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五 (3)
卷第十五 (3)
1. 治時氣三日諸方
夫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可汗而愈也。
治時氣三日。頭痛壯熱。心神煩壅。胸膈不利。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去苗),人參(去蘆頭),犀角屑,黃芩,麥門冬(去心)(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三日。頭痛壯熱。宜服葛根散方。
葛根(一兩半銼),麻黃(一兩半去根節),赤芍藥(一兩),黃芩(一兩),石膏(二兩),桂心(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三日。表不解。熱毒相傳。或嘔或嗽。解肌麻黃散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赤芍藥(一兩),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細辛(半兩),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
治時氣三日未解。四肢疼痛。心膈煩熱。鱉甲散方。
鱉甲(一兩半塗醋炙微黃去裙襴),麻黃(一兩去根節),桂心(一兩),赤芍藥(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葛根(一兩銼),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都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續以蔥粥投之。汗出便愈若未汗再服。
治時氣三日。頭痛煩熱。宜服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秦艽(一兩去苗),桂心(一兩),石膏(二兩),柴胡(一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都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上以皂莢燒作灰。研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一中盞。生薑汁蜜各少許相和。調兩錢服之。先用暖水淋浴。後服此藥。須臾汗出。愈。
白話文:
治時氣三日諸方
時氣病發三日,是少陽經受病。少陽經脈循行於胸脅,上達頸部和耳部,所以三日內會出現胸脅部發熱和耳聾的症狀。三陽經脈病症初期,病邪尚未深入臟腑,因此可以透過發汗來痊癒。
若時氣病發三日,頭痛、發高燒、心煩意亂、胸膈不適,宜服用柴胡散:
柴胡(去苗)、人參(去蘆頭)、犀角屑、黃芩、麥門冬(去心)(以上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炙至微赤,銼碎)半夏(半兩,以水煮七遍,去除黏滑的物質)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加入生薑半片、大棗三枚,煎煮至五分,濾去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若時氣病發三日,頭痛、發高燒,宜服用葛根散:
葛根(一兩半,銼碎)、麻黃(一兩半,去根節)、赤芍藥(一兩)、黃芩(一兩)、石膏(二兩)、桂枝(一兩)、炙甘草(一兩,炙至微赤,銼碎)、杏仁(一兩,以水浸泡去皮尖及雙仁,麩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加入生薑半片、大棗三枚,煎煮至五分,濾去藥渣,不拘時間,熱服,蓋被取汗。
若時氣病發三日,表症未解,熱毒互相傳遞,伴隨嘔吐或咳嗽,宜服用麻黃解肌散:
麻黃(一兩,去根節)、赤芍藥(一兩)、桂枝(半兩)、炙甘草(半兩,炙至微赤,銼碎)、細辛(半兩)、杏仁(三分,以水浸泡去皮尖及雙仁,麩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半大盞水,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不拘時間,熱服,蓋被取汗。
若時氣病發三日未癒,四肢疼痛,心煩胸悶發熱,宜服用鱉甲散:
鱉甲(一兩半,塗醋炙至微黃,去裙襴)、麻黃(一兩,去根節)、桂枝(一兩)、赤芍藥(一兩)、炙甘草(一兩,炙至微赤,銼碎)、葛根(一兩,銼碎)、枳殼(一兩,麩炒至微黃,去瓤)、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至香熟)
將以上藥物粗研成粉。每次服用五錢,用半大盞水,加入豉五十粒,煎煮至五分,濾去藥渣,不拘時間,熱服,再服用蔥粥,汗出則痊癒。若未出汗,可再次服用。
若時氣病發三日,頭痛、煩熱,宜服用大黃散: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秦艽(一兩,去苗)、桂枝(一兩)、石膏(二兩)、柴胡(一兩,去苗)、炙甘草(半兩,炙至微赤,銼碎)
將以上藥物粗研成粉。每次服用四錢,用半大盞水,加入生薑半片,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另有方:
將皂莢燒成灰,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新汲水半大盞,加入少許生薑汁和蜂蜜調勻,每次服用兩錢。先用溫水淋浴,然後服用此藥,片刻便會出汗,痊癒。
2. 治時氣四日諸方
夫時氣病四日。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三日以後。諸陽受病訖。即傳之於陰。太陰之脈。主於喉咽。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咽乾。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治時氣四日。身體壯熱。四肢疼痛。胸滿心煩。宜服苦參湯吐之方。
苦參(一兩銼),烏梅(七顆捶碎),雞子(一枚取清)
上二味。先以釅醋一大盞。煮至五分。去滓。下雞子清。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溫去沫服之。當吐出毒熱氣即愈。
治時氣四日。胸中痰壅。憎寒壯熱。頭痛。宜服桃柳心湯吐之方。
桃心(一握),柳心(一握),甘草(三分生用銼),烏梅(五顆捶碎),梔子仁(三分)
上件藥。以淡漿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良久當吐。未吐再服。
治時氣四日。胸膈煩滿。壯熱。宜吐之方。
苦參(一兩銼)
上以醋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良久當吐即愈。
治時氣四日。胸膈滿悶。或時吐逆。宜服蔥根散方。
蔥根(一兩銼),甘草(一分炙微黃銼),川大黃(半兩炙碎微炒),麥門冬(一兩半去心),人參(一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四日。曾經發汗不解。寒熱無恆。心中躁悶。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麻黃(半兩去根節),木通(半兩銼),桂心(半兩),川升麻(半兩),葛根(半兩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黃芩(半兩),柴胡(一兩去苗),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四日。熱渴不已。往來寒熱。不能飲食。宜服知母散方。
知母,枳實(麩炒微黃),柴胡(去苗),地骨皮(以上各一兩),梔子仁,麥門冬(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話文:
時氣病發四天,治療方法如下:
若病發四天,屬太陰受病。太陰為三陰之首,三日後諸陽受病結束,病氣便轉移至陰。太陰經脈主管喉嚨,故病發第四天,會出現腹脹、咽乾等症狀,病灶在胸膈之間,因此可以透過催吐來痊癒。
一、時氣病發四天,身體發熱,四肢疼痛,胸悶心煩,宜用苦參湯催吐:
苦參一兩(切碎),烏梅七顆(捶碎),雞蛋一枚(取蛋白)。將苦參和烏梅先以濃醋一大杯煮至五分,去除藥渣,加入雞蛋清攪勻。不拘時間,溫溫服下,待吐出毒熱之氣即可痊癒。
二、時氣病發四天,胸中痰多阻塞,惡寒發熱,頭痛,宜用桃柳心湯催吐:
桃樹枝心一把,柳樹枝心一把,生甘草三分(切碎),烏梅五顆(捶碎),梔子仁三分。以上藥材以淡米漿水一大杯煎至六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過一會兒應會嘔吐,若未吐則可再次服用。
三、時氣病發四天,胸膈煩悶飽脹,發熱,宜催吐:
苦參一兩(切碎),以醋一大杯煎至五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過一會兒應會嘔吐而痊癒。
四、時氣病發四天,胸膈滿悶,偶爾嘔吐,宜用蔥根散:
蔥根一兩(切碎),炙微黃甘草一分(切碎),炙碎微炒川大黃半兩,去心麥門冬一兩半,去蘆頭人參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杯煎至六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五、時氣病發四天,曾用發汗法但未見效,寒熱不定,心中煩躁,宜用犀角散:
犀角屑一兩,去根節麻黃半兩,木通半兩(切碎),桂心半兩,川升麻半兩,葛根半兩(切碎),麩炒微黃去瓤枳殼半兩,黃芩半兩,去苗柴胡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桃仁半兩,炙微赤甘草半兩(切碎)。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杯煎至五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六、時氣病發四天,口渴不止,寒熱往來,無法進食,宜用知母散:
知母、麩炒微黃枳實、去苗柴胡、地骨皮(以上各一兩),梔子仁,去心麥門冬,炙微赤甘草半兩(切碎)。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杯煎至五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