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0)

1. 治時氣口瘡諸方

夫時氣發汗吐下之後。表裡俱虛。毒氣未散。攻於心脾。上焦熱燥。故口舌生瘡也。

治時氣熱盛。口中生瘡。宜服升麻散方。

川升麻,木通(銼),射干,麥門冬(去心),蘆根(銼)〔以上各一(二)兩〕,羚羊角屑(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之。

治時氣咽痛口瘡。煩躁頭重。宜服大青散方。

大青,黃芩,川升麻,麥門冬(去心焙),梔子仁,甘草(炙微赤銼)(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六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熱盛。昏如醉。及腸脅痛。百節痠疼。舌裂生瘡。宜服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一兩去心),川升麻(三分),柴胡(一兩去苗),赤芍藥(三分),石膏(二兩),苦竹葉(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豉(二合)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二莖。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之。

治時氣心神脾臟熱毒。舌裂。滿口生瘡。宜服此方。

川升麻(一兩),黃柏(半兩銼),苦竹葉(半兩),射干(三分),大青(半兩),龍膽(半兩去蘆頭),玄參(半兩),生乾地黃(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合。攪令勻。不計時候。徐徐含咽之。

治時氣。心脾臟熱毒上衝。遍口生瘡。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玄參(一兩),胡黃連(半兩),川升麻(三分),甘草(三分生用),大青(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兼口舌瘡生。宜服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川大黃(銼碎微炒),大青,川升麻,黃芩,甘草(生銼)(以上各三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之。

治時氣壅熱。口內生瘡方。

黃連(一兩半去須),甘草(生銼),麥門冬(去心焙),玄參,柴胡(去苗)(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治時氣口瘡諸方

由於時節氣候變化,導致發汗、瀉下後,表裡都虛弱,體內毒素未消散,侵犯心脾,上焦燥熱,因此口舌會長瘡。

治時氣熱盛,口中生瘡,宜服升麻散方:

川升麻、木通(切碎)、射干、麥門冬(去心)、蘆根(切碎),各一到二兩,羚羊角屑一兩。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煎至五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治時氣咽痛口瘡,煩躁頭重,宜服大青散方:

大青葉、黃芩、川升麻、麥門冬(去心焙乾)、梔子仁、炙甘草(切碎),各一兩。將藥物搗碎粗篩,每次服用四錢,用半碗水,加入竹葉六七片,煎至六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治時氣熱盛,昏沉如醉,伴隨腸脅疼痛、全身酸痛、舌頭裂開長瘡,宜服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去心)一兩,川升麻三分,柴胡(去苗)一兩,赤芍藥三分,石膏二兩,苦竹葉三分,炙甘草(切碎)三分,豉(兩種豆子)二合。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加入蔥白兩根,煎至五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治時氣心神脾臟熱毒,舌頭裂開,滿口長瘡,宜服此方:

川升麻一兩,黃柏(切碎)半兩,苦竹葉半兩,射干三分,大青葉半兩,龍膽草(去蘆頭)半兩,玄參半兩,生地黃(曬乾)半兩。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煎至五分,去渣,加入半合蜂蜜,攪拌均勻,不限時間,慢慢含咽下。

治時氣心脾臟熱毒上衝,滿口長瘡,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玄參一兩,胡黃連半兩,川升麻三分,生甘草三分,大青葉半兩。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煎至五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治時氣兼口舌長瘡,宜服黃連散方:

黃連(去鬚)一兩,川大黃(切碎微炒),大青葉、川升麻、黃芩、生甘草(切碎),各三分。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煎至五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治時氣壅熱,口內長瘡方:

黃連(去鬚)一兩半,生甘草(切碎),麥門冬(去心焙乾),玄參,柴胡(去苗),各一兩。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煎至五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2. 治時氣結胸諸方

夫時氣結胸者。謂熱毒氣結聚於心胸也。此由病發於陽。而下之早。熱毒之氣。乘虛而痞結。按之乃痛。其寸口脈浮。關上沉細是也。脈大不可下。下之即死。脈沉而大下之。為逆。若陽脈浮。關上沉緊者。名為臟結病。舌上白苔滑者。為難治。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苔滑者。不可攻之也。

治時氣結胸。心下堅實滿痛。宜服桂心散方。

桂心(一兩),甘遂(半兩煨令微黃),人參(一兩去蘆頭),栝蔞(一枚取子用)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結胸。心下滿實。煩悶。宜服豬苓散方。

豬苓(一兩去黑皮),澤瀉(一兩),桂心(半兩),赤茯苓(三分),川朴硝(三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治時氣結胸。心下堅。按之即痛。其脈沉滑。宜服陷胸湯方。

栝蔞(一枚大者取子),黃連(一兩去須),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結胸。煩悶喘急。宜服檳榔丸方。

檳榔(半兩),馬藺花(一分微炒),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豬牙皂莢(半兩去皮炙令黃焦)

上件藥。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下二十丸。

治時氣結胸。熱毒在內。宜服苦參丸方。

苦參(半兩銼),黃連(一兩去蘆頭),黃芩(一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下二十丸。

治時氣結胸。熱實在內。其脈沉堅。心下痛滿。按之如石。宜服陷胸丸方。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黃(紫)色),川朴硝(二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廿(一)丸。用甘遂末半錢。蜜一小匙。水一中盞。同煎。至七分。溫溫化丸藥。不計時候服之。以利為度。

治時氣。熱毒在胸膈。六七日。垂死者。宜服此方。

苦參(一分銼)

上搗碎。以酒二大盞。煎取一盞。去滓。看冷暖得所。不計時候。都為一服。服後當聞苦參氣。即吐毒如羊膽汁。便愈。

白話文:

治時氣結胸諸方

所謂時氣結胸,是指熱毒之氣積聚於心胸部位。這是因為疾病從陽氣開始發作,而過早使用瀉下之法,導致熱毒之氣乘虛而入,形成痞結,按壓則疼痛。其寸口脈浮,關脈沉細。脈搏有力不宜瀉下,瀉下則會危及生命;若脈沉而有力,瀉下則為逆治。如果陽脈浮而關脈沉緊,則稱為臟結病;舌苔白滑者,則難以治療。若無寒熱往來,病人反而安靜,舌苔滑膩,則不可攻治。

治時氣結胸,心下堅實脹滿疼痛者,宜服用桂心散:

桂心一兩、甘遂半兩(煨至微黃)、人參一兩(去蘆頭)、栝蔞一個(取子用)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加三枚棗,煎至五分,去渣,不拘時辰溫服。

治時氣結胸,心下脹滿,煩悶者,宜服用豬苓散:

豬苓一兩(去黑皮)、澤瀉一兩、桂心半兩、赤茯苓三分、川朴硝三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二錢,不拘時辰,用粥水送服。

治時氣結胸,心下堅硬,按壓即痛,脈沉滑者,宜服用陷胸湯:

栝蔞一個(大者取子)、黃連一兩(去須)、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加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渣,不拘時辰溫服。

治時氣結胸,煩悶氣喘者,宜服用檳榔丸:

檳榔半兩、馬藺花一分(微炒)、甜葶藶半兩(隔紙炒至紫色)、豬牙皂莢半兩(去皮炙至黃焦)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為末,用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不拘時辰,用竹葉湯送服。

治時氣結胸,熱毒內盛者,宜服用苦參丸:

苦參半兩(銼碎)、黃連一兩(去蘆頭)、黃芩一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為末,用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不拘時辰,用竹葉湯送服。

治時氣結胸,熱毒內盛,脈沉實,心下疼痛脹滿,按壓如石者,宜服用陷胸丸: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甜葶藶一兩(隔紙炒至黃紫色)、川朴硝二兩、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為末,用煉蜜和丸,如彈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甘遂末半錢、蜜一小匙、水一杯,同煎至七分,溫溫化開丸藥,不拘時辰服用,以通便為度。

治時氣,熱毒在胸膈,已持續六七日,病情危重者,宜服用此方:

苦參一分(銼碎)

將其搗碎,用兩大杯酒煎取一杯,去渣,待溫涼後服用,不拘時辰,全量服用一次。服後應能聞到苦參氣味,並吐出如羊膽汁樣的毒物,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