之神,隨著季節變化,居於各方,各王四十五天,風雲都應和它。東北方艮之氣,立春時節為王,稱為條風,也叫凶風,為王四十五天;東方震之氣,春分時節為王,稱為明庶風,也叫嬰兒風,為王四十五天;東南方巽之氣,立夏時節為王,稱為清明風,也叫弱風,為王四十五天;南方離之氣,夏至時節為王,稱為景風,也叫大弱風,為王二十七天,合為仲夏;仲夏中央之氣戊巳,為王十八天,合夏至共四十五天,都同在仲夏,這並不是孟仲之仲,而是天地正中,五行交會,四季相通之處,一個節氣由火土二氣為王,將夏天的天數分為兩個位置,所以稱為仲夏。西南方坤之氣,立秋時節為王,稱為涼風,也叫謀風,為王四十五天;西方兌之氣,秋分時節為王,稱為閶闔風,也叫剛風,為王四十五天;西北方乾之氣,立冬時節為王,稱為不周風,也叫折風,為王四十五天;北方坎之氣,冬至時節為王,稱為廣莫風,也叫大剛風,為王四十五天。
由這四種風的變化,而產生八種風,八風就是八方之風。如果風從它的方位而來,主宰萬物生長,則人少生病;如果不從它的方位而來,而從它所克制的方位而來,就是賊邪,危害萬物,則人就多生病。所以聖人說:避風如同避箭一樣。然而風的傷害,有時會導致熱中,有時會導致寒中,有時會導致病風,有時會導致半身不遂,有時會導致癱瘓,有時會導致角弓反張。風喜歡流動而變化多端,它的病症各不相同,名稱也不一樣。如果皮膚腠理開,則會感到寒涼;如果皮膚腠理閉,則會感到燥熱胸悶。寒則會導致飲食減少,熱則會導致肌肉消瘦。人體肥胖而患風者,由於肌肉厚實,風邪不易外泄,容易導致目赤黃腫;人體消瘦而患風者,肌肉薄弱,風邪容易外泄,身體寒冷,眼睛流淚。風邪侵入臟腑,寒邪客於體內,就會使人聲音嘶啞,說話遲緩,口噤,抽搐痙攣;風邪入陽經則會導致狂躁,入陰經則會導致癲癇。風邪客於半身,皮膚之中則會發癢起疹;風邪入深,寒邪相搏,則會導致肌肉枯萎;風邪客於半身,真氣耗損則會導致半身不遂;風邪客於筋則會導致肌肉攣縮;風邪客於骨節則會導致疼痛;風邪侵入諸陽經脈的俞穴,散佈於肌肉之間,與衛氣相搏,氣血運行不通,所以肌肉就會失去知覺;風邪循行風府穴而上,則會導致腦風;風邪入腦,牽引目系,則會導致目風;飲酒後中風,則為漏風;房事後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後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體,則為腸風;風邪停留在皮膚腠理,則為泄風;侵入五臟六腑的俞穴,則為臟腑之風,都各有其受風的部位。凡是風邪所致,神志不變,智力不亂,病在皮膚腠理之間,溫暖臥床,使之出汗,補充不足,去除過多,就能恢復健康。所以風邪是百病之首,它變化多端,會轉化為其他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