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4)

1. 治熱病咽喉腫痛諸方

射干(一兩),川升麻(一兩),硼砂(半兩研),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豉心(二合微炒),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研)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小彈子大。每服。含一丸咽津。

治熱病。熱毒攻咽喉腫痛。連舌根生痛。宜服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半升),牛蒡根汁(三合),蜜(三合),黃丹(一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細研入),鉛霜(一分研),太陰玄精(半兩研)

上件藥。合和令勻。入銀器內重湯煮。用槐枝子攪。不得住。看色紫。即傾入瓷盒中盛。每服。不計時候。取如小彈子許大。含咽津。

治熱病。毒氣攻咽喉腫痛。宜服此方。

太陰玄精(一兩),馬蘭子(半兩為末),硼砂(一分)

上件藥。都研令細。每服。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一錢。

又方。

黃藥(一兩),地龍(一兩微炙),馬牙硝(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一錢。

白話文:

治療熱病引起的咽喉腫痛的各種藥方

藥方一: 射干(約37.5克),川升麻(約37.5克),硼砂(約18.75克,研磨成粉),炙甘草(約18.75克,稍微烤過切碎),豆豉心(約12毫升,稍微炒過),杏仁(約18.75克,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取出雙仁,用麩皮炒至微黃後磨成細粉)。 將以上藥材搗碎,混合均勻後,加入磨好的藥粉中攪拌均勻。然後用煉製過的蜂蜜混合搗製三百下左右,做成小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含一顆藥丸,慢慢吞嚥藥汁。

治療熱病導致的咽喉腫痛,熱毒侵襲咽喉,甚至連舌根都疼痛的狀況,適合服用生地黃煎藥方。

生地黃汁(約250毫升),牛蒡根汁(約150毫升),蜂蜜(約150毫升),黃丹(約37.5克),杏仁(約75克,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取出雙仁,磨成細粉加入),鉛霜(約3.75克,研磨成粉),太陰玄精(約18.75克,研磨成粉)。 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後,放入銀製容器中,隔水加熱煮。用槐樹枝攪拌,不能停止,觀察藥液顏色變紫即可取出,倒入瓷盒中裝盛。每次服用,不限時間,取如小彈珠大小的量含著慢慢吞嚥藥汁。

治療熱病,毒氣侵襲咽喉腫痛,適合服用此藥方。

太陰玄精(約37.5克),馬蘭子(約18.75克,磨成粉),硼砂(約3.75克)。 將以上藥材都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不限時間,用蜂蜜水調服約3.75克的藥粉。

另一個藥方:

黃藥(約37.5克),地龍(約37.5克,稍微烤過),馬牙硝(約18.75克)。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不限時間,用蜂蜜水調服約3.75克的藥粉。

2. 治熱病口乾諸方

夫熱病口乾者。由毒熱在於脾胃故也。口為脾之外候。其臟若有積熱。則津液枯少。故令口乾也。

治熱病口乾。煩熱。宜服蘆根散方。

蘆根(二兩銼),地骨皮(一兩),茅根(一兩銼),甘草(三分炙微赤銼),葛根(一兩銼),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黃芩(一兩),川升麻(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毒氣在心脾。口乾煩悶。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栝蔞根(一兩),川升麻(一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焙),寒水石(一兩),葛根(一兩),胡黃連(一兩),生乾地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心脾壅熱不退。口乾煩渴。時發躁悶。宜服黃芩丸方。

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鐵粉(一兩細研),栝蔞根(一兩),馬牙硝(一兩研),寒水石(一兩研)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漿水下三十丸。

治熱病。脾積熱。致口乾煩渴。宜服栝蔞丸方。

栝蔞根(一兩),黃連(一兩去須),桑根白皮(三分銼),犀角屑(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頭),地骨皮(三分),鐵粉(三分),黃芩(三分),茯神(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小麥湯。溫下三十丸。

治熱病。心胸煩熱。口乾。皮肉黃。宜服生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五合),生栝蔞根汁(五合),蜜(二合),生麥門冬汁(五合),酥(一兩),生藕汁(一合)

上件藥。一處相和。於鍋中熬令稍稠。每服。不計時候。抄服半匙。

治熱病。餘熱未退。口乾煩渴。宜服此方。

知母(一兩半),甘草(三分炙微赤銼),石膏(一兩半)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糯米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病。毒氣未解。煩躁壯熱。口乾悶亂。宜服此方。

蔥白(五莖拍破),豉(三合),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生地黃汁。生牛蒡汁。各二合。微暖。不計時候。分為三服。

白話文:

治熱病口乾諸方

熱病口乾是因為毒熱積聚在脾胃所致。口是脾的外部徵象,脾臟若有積熱,津液就會減少,所以才會口乾。

治熱病口乾、煩熱,宜服蘆根散方:

蘆根(二兩,切碎),地骨皮(一兩),茅根(一兩,切碎),甘草(三分,炙微赤,切碎),葛根(一兩,切碎),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乾),黃芩(一兩),川升麻(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加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熱病,毒氣在心脾,口乾煩悶,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栝蔞根(一兩),川升麻(一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焙乾),寒水石(一兩),葛根(一兩),胡黃連(一兩),生地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切碎)。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新汲水調服,溫服,不拘時辰。

治熱病,心脾壅熱不退,口乾煩渴,時而煩躁悶悶不樂,宜服黃芩丸方:

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鐵粉(一兩,研細),栝蔞根(一兩),馬牙硝(一兩,研細),寒水石(一兩,研細)。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粉末,加入研細的藥粉拌勻,用煉蜜和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不拘時辰,用溫開水送服。

治熱病,脾胃積熱,導致口乾煩渴,宜服栝蔞丸方:

栝蔞根(一兩),黃連(一兩,去須),桑根白皮(三分,切碎),犀角屑(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頭),地骨皮(三分),鐵粉(三分),黃芩(三分),茯神(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乾),甘草(半兩,炙微赤,切碎)。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煉蜜和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不拘時辰,用溫小麥湯送服。

治熱病,心胸煩熱,口乾,皮膚發黃,宜服生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五合),生栝蔞根汁(五合),蜂蜜(二合),生麥門冬汁(五合),酥油(一兩),生藕汁(一合)。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在鍋中熬煮至略稠。每次服用半匙,不拘時辰。

治熱病,餘熱未退,口乾煩渴,宜服此方:

知母(一兩半),甘草(三分,炙微赤,切碎),石膏(一兩半)。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加入糯米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熱病,毒氣未解,煩躁壯熱,口乾悶亂,宜服此方:

蔥白(五莖,拍破),豉(三合),甘草(半兩,炙微赤,切碎)。用一杯半水煎至一杯,去渣,加入生地黃汁、生牛蒡汁各二合,微溫,不拘時辰,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