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百 (5)
卷第一百 (5)
1. 具列四十五人形
灸瘡若春較秋更灸。秋較春更灸。常令兩腳上有灸瘡為妙。凡人不信此法。或飲食不節。酒色過度。忽中此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宜於七處一齊下火。灸三壯。如風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會穴。二耳前髮際。三肩井穴。四風市穴。五三里穴。六絕骨穴。七曲池穴。
上件七穴。神效極多。不能具錄。依法灸之。無不獲愈。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七壯。主飲食不下。嘔逆煩心。上氣吐血。及唾如白膠也。
乳根二穴。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下滿悶。臂腫。及乳痛也。華佗明堂云。主膈氣不下食。噎病也。
少衝二穴。在手小指內廉之側。去爪甲如韭葉。灸三壯。主煩心上氣。卒心痛。悲恐畏人。善驚。手拳不得伸。掌中熱痛也。秦丞祖明堂云。兼主驚癇。吐舌沫出也。千金楊玄操同。湧泉二穴。在腳心底宛宛中。白肉際。屈足卷指得之。灸三壯。主心痛。不嗜食。婦人無子。
咳嗽氣短。喉痹身熱。胸脅滿悶。頭痛目眩。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孕。足指盡疼。不得踐地。
腦空一穴。在承靈穴後一寸半。玉枕骨下陷者中。灸七壯。主頭風目瞑。癲狂病。身寒熱引項強急。鼻衄不止。耳鳴聾。
頰車二穴。在耳下二韭葉。陷者宛宛中。灸三壯。主牙車不開。口噤不能言。牙齒疼痛不得嚼。及煩腫也。
秦丞祖灸狐魅神邪。及癲狂病。諸般醫治不瘥者。以並兩手大拇指。用軟絲繩子急縛之。灸三壯。艾炷著四處。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處盡燒。一處不燒其疾不愈。神效不可量也。小兒胎癇。奶癇。驚癇。一依此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懸鐘二穴。在外踝上三寸宛宛中。灸五壯。主腹滿。中焦客熱。不嗜食。兼腿胯連膝脛痹麻。屈伸難也。
蠡溝二穴。在內踝上五寸陷者中。灸七壯。主卒疝。小腹腫。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
歧伯灸膀胱氣攻衝兩脅時。臍下鳴。陰卵入腹。灸臍下六寸。兩傍各一寸六分。各三七壯。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三壯。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喘不能言也。
分水一穴。在下管下一寸陷者中。灸七壯。主水病腹脹。繞臍痛沖胸中。不得息。甄權云。主水氣浮腫。鼓脹腸鳴。狀如雷聲。時上衝心。日灸七壯。四百罷。
石門一穴。在臍下二寸陷者中。灸七壯。主腹大堅。氣淋。小便黃。身寒熱。咳逆上氣。嘔吐。血卒疝。繞臍痛。賁豚氣上衝。甄權云。主婦人因產惡露不止也。
風府一穴。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禁不可灸。主頭痛項急。不得顧。暴喑不得言。多悲恐驚悸。狂走欲自煞。目反視。
大杼二穴。在項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五壯。主強項痛。不可俯仰。左右不顧。病瘛瘲身熱。目眩。項強急。臥不安席。
白話文:
灸瘡若春季艾灸,效果比秋季好。秋季艾灸,效果又比春季好。最好是讓兩腳上都有艾灸形成的疤痕。一般人不相信這種方法,或者飲食不節制,飲酒過量,貪戀美色,突然患上中風,導致說話含糊不清,半身不遂。應該在以下七個穴位同時進行艾灸,每次灸三壯。如果中風在左邊就灸右邊,中風在右邊就灸左邊。這七個穴位分別是:百會穴、兩耳前髮際、肩井穴、風市穴、足三里穴、絕骨穴、曲池穴。
以上七個穴位,療效極佳,無法一一列舉。只要按照方法艾灸,沒有治不好的。
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一寸凹陷處,仰臥取穴。艾灸七壯。主要治療飲食不下,嘔吐,心煩,氣喘,吐血,以及吐出的痰像白膠一樣。
乳根穴:位於乳頭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胸下悶脹,手臂腫脹,以及乳房疼痛。華佗《明堂經》記載,此穴主要治療膈氣導致食物難以消化和噎病。
少衝穴:位於手小指內側,距離指甲像韭菜葉一樣寬的地方。艾灸三壯。主要治療心煩氣悶,突然心痛,悲傷恐懼,容易受驚,手掌無法伸直,掌心發熱疼痛。《秦丞祖明堂》記載,此穴也治療驚癇,吐舌頭,口吐白沫。楊玄操《千金方》也有相同記載。
湧泉穴:位於腳底中間的凹陷處,皮膚的交界處。屈曲腳掌,捲起腳趾取穴。艾灸三壯。主要治療心痛,食慾不振,婦女不孕。也治療咳嗽氣短,咽喉腫痛,身體發熱,胸脅悶脹,頭痛眩暈。男子像蠱毒,女子像懷孕,腳趾疼痛,不能踩地。
腦空穴:位於承靈穴後一寸半,玉枕骨下方的凹陷處。艾灸七壯。主要治療頭風,眼睛昏花,癲狂病,身體寒熱,頸部強直,鼻出血不止,耳鳴耳聾。
頰車穴:位於耳下二韭葉寬的地方,凹陷處。艾灸三壯。主要治療牙關緊閉,不能說話,牙齒疼痛不能咀嚼,以及面部腫脹。
秦丞祖治療狐魅邪祟引起的疾病和癲狂病,各種方法治療無效者,用軟絲繩子緊緊綁住兩手大拇指,艾灸三壯。艾炷放在四個地方,一半在指甲上,一半在肉上。四個地方都要燒到,有一個地方沒燒到病就好不了,效果非常神奇。小兒胎癇,奶癇,驚癇,也按照這個方法艾灸一壯,艾炷像麥粒大小。
懸鐘穴:位於外踝上三寸凹陷處。艾灸五壯。主要治療腹部脹滿,中焦有熱,食慾不振,也治療腿胯關節和膝蓋麻木,難以屈伸。
蠡溝穴:位於內踝上五寸凹陷處。艾灸七壯。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疝氣,小腹腫脹,小便不暢,肚臍下積氣像卵石一樣,腿腳冰冷酸痛,難以屈伸。
岐伯說,膀胱氣攻衝兩脅的時候,肚臍下會鳴叫,陰囊會縮入腹中。這種情況要艾灸肚臍下六寸,兩旁各一寸六分的位置,每個位置灸三七壯。
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一寸凹陷處,仰臥取穴。艾灸三壯。主要治療胸脅支滿,咳嗽氣逆,喘息說不出話。
分水穴:位於下脘穴下一寸凹陷處。艾灸七壯。主要治療水病引起的腹脹,繞著肚臍疼痛,衝到胸部,難以呼吸。甄權說,此穴主要治療水腫,鼓脹,腸鳴像雷聲一樣,時常衝到心臟,每天灸七壯,要堅持四百次。
石門穴:位於肚臍下二寸凹陷處。艾灸七壯。主要治療腹部腫大堅硬,小便淋漓不盡,小便發黃,身體寒熱,咳嗽氣逆,嘔吐,血疝,繞著肚臍疼痛,賁豚氣上衝。甄權說,此穴主要治療婦女因生產導致惡露不止。
風府穴:位於頸部後方,進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側的凹陷處。此穴禁止艾灸。主要治療頭痛,頸部僵硬,無法回頭,突然失聲,說不出話,常常感到悲傷恐懼,心驚,狂躁想要自殺,眼睛翻白。
大杼穴:位於頸椎第一節下方,兩旁各一寸半的凹陷處。艾灸五壯。主要治療頸部僵硬疼痛,無法俯仰,左右不能轉頭,身體抽搐發熱,眼睛昏花,頸部強直,臥床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