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百 (6)
卷第一百 (6)
1. 具列四十五人形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寒熱心痛。背相引痛。胸中滿悶。咳嗽不得息。煩心多涎。胃中弱。食飲不下。目䀮䀮。淚出悲傷也。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咳逆嘔吐。膈上寒。食飲不下。腹脅滿。胃弱。食少嗜臥。怠墮不欲動身。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七壯。主咳逆。兩脅滿悶。臍中痛。目生白翳。氣短唾血。目上視。多怒狂衄。目䀮䀮無遠視也。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腰痛不可俯仰。轉側難。身寒熱。飲食倍多。身羸瘦。面黃黑。目䀮䀮。兼主丈夫婦人久積冷氣成勞病也。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兩行骨陷者中。灸一壯。主肩中痛。不能動搖。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胸脅支滿。不得俯仰。咳唾膿也。
曲池二穴。在肘外轉屈肘曲骨之中文頭陷者。是穴也。灸七壯。主肘中痛。屈伸難。手不得舉。偏風。半身不遂。投物不得。挽弓不開。肘臂偏細。秦丞祖明堂云。主大小人偏身風癩。皮膚痂疥。
後谿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灸三壯。主痎瘧寒熱。目生白翳。肘臂腕重難屈伸。五指盡痛。不可掣也。
歧伯灸法。療腳轉筋。時發不可忍者。灸腳踝上一壯。內筋急。灸內。外筋急。灸外。
風門二穴。在第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頭痛風眩。鼻衄不止。鼻垂清涕也。
魂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邊各三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背甲滿悶。項急強不得顧。勞損虛乏。屍厥走疰。胸背連痛也。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微俯而取之。宛宛中。灸十壯。主四肢重。少氣難言。脊急強也。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宛宛中。灸七壯。主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腰脊痛。腹中鳴也。
膀胱俞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七壯。主腰脊急強。腰以下酸重。至足不仁。腹中痛。大便難也。
僕參二穴。在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灸三壯。主腰痛不可舉足。承山下重。腳痿。癲疾屍厥。霍亂驚癇也。
大椎一穴。在項第一椎下陷者中。灸七壯。主五勞虛損。七傷乏力。疰氣背腰間。項強不得顧。及痎瘧久不愈也。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下間宛宛中。灸三壯。主癲瘛瘲。怒欲煞人。狂走見鬼。秦丞祖明堂云。主小兒驚癇也。千金楊玄操同。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驚癇狂走。癲病多言。脊急強。兩目轉上。及目瞪也。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正坐取之。陷者中。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嘔無所出。口舌乾。飲食不下。
白話文:
**心俞穴:**兩個穴位,位於第五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灸五壯。主要治療寒熱引起的胸痛、背部牽引痛、胸悶、咳嗽氣喘、心煩多痰、胃虛弱、食慾不振、視力模糊、容易流淚悲傷等症狀。
**膈俞穴:**兩個穴位,位於第七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灸五壯。主要治療咳嗽、嘔吐、膈部受寒、食慾不振、腹部和脅肋脹滿、胃虛弱、食量少、嗜睡、身體疲倦不愛活動等症狀。
**肝俞穴:**兩個穴位,位於第九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灸七壯。主要治療咳嗽、兩脅脹悶、肚臍疼痛、眼睛出現白翳、氣短咳血、眼睛上翻、容易發怒、狂躁、流鼻血、視力模糊看不遠等症狀。
**腎俞穴:**兩個穴位,位於第十四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灸五壯。主要治療腰痛無法彎腰或後仰、身體轉動困難、身體忽冷忽熱、食量大增卻身體消瘦、面色蠟黃或黑、視力模糊,以及男性女性因長期寒氣積聚而引起的虛勞病。
**巨骨穴:**兩個穴位,位於肩端上方兩側骨頭凹陷處。灸一壯。主要治療肩部疼痛,無法活動。
**周榮穴:**兩個穴位,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的位置,手往外轉時取穴,在凹陷處。灸五壯。主要治療胸部和脅肋脹滿,無法彎腰或後仰,以及咳嗽吐膿等症狀。
**曲池穴:**兩個穴位,位於手肘外側彎曲時,肘部骨頭轉彎處的凹陷中。灸七壯。主要治療手肘疼痛、難以彎曲伸直、手臂無法抬起、半身不遂、拿不住東西、無法拉弓、手臂瘦弱,據秦丞祖《明堂》記載,也可用於治療大人小孩的半身風癱、皮膚癩瘡等疾病。
**後谿穴:**兩個穴位,位於手外側腕關節後方突起骨頭下方的凹陷處。灸三壯。主要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眼睛出現白翳、手肘手臂腕部沉重難以彎曲伸直、五指疼痛無法活動。
**歧伯灸法:**治療腳抽筋,時常發作難以忍受的情況,在腳踝上方灸一壯,內側筋抽筋就灸內側,外側筋抽筋就灸外側。
**風門穴:**兩個穴位,位於第二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灸五壯。主要治療頭痛、頭暈、流鼻血不止、流鼻涕等症狀。
**魂戶穴:**兩個穴位,位於第三胸椎下方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灸三壯。主要治療背部和肩胛部位脹悶、脖子僵硬無法轉頭、勞累過度導致的虛弱、身體僵硬抽搐、胸背連接處疼痛等症狀。
**至陽穴:**一個穴位,位於第七胸椎下方凹陷處,稍微低頭時取穴。灸十壯。主要治療四肢沉重、氣短難以說話、脊椎僵硬等症狀。
**胃俞穴:**兩個穴位,位於第十二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灸七壯。主要治療胃部虛寒、食慾不振、胸脅脹滿、身體消瘦、背部氣血上下竄動、腰背痛、腹中鳴響等症狀。
**膀胱俞穴:**兩個穴位,位於第十九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的凹陷處。灸七壯。主要治療腰背僵硬、腰部以下酸痛沉重、腿腳麻木、腹痛、大便困難等症狀。
**僕參穴:**兩個穴位,位於腳後跟骨下方的凹陷處,腳弓起來時取穴。灸三壯。主要治療腰痛無法抬腳、腳跟以下沉重、腳部痿軟無力、癲癇、昏厥、霍亂、驚厥等症狀。
**大椎穴:**一個穴位,位於頸部第一椎下方凹陷處。灸七壯。主要治療五勞七傷引起的虛弱無力、身體疲倦、背部和腰部有刺痛感、脖子僵硬無法轉頭,以及久治不癒的瘧疾。
**身柱穴:**一個穴位,位於第三胸椎下方凹陷處。灸三壯。主要治療癲癇抽搐、憤怒時想殺人、狂躁亂走、看到鬼怪等症狀。據秦丞祖《明堂》記載,也可用於治療小兒驚厥。千金方楊玄操也持相同看法。
**筋縮穴:**一個穴位,位於第九胸椎下方的凹陷處,低頭時取穴。灸五壯。主要治療驚厥、狂躁亂走、癲癇、多言、脊椎僵硬、兩眼上翻、眼睛發直等症狀。
**膽俞穴:**兩個穴位,位於第十胸椎下方兩側各一寸半處,坐姿時取穴,在凹陷處。灸五壯。主要治療胸脅脹滿、嘔吐不出、口乾舌燥、食慾不振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