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三 (2)

1. 治兩感傷寒諸方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二枚。煎至五分。去薑棗。不計時候。和滓稍熱服。良久。吃熱粥投之。衣蓋取汗。

治兩感傷寒。內實。氣逆不順。皮肉乾燥。宜服麻黃散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桂心(半兩),羌活(半兩),赤芍藥(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訶黎勒(一兩用皮),甘草(三分炙微赤銼),麥糵(一兩炒令微黃)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不計時候。和滓溫服。

治兩感傷寒。三日不得汗。悶亂目張。四肢逆冷。心腹堅硬。大小便不通方。

牽牛子(二兩生搗取末一兩),乾薑(一分炮裂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蓬莪朮(一分),桂心(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牽牛子末。同研令勻。每服用水一中盞。生薑半分。蔥白三莖。豉四十九粒。煎至六分。去滓。調下二錢。取利為度。

治兩感傷寒。沉重。救急有效。宜預合此方。

硫黃(五兩細研水飛過),硝石(五兩細研如粉),皂莢(十梃不蚛者去黑皮塗酥炙令黃焦去子)

上件。先將皂莢捶碎。用十二月雪水一勝。浸兩日。熟挼。以生絹濾取汁。和前件硫黃硝石。硬軟得所。入瓷瓶內盛。封瓶口。不得通風。背陰處。掘地二尺深。埋瓶。從正月一日至十五日。取出。太濕。更陰乾三兩日。即以新炊飯爛研相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不計時候。以蔥茶下五丸。如是食毒。即先轉瀉後服之。

治兩感傷寒。四肢厥冷。急宜服此方。

附子(半兩燒令半黑),芫花(半兩醋拌炒令黃黑色),皂莢(半兩去黑皮塗酥炙黃焦去子)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豉心一合。湯浸細研如膏。入藥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用去根節麻黃。煎湯下十丸。如人行五里一服。以汗出為度。

治兩感傷寒。昏沉迷悶躁渴。頭痛漸加沉重。三聖散方。

天靈蓋(一枚白色者塗酥炙令黃),苦參(三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熱酒下一錢。

白話文:

[治療兩感傷寒的各種藥方]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中碗水,加入生薑半份、紅棗兩顆,煎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薑棗,不拘時間,連藥渣稍微加熱後服用。過一會兒,再喝熱粥幫助發汗,蓋上被子取暖發汗。

治療兩感傷寒,體內鬱結,氣血不順,皮膚乾燥,宜服用麻黃散:

麻黃(一兩,去除根部和節),桂心(半兩),羌活(半兩),赤芍藥(半兩),桔梗(半兩,去除蘆頭),川大黃(一兩,切碎稍微炒過),訶黎勒(一兩,用皮),甘草(三分,炙烤至微紅,切碎),麥芽(一兩,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小碗水煎煮至剩下一半。不拘時間,連藥渣一起溫服。

治療兩感傷寒,三天不出汗,感到煩悶慌亂,眼睛睜大,四肢冰冷,腹部堅硬,大小便不通暢:

牽牛子(二兩,生搗取末一兩),乾薑(一分,炮裂切碎),川大黃(半兩,切碎稍微炒過),蓬莪朮(一分),桂心(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加入牽牛子粉末,一同研磨均勻。每次服用,用一中碗水,加入生薑半份、蔥白三段、豆豉四十九粒,煎煮至剩下十分之六。去除藥渣,調入藥粉二錢服用,以排便通暢為度。

治療兩感傷寒,身體沉重,有急救效果,建議事先配製此方:

硫磺(五兩,細研後用水淘洗過),硝石(五兩,細研如粉末),皂莢(十個,選沒有蟲蛀的,去掉黑皮,塗上酥油烤至黃焦,去除種子)

首先將皂莢搗碎,用十二月收集的雪水一升浸泡兩天,充分揉搓,用生絲布過濾取汁。將過濾後的汁與之前的硫磺、硝石混合,調至軟硬適中,放入陶瓷瓶內密封瓶口,避免通風。將瓶子埋在背陰處,挖地二尺深。從正月一日到十五日取出。如果太濕,再陰乾兩三天。然後將新煮的米飯搗爛研磨,和藥粉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蔥茶送服五丸。如果是食物中毒,應先排泄再服用。

治療兩感傷寒,四肢冰冷,應立即服用此方:

附子(半兩,燒至半黑),芫花(半兩,用醋拌炒至黃黑色),皂莢(半兩,去掉黑皮,塗上酥油烤至黃焦,去除種子)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用豆豉心一合,用熱水浸泡後研磨成膏狀,加入藥粉混合製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不拘時間,用去根節的麻黃煎湯送服十丸,走五里路後服用一次,以發汗為度。

治療兩感傷寒,昏迷、煩躁、口渴,頭痛逐漸加重:

天靈蓋(一個,選擇白色的,塗上酥油烤至黃色),苦參(三兩),甘草(一兩,炙烤至微紅,切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不拘時間,用熱酒送服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