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百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 (9)

1. 具列四十五人形

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後。肘後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灸五壯。主肘痛引肩。不可屈伸。頭頂及肩臂痛。臂痿不仁。驚悸悲傷。癇痛羊鳴吐舌也。

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腸鳴腹脹。上喘氣逆。及膈氣唾血也。

商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灸三壯。主胸膈氣滿。喘急。耳鳴聾。瘧病口乾。熱病汗不出。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陷者宛宛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肘臂厥痛屈伸難。手不及頭不掘也。

黃帝灸法。療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灸第二椎並第五椎上。各七壯。齊下火。炷如半棗核大。立瘥。

陶道一穴。在項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頭重目眩。痎瘧。寒熱灑淅矣。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三壯。主肺寒熱。肺痿上喘。咳嗽唾血。胸脅氣滿。不得臥。不嗜食。汗不出。及背急強也。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

噫嘻二穴。在第六椎下。兩邊各三寸陷者中。灸五壯。主瘧久不愈者。背氣滿悶。胸中氣噎。勞損虛乏。不得睡也。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微俯而取之。灸七壯。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腹滿臚脹。大便泄。消渴身熱。面目黃。不嗜食。怠墮也。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正坐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背痛身熱。腹脹腸鳴。腰脊急強。

肩聊二穴。在肩臑上。舉肩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肩重不舉。臂痛也。

食竇二穴。在太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舉臂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氣滿。膈間鳴滀。淕淕常有小聲。

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笑久口喎。善嘔暴啞。不能言也。

華佗療男子卒疝。陰卵偏大。取患人足大指。去甲五分。內側白肉際。灸三壯。炷如半棗核大。患左取右。患右取左。

俠谿二穴。在足小指歧骨間。本節前陷者。小足少陽脈之所流也。灸三壯。主耳鳴聾矣。

三陽絡二穴。在肘前三寸外廉陷者中。支溝上一寸。灸五壯。主嗜臥。身不欲動。卒聾暴啞。及齒痛也。

脅堂二穴。在腋下二骨間陷者中。舉腋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氣滿。噫噦喘逆。目黃。遠視䀮䀮

天池二穴。在腋下三寸陷者中。灸三壯。主上氣咳嗽。胸中氣滿。喉中鳴。四肢不舉。腹下腫也。

日月一穴。在期門下五分陷者中。灸五壯。主善悲不樂。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及四肢不收也。

地機二穴。在膝內側轉骨下陷者中。伸足取之。灸三壯。主腰痛不可俯仰。足痹痛。屈伸難也。

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八寸陷中。灸三壯。主膝內廉痛。小便不利。身重。足痿不能行也。

白話文:

具列四十五人形

天井穴:在手肘外側大骨頭的後方,手肘後方一寸的兩條筋之間,凹陷處。彎曲手肘時可以找到。艾灸五壯。主要治療手肘疼痛牽引到肩膀,無法彎曲伸直,頭頂及肩臂疼痛,手臂麻痺不仁,心悸悲傷,癲癇發作時像羊叫和吐舌頭。

承滿穴:在不容穴下一寸的凹陷處。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腸鳴腹脹,氣喘、呼吸困難,以及橫膈膜有氣、吐血。

商陽穴:在手大拇指靠近食指的那側,距離指甲就像韭菜葉那樣寬的邊緣。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胸膈氣滿、呼吸急促、耳鳴耳聾、瘧疾口乾、熱病卻不出汗。

孔最穴:在手腕向上七寸的凹陷處。艾灸三壯。主要治療熱病不出汗、手肘手臂疼痛彎曲伸展困難,手無法舉高過頭。

黃帝灸法:治療中風導致眼睛向上翻、無法說話,艾灸第二節和第五節脊椎骨的上方,各灸七壯,同時點火,艾炷像半個棗核那麼大。很快就能痊癒。

陶道穴:在頸部大椎骨的下方凹陷處,低頭時可以找到。艾灸五壯。主要治療頭重暈眩、瘧疾、忽冷忽熱。

肺俞穴:在第三節脊椎骨下,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肺部寒熱、肺虛氣喘、咳嗽吐血、胸脅脹滿無法躺臥、食慾不振、不出汗以及背部僵硬。

神道穴:在第五節脊椎骨下方凹陷處。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身體發熱頭痛、反覆發作的瘧疾、精神恍惚悲傷。

噫嘻穴:在第六節脊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艾灸五壯。主要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背部悶脹、胸悶、勞累虛弱、失眠。

陽綱穴:在第十節脊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身體稍微向前傾取穴。艾灸七壯。主要治療食慾不佳、腹中雷鳴、腹脹、腹瀉、消渴病(糖尿病)發熱、面色發黃、食慾不振、疲倦懶散。

三焦俞穴:在第十三節脊椎骨下方,左右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正坐取穴。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背痛發熱、腹脹腸鳴、腰背僵硬。

肩聊穴:在肩膀上臂,抬起肩膀時取穴,在凹陷處。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肩膀沉重抬不起來、手臂疼痛。

食竇穴:在太谿穴下的一寸六分凹陷處,抬起手臂取穴。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胸脅氣滿、胸腔內有鳴響、咕嚕咕嚕有小聲。

通谷穴:在幽門穴下一寸的凹陷處。艾灸三壯。主要治療笑太久導致口歪、嘔吐、突然聲音沙啞、不能說話。

華佗治男子猝發疝氣:陰囊腫大,取患者腳大拇指,距離指甲五分的位置,內側白色肉的邊緣,艾灸三壯,艾柱像半個棗核那麼大。左邊發病灸右邊,右邊發病灸左邊。

俠谿穴:在腳小趾分叉處的骨頭之間,接近趾節前的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所流經的地方。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耳鳴耳聾。

三陽絡穴:在手肘前三寸外側邊緣的凹陷處,支溝穴上方一寸的地方。艾灸五壯。主要治療嗜睡、身體不想動、突然耳聾失語、牙痛。

脅堂穴:在腋下兩根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抬起腋窩取穴。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胸脅氣滿、打嗝、呼吸急促、眼睛發黃、視力模糊。

天池穴:在腋下三寸的凹陷處。艾灸三壯。主要治療氣喘咳嗽、胸中脹滿、喉嚨有鳴響、四肢無力、腹部腫脹。

日月穴:在期門穴下方五分的凹陷處。艾灸五壯。主要治療悲傷不樂、想逃跑、多口水、言語不清、四肢無力。

地機穴:在膝蓋內側轉骨下方凹陷處,伸直腿取穴。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腰痛不能彎腰或後仰、腿腳麻木疼痛、彎曲伸展困難。

三陰交穴:在腳踝內側上方八寸的凹陷處。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膝蓋內側疼痛、小便不暢、身體沉重、腿腳無力不能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