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百 (4)
卷第一百 (4)
1. 天醫取師療病吉日
正月卯,二月寅,三月醜,四月子,五月亥,六月戌
七月酉,八月申,九月未,十月午,十一月巳,十二月辰
白話文:
天醫取師療病吉日:正月選卯日,二月選寅日,三月選丑日,四月選子日,五月選亥日,六月選戌日,七月選酉日,八月選申日,九月選未日,十月選午日,十一月選巳日,十二月選辰日。
2. 四季人神不宜灸
春在左脅,秋在右脅,夏在臍,冬在腰
又男忌除日,女忌破日凡醫者。若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人年命厄會處。男女氣怯。下手至困。通人達士。豈能拘此哉。若遇急卒暴患。不拘此法之下。若是禁穴。諸般醫療不瘥。明堂許灸。一壯至三壯。
白話文:
四季人體穴位灸法禁忌:春天不宜灸左脅,秋天不宜灸右脅,夏天不宜灸肚臍,冬天不宜灸腰部。
此外,男性忌諱在除日(歲末除夕)灸,女性忌諱在破日(月底最後一天)灸。凡是醫生,如果不懂得這些禁忌,遇到病人年命與疾病交會的危急時刻,男女患者都元氣虛弱,施灸就會非常困難。然而,對於通達事理的能人,又豈能拘泥於這些禁忌呢?如果遇到緊急危重的突發疾病,就不必拘泥於這些方法。但如果灸的是禁穴,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則可以灸明堂穴,灸一到三壯。
3. 具列四十五人形
百會一穴。在頭中心陷者中。灸七壯。主腦重。鼻塞。頭目眩痛。少心力。忘前失後。心神恍惚。及大人小兒脫肛也。
神庭一穴。在鼻柱上髮際中。灸三壯。主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羊癇吐舌也。
水溝一穴。在鼻柱下宛宛中。灸五壯。主消渴飲水無休。水氣遍身腫。笑無時節。癲癇病。語不識尊卑。及口噤。牙關不開。
天突一穴。在項結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灸五壯。主咳逆喘。暴喑不能言。身寒熱。頸腫。喉中鳴翕翕。胸中氣鯁鯁也。
支溝二穴。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者中。灸五壯。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急痛。四肢不舉。口噤不開。暴啞不能言也。
至陰二穴。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灸三壯。主瘧發寒熱。頭重煩心。目翳䀮䀮然。鼻不利。小便淋失精也。
三里二穴。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內起兌肉之端。灸二壯。主肘臂酸重。屈伸難。秦丞祖明堂云。主五勞虛乏。四肢羸瘦也。
天池二穴。在乳後一寸著脅。直掖撅肋間。灸三壯。主寒熱痎瘧。熱病汗不出。胸滿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喉鳴也。
章門二穴。在大橫文外。直臍季肋端。側臥伸下足。屈上足。舉臂取之。灸七壯。主腸鳴盈盈然。食飲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支滿。腰背脅間痛。不可轉側。身黃羸瘦。四肢怠墮。腹脹如鼓。兩脅積氣如卵石也。
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灸三壯。主目䀮䀮。無所見。肘臂痠痛。手五指不握。盡痛也。
輸府二穴。在旋機傍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灸三壯。主咳逆上氣。喘急。嘔吐不下食。及胸中痛也。
胸卿二穴。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宛宛中。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卻引背痛。不得臥。轉側難也。
偏歷二穴。在腕後三寸陷者中。灸五壯。主發寒熱。瘧久不愈。目視䀮䀮。手不及頭。臂膊肘腕。痠痛難屈伸。及癲疾多言。
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陷者中。灸七壯。主厥逆胸痛。氣刺不可忍。腹中如刀㽲。大小便難。四肢不收。身體怠墜。腿膝痠痛屈伸難。
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癲疾。目䀮䀮。鼻衄多涕。腰尻重。不欲起。俯仰難。惡聞人音。女子絕產也。
厲兌一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一韭葉。灸一壯。主屍厥如死。不知人。多睡善驚。面上浮腫也。
黃帝問歧伯曰。凡人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之。歧伯答曰。凡人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五個月前。非時。足脛上忽發酸重頑痹。良久方解。此乃將中風之候也。便須急灸三里穴。與絕骨穴。四處各三壯。後用蔥薄荷桃柳葉四味煎湯。淋洗灸瘡。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內出也。
白話文:
具列四十五人形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凹陷處,灸七壯。主治頭痛、鼻塞、頭暈目眩、體力不足、健忘、心神恍惚,以及大人小孩的脫肛。
神庭穴位於鼻樑上方髮際正中,灸三壯。主治欣喜若狂、脫衣狂奔、角弓反張(破傷風)、羊癇病(癲癇伴舌頭外吐)。
水溝穴位於鼻樑下方凹陷處,灸五壯。主治消渴症(糖尿病)、大量飲水、全身水腫、無緣無故發笑、癲癇、言語無禮、口噤(嘴巴張不開)、牙關緊閉。
天突穴位於頸部喉結下方五分(約一公分),正中凹陷處,灸五壯。主治咳嗽、氣喘、突然失聲、寒熱交替、頸部腫脹、喉嚨有痰聲、胸悶。
支溝穴位於手腕後三寸(約手腕關節寬度的三倍),兩骨之間凹陷處,灸五壯。主治高熱無汗、肩臂酸重、脅肋疼痛、四肢無力、口噤、突然失聲。
至陰穴位於小腳趾外側,距指甲角約一韭葉寬(約0.3公分)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瘧疾寒熱、頭痛煩躁、視力模糊、鼻塞、尿頻、遺精。
三里穴(又名手三里),位於曲池穴(肘彎處)下二寸(約兩個拇指寬度),按壓時可摸到突起的肌肉處,灸二壯。主治肘臂酸重、屈伸困難,據秦丞祖《明堂》記載,也主治五勞虛損、四肢消瘦。
天池穴位於乳頭後方一寸(約一個拇指寬度),靠近腋下肋骨之間,灸三壯。主治寒熱瘧疾、高熱無汗、胸悶頭痛、四肢無力、腋下腫脹、上氣(呼吸困難)、胸部有痰鳴聲。
章門穴位於大橫穴(腹部,側臥時,肋骨最低點)外側,與臍部和肋骨末端成一直線,側臥,下肢伸直,上肢屈曲取穴,灸七壯。主治腸鳴、消化不良、脅肋痛不能臥睡、煩熱口乾、食慾不振、胸脅脹滿、腰背肋間疼痛、不能翻身、黃疸、消瘦、四肢乏力、腹脹如鼓、兩脅有氣滯感。
中渚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指節後方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視力模糊、肘臂酸痛、手指握力減弱、手指疼痛。
輸府穴位於旋機穴(位於鎖骨下窩外側緣)旁各二寸的凹陷處,仰臥取穴,灸三壯。主治咳嗽、上氣、氣喘、嘔吐、食慾不振、胸痛。
胸脅穴位於周榮穴(位於胸部,第四肋間隙,距前正中線約4寸)下一寸六分(約2.4公分)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牽引背部疼痛、不能平臥、翻身困難。
偏歷穴位於手腕後三寸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寒熱、久治不癒的瘧疾、視力模糊、抬不起手、臂肘腕部酸痛、屈伸困難、以及癲癇伴多言。
豐隆穴位於外踝(腳踝外側)上方八寸(約八個拇指寬度)的凹陷處,灸七壯。主治厥逆(四肢厥冷)、胸痛、氣痛難忍、腹部絞痛、大小便困難、四肢無力、身體疲憊、腿膝酸痛、屈伸困難。
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後跟骨上方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寒熱、癲癇、視力模糊、鼻出血、鼻涕多、腰臀部沉重、不想動、翻身困難、厭惡聲音、女性不孕。
厲兌穴位於大腳趾旁第二個腳趾末端,距指甲角約一韭葉寬,灸一壯。主治屍厥(類似昏迷)、神志不清、嗜睡易驚、面部浮腫。
黃帝問歧伯:凡人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治?歧伯答:中風前一兩個月或三五個月,足脛部突然出現酸重麻痹,持續很久才緩解,這是中風的先兆,應立即灸三里穴和絕骨穴(未列於文中),每穴三壯,之後用蔥、薄荷、桃葉、柳葉煎湯洗灸處,以驅除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