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百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 (7)

1. 具列四十五人形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腹中脹滿。引背間痛。食飲多。身羸瘦。四肢煩熱。嗜臥怠墮。四肢不欲動搖。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三寸半陷者中。正坐微俯而取之。灸七壯。主腰痛脊急。兩脅脹滿。大便難。食飲不下。背氣俯仰不得。

上星一穴。在直鼻上入髮際一寸陷者中。灸七壯。主頭風目眩。鼻塞不聞香臭。

聽會二穴。在耳微前陷者中。張口在穴動脈應手。灸三壯。主耳淳淳渾渾。聾無所聞。

膻中一穴。在兩乳間陷者中。灸五壯。主胸陷滿悶。咳嗽氣短。喉中鳴。婦人姉脈滯。無汗。下火立愈。歧伯云。積氣成干噎。

巨闕一穴。在鳩尾穴下一寸陷者中。灸七壯。主心痛不可忍。嘔血煩心。胸中不利。胸脅支滿。霍亂吐利不止。困頓不知人。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灸七壯。主卒狂驚悸。臂中腫痛。屈伸難。歧伯云。主鬼神卻也。

大沖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骨錿間陷者中。灸五壯。主瘁疝。小腹痛。小便不利。如淋狀。及月水不通也。

支正二穴。在手太陽腕後五寸。去養老穴四寸陷者中。灸五壯。主驚恐悲愁。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也。秦丞祖云。兼主五勞。四肢力弱。虛乏等病。

巨虛二穴。在三里穴下三寸。胻骨外。大筋內。筋骨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腳脛痠痛。屈伸難。不能久立。甄權云。主大氣不足。偏風。股腿腳十指墮也。

黃帝問歧伯曰。凡人患噎疾。百味珍饌不能而食者。灸何穴。而立得其愈。歧伯答曰。夫人噎病五般。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此皆由陰陽不和。三焦膈絕。津液不利。故令氣膈不調成噎疾也。

氣噎。灸膻中。在兩乳間。憂噎。灸心俞。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食噎。灸乳根。在兩乳下各一寸六分。勞噎。灸膈俞。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思噎。灸天府。在腋下三寸。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主肩不舉。不能帶衣也。

不容二穴。在上管兩傍各一寸。灸三壯。主腹內弦急。不得食。腹痛如刀刺。兩脅積氣膨膨然。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二寸。水道傍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陰疝。小腹痛。及膀胱氣攻兩脅也。

復留二穴。在足內踝上二寸。動脈中陷者是也。灸七壯。主腰疼痛引脊內。痛不可俯仰。善怒多言。足痿不收。履脛寒。不自溫。腹中雷鳴。兼治腹鼓。四肢腫。十水病。女子赤白漏下。五淋。小便如散灰色。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節後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目眩煩心。四肢腫也。

凡婦人懷孕。不論月數。及坐產後。未滿百日。不宜灸之。若絕子。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

白話文:

具列四十五人形

脾俞穴(兩個穴位):在第十一節胸椎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半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腹部脹滿、牽扯到背部疼痛、飲食過多、身體消瘦、四肢煩熱、嗜睡懶惰、四肢不想動彈。

志室穴(兩個穴位):在第十四節胸椎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三寸半的凹陷處。正坐微向前傾取穴。灸七壯。主治腰痛、脊背僵硬、兩脅脹滿、大便秘結、飲食不下、背部氣機運行不暢,無法彎腰挺背。

上星穴(一個穴位):在鼻樑直線上,向上延伸至髮際一寸的凹陷處。灸七壯。主治頭痛、頭暈目眩、鼻塞、嗅覺失靈。

聽會穴(兩個穴位):在耳朵稍前方凹陷處,張開口,在穴位處可摸到搏動的脈管。灸三壯。主治耳鳴、耳聾。

膻中穴(一個穴位):在兩乳頭之間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胸部脹滿悶痛、咳嗽氣短、喉嚨有聲音、婦女經脈不通、無汗、下焦有火症狀,灸此穴可立即見效。歧伯說:積聚的氣形成噎膈病。

巨闕穴(一個穴位):在鳩尾穴(劍突下端)下一寸的凹陷處。灸七壯。主治心痛難忍、嘔血、煩躁不安、胸部不適、胸脅脹滿、霍亂嘔吐腹瀉不止、神志不清。

間使穴(兩個穴位):在手腕背面向上三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灸七壯。主治突然發生的狂躁、驚悸、手臂腫痛、屈伸困難。歧伯說:主治鬼神作祟。

大沖穴(兩個穴位):在足大拇指第一關節後方二寸,骨縫之間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疝氣、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尿頻、月經不通。

支正穴(兩個穴位):在手太陽小腸經,手腕背側上方五寸,離養老穴四寸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驚恐悲傷、肘臂攣縮、屈伸困難、手握力不足、十指疼痛。秦丞祖說:還主治五勞七傷,四肢無力,虛弱等病症。

巨虛穴(兩個穴位):在三里穴下方三寸,腓骨外側、大筋內側、筋骨之間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小腿痠痛、屈伸困難、不能久站。甄權說:主治元氣不足、偏風中風、大腿、小腿、腳趾麻木無力。

黃帝問歧伯:凡人患噎膈病,各種美味佳餚都吃不下的,灸哪個穴位可以立即痊癒?歧伯回答:噎膈病有五種:一、氣噎;二、憂噎;三、食噎;四、勞噎;五、思噎。這些都是由於陰陽失調,三焦氣機阻滯,津液運行不暢,導致氣機失調而形成噎膈病。

氣噎:灸膻中穴(在兩乳頭之間)。憂噎:灸心俞穴(在第五節胸椎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半)。食噎:灸乳根穴(在兩乳頭下方各一寸六分)。勞噎:灸膈俞穴(在第七節胸椎下方,左右各偏離脊椎一寸半)。思噎:灸天府穴(在腋下三寸)。

青靈穴(兩個穴位):在肘關節上方三寸,伸直肘關節,舉起手臂取穴。灸三壯。主治肩不能舉起,無法穿衣。

不容穴(兩個穴位):在上腹部,肚臍兩側各一寸處。灸三壯。主治腹部絞痛、不能進食、腹痛如刀割、兩脅脹滿。

五樞穴(兩個穴位):在帶脈(腰部環繞身體一周的經脈)下方二寸,水道(任脈)旁開一寸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陰疝、小腹疼痛、膀胱氣逆犯兩脅。

復留穴(兩個穴位):在足內踝上方二寸,動脈搏動處的凹陷處。灸七壯。主治腰痛牽扯到脊柱,疼痛難忍,無法彎腰挺背,易怒多言,足部痿弱不能收縮,腳脛冰冷,自身不能溫暖,腹部腸鳴,兼治腹部脹滿、四肢腫脹、水腫、婦女月經不調、尿頻、小便顏色發灰。

大都穴(兩個穴位):在足大拇指關節後方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熱病汗不出、手足冰冷、腹部脹滿嘔吐、頭暈目眩、煩躁不安、四肢腫脹。

凡是懷孕的婦女,無論懷孕幾月,以及產後未滿百日,都不宜灸。若想絕育,可灸臍下二寸到三寸之間,動脈搏動處,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