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三十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五 (5)

1. 治咽喉干痛諸方

夫咽喉者。氣液之往來。水穀之道路。若風邪結熱居脾。邪蘊積在臟。不能消散。則上焦煩熱。故令咽喉干痛也。

治咽喉熱毒干痛。心膈煩躁。宜服此方。

白話文:

咽喉是氣液往來,食物飲水通過的道路。如果風邪與熱邪積聚在脾臟,形成邪氣,無法消散,就會導致上焦熱盛,因此引起咽喉乾痛。

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梔子仁(三分),藍葉(半兩),木通(一兩銼),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三分生銼),生乾地黃(三分)

白話文:

  • 犀牛角粉(50克)
  • 川升麻(50克)
  • 梔子仁(15克)
  • 板藍根(25克)
  • 木通(50克,切片)
  • 麥門冬(75克,去心後烘製)
  • 陳皮(25克,去瓤,炒至微黃)
  • 甘草(15克,生用,切片)
  • 生地黃(15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干痛。嚥唾不利。宜服此方。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過篩成為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煎煮至三分之二。去渣後,不論何時都可以溫暖地服用。 此方適用於治療咽喉乾痛、吞咽不利的情況。

桔梗(一兩去蘆頭),甘草(一兩生銼),牛蒡子(一兩微炒)

白話文:

桔梗(1 兩,去除硬梗),甘草(1 兩,生的切碎),牛蒡子(1 兩,稍炒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熱毒上攻。乾燥疼痛。宜含化升麻散方。

白話文:

取上方的藥材,搗碎成粗羅(中醫用篩藥的器具)大小的粉末。每次取三錢(約 5 克)的粉末,加入一杯水(約 100 毫升)和三分(約 1.5 克)竹茹(一種竹子的外皮)。煎煮至水量減少為三分之二,過濾掉藥渣。不拘泥於時間,溫熱服用即可。

川升麻(一兩半),射干(一兩),白礬(半兩燒灰細研),絡石(一兩),甘草(三分生銼),白藥(三分),黃藥(一兩),天竹黃(二兩細研),犀角屑(三分),白龍腦(三分細研),馬牙硝(一兩細研)

白話文:

川升麻(15 克),射干(15 克),白礬(7.5 克燒成灰,磨成粉),絡石(15 克),甘草(4.5 克,生用,切碎),白藥(4.5 克),黃藥(15 克),天竹黃(30 克,磨成粉),犀角粉(4.5 克),白龍腦(4.5 克,磨成粉),馬牙硝(15 克,磨成粉)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前件藥令勻。於瓷盒中盛。每服一錢。以綿裹。含化咽津。

治咽喉乾燥熱疼。宜服絡石煎丸方。

白話文:

上級藥材,需研磨成細粉狀,並與其他前級藥材混合均勻。使用瓷盒存放。每次服用份量為一錢,用棉布包裹後含在口中,讓其溶解,然後吞下唾液。 此方法適合治療咽喉乾燥、熱痛的症狀。建議服用「絡石煎丸」方劑。

絡石(半兩),射干(半兩),川大黃(一分),木通(一分銼),白藥(一分),川升麻(半兩),牛蒡子(一分),玄參(一分),甘草(半兩),白蜜(二兩),白蒺藜(一分),馬牙硝(一分),黃藥(一分),地黃汁(半斤)

白話文:

絡石(10克),射干(10克),川大黃(2克),木通(2克,切碎),白藥(2克),川升麻(10克),牛蒡子(2克),玄參(2克),甘草(10克),白蜜(40克),白蒺藜(2克),馬牙硝(2克),黃藥(2克),地黃汁(250毫升)

上件藥。除藥汁外。搗羅為末。先以地黃汁及蜜。於銀鍋中。以慢火煎成膏。後入諸藥末。相和令勻。丸如小彈子大。用綿裹一丸。含咽津。

治風熱上攻。咽喉干痛。如欲生瘡。心胸壅悶。犀角丸方。

白話文:

藥材先上方。除掉藥汁外,將剩下的藥材搗碎成粉末。先用生地黃汁和蜂蜜放入銀鍋中,以小火煎熬成膏狀。然後加入所有藥物粉末,攪拌均勻。做成小彈珠大小的丸藥。用棉花裹住一粒丸藥,含在口中,讓唾液潤化。

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黃芩(半兩),玄參(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黃耆(半兩銼),甘草(半兩生銼),藍葉(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入)

白話文:

犀角屑、川升麻、川大黃(銼碎微炒)、黃芩、玄參、人參(去蘆頭)、黃耆(銼)、甘草(生銼)、藍葉、桔梗(去蘆頭)、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入),各一兩,黃芩、黃耆、甘草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散。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以溫水下二十丸。

白話文:

把藥材搗成細粉,然後加入蜂蜜,再搗三、四百次。做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在每次吃完飯後,用溫水吞服 20 顆。

2. 治咽喉內生瘡諸方

夫咽喉者。脾胃之候也。由脾胃間熱。其氣上衝咽喉。所以生瘡。其瘡白頭或赤根。皆由熱毒所致也。

治咽喉內生瘡疼痛。宜服黃耆散方。

白話文:

咽喉是脾胃功能的反映。由於脾胃間的熱氣上沖至咽喉,導致生成瘡疹。這些瘡疹可能有白色頭部或是紅色根部,都是因為熱毒所引起。 對於咽喉內生瘡引起的疼痛,適合服用「黃耆散」方來治療。

黃耆(半兩銼),甘草(半兩生銼),梔子仁(半兩),黃芩(三分),玄參(一兩),赤茯苓(半兩)檳榔(半兩),川升麻(三分),紫菀(半兩洗去苗土),麥門冬(一兩去心焙),牛蒡子(半兩)

白話文:

中藥材

  • 黃耆:半兩,切成細片
  • 甘草:半兩,生的,切成細片 *梔子仁:半兩
  • 黃芩:三分
  • 玄參:一兩
  • 赤茯苓:半兩
  • 檳榔:半兩
  • 川升麻:三分
  • 紫菀:半兩,洗淨並去除根莖
  • 麥門冬:一兩,去除中心並烘烤
  • 牛蒡子: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內生瘡唾血。不下食。宜服生乾地黃散方。

白話文:

治療咽喉內部生瘡、吐血且無法進食的情況,適合服用「生乾地黃散」方子的藥物。 做法如下:

  •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
  • 每次服用兩錢(約6公克)。
  • 用中等大小的杯子加水至七分滿,煮沸後再煎煮至水剩下一半。
  • 去除濾渣,不分固定時間,溫服即可。

生乾地黃(一兩半),雞蘇苗(一兩),赤茯苓(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玄參(一兩),甘草(半兩生銼)

白話文:

生曬乾的生地黃(1.5兩),雞蘇葉(1兩),赤茯苓(1兩),去核焙製的麥門冬(1.5兩),玄參(1兩),生甘草(0.5兩,切碎)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咽喉腫痛。上焦實熱。口舌生瘡。宜服大青丸方。

白話文:

把上述藥材搗成粗細適中的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中盞的水,放入一分竹茹。煎煮至剩六分。將藥渣濾掉。不限時間,溫熱服用。

大青(一兩),黃芩(半兩),蚤休(半兩),黃藥(半兩銼),黃連(半兩去須),薔薇根皮(一兩銼),川升麻(半兩),栝蔞根(半兩),知母(半兩),石青(半兩細研),馬牙硝(一兩)

白話文:

大黃(6 克),黃芩(3 克),蚤休(3 克),黃藥子(煎藥前研碎 3 克),黃連(3 克,去掉連須),薔薇根皮(6 克,研碎),川升麻(3 克),栝蔞根(3 克),知母(3 克),石青(3 克,研磨成細粉),馬牙硝(6 克)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酸棗大。綿裹一丸。含咽津。

治咽喉內熱毒所攻。生瘡腫痛。宜服此方。

白話文:

上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製蜂蜜,與粉末混合後再搗碎三到二百次。做成丸狀,大小如同酸棗。用綿紙包裹一顆丸子,含在口中,讓藥物溶化後吞下並嚥下唾液。 此方能治療咽喉內部因熱毒入侵而引發的生瘡、腫脹及疼痛,適合服用此方進行治療。

牛蒡子(一兩微炒),干浮萍草(半兩),川升麻(半兩),玄參(半兩),黃柏(半兩銼),甘草(半兩生銼)

白話文:

牛蒡子(1兩,微炒),浮萍草(半兩,乾燥),川升麻(半兩),玄參(半兩),黃柏(半兩,切碎),甘草(半兩,生切碎)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治咽喉中生瘡腫痛。白藥丸方。

白話文:

上件藥材,搗碎後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子,大小如同小彈子。經常含服一顆,並吞嚥唾液。 此方法用於治療咽喉中長出的瘡腫,疼痛。這是「白藥丸」方的配方。

白藥,黃藥,玄參,射干,甘草,桔梗(去蘆頭以上各半兩)

白話文:

白芷、黃芪、玄參、射干、甘草、桔梗(以上各味半兩,除去桔梗的蘆頭)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砂糖和丸。如彈子大。以綿裹一丸。常含咽津。

治咽喉內生瘡疼痛。宜服此方。

龍腦(二錢細研),蜜(八兩),黃丹(二兩),麝香(一錢細研)

白話文:

上列的藥物,需進行研磨成粉末。然後與煉製的紅糖混合,製成丸狀,大小如彈子。使用綿花包裹一顆丸子,並經常含在口中,慢慢吞嚥唾液。 此方專治咽喉內部長瘡且伴有疼痛的情況,適用於服用此方。 龍腦(二錢,細研)、蜂蜜(八兩)、黃丹(二兩)、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先於銀鍋內化蜜。用綿濾過。再於鍋中以慢火熬。次下黃丹。煎成膏。候冷熱得所。納龍腦麝香。攪令勻。入於瓷盒中盛。每服一丸。如杏仁大。綿裹含咽津。日五服。

白話文:

以上藥物用法:

  1. 首先將蜂蜜放在銀鍋中化開。
  2. 用棉花過濾蜂蜜。
  3. 再次將蜂蜜放入鍋中,用小火燉煮。
  4. 接著加入黃丹,一直燉煮成膏狀。
  5. 等候溫度適中,加入龍腦和麝香。
  6. 攪拌均勻,裝入瓷盒中。
  7. 每服一丸,約杏仁大小。
  8. 用棉花包裹藥丸,含在口中,用唾液送服。
  9. 每天服用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