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百 (1)
卷第一百 (1)
1. 卷第一百
2. 明堂序
夫玄黃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氣為人。萬物之間最貴。莫不稟陰陽氣度。作天地英靈。頭像圓穹。足模厚載。五臟法之五獄。九竅以應九州。四肢體彼四時。六腑配乎六律。瞻視同於日月。呼吸猶若風雲。氣血以類江河。毛髮比之草木。雖繼體於父母。悉取像於乾坤。貴且若斯。
命豈輕也。是以立身之道。濟物居先。保壽之宜。治病為要。草木有蠲疴之力。針灸有劫病之功。欲滌邪由。信茲益矣。夫明堂者。聖人之遺教。黃帝之正經。敘血脈循環。明陰陽俞募。窮流注之玄妙。辨穴道之根元。為臟腑權衡。作經絡津要。今則採其精粹。去彼繁蕪。皆目睹有憑。
手經奇效。書病源以知主療。圖人形貴免參差。並集小兒明堂。編錄於次。庶令長幼盡陡安衢。俾使華夷同歸壽域者爾。
歧伯明堂經云。以八寸為一尺。以八分為一寸。人緣有長短肥瘦不同。取穴不準。秦時扁鵲明堂經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若一節為一寸。為緣人有身長手短。有身短手長。取穴不準。唐時孫思邈明堂經云。取患人男左女右手。大拇指節橫文為一寸。以意消詳。巧拙在人。亦有差互。
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文。相去為一寸。自依此法。與人著灸療病以來。其病多得獲愈。此法有準。今以為定。
凡點灸時。須得身體平直。四肢無令拳縮。坐點無令俯仰。立點無令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燒好肉。虛忍痛楚之苦。有病先灸於上。後灸於下。先灸於少。後灸於多。皆宜審之。
凡下火點灸。欲灸。艾炷根下。赤輝廣三分。若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得經絡。緣榮衛經脈。氣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氣不能遠達至病。未能愈疾矣。
古來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八木者。松木火難瘥增病柏木火傷神多汗竹木火傷筋目暗。榆木火傷骨失志桑木火傷肉肉枯棗木火內傷吐血。枳木火大傷氣脈橘木火傷榮衛經絡。
有火珠耀日。以艾丞之。遂得火出。此火灸病為良。凡人卒難備矣。次有火昭耀日。以艾引之。便得火出。此火亦便。若遇天色陰暗。遂難得火。今即不如無木火也。灸人不犯諸忌。兼去久疴。(清油點燈燈上燒艾莖點灸是也兼滋潤灸瘡又灸瘡至愈以來且無疼痛以蠟燭更佳)諸番部落。知此八木火之忌。用鑌鐵擊䃈石。乃得火出。以艾引之。遂乃著灸。
凡點灸時。若遇陰霧大起。風雪急降。猛雨炎暑。雷電虹霓。暫時且停。候吃睛明。即再下火灸。灸時。不得傷飽大飢。飲酒食生硬物。兼忌思慮愁憂恚怒。呼罵吁嗟嘆息。一切不祥。忌之大吉。
凡灸頭與四肢。皆不令多灸。人緣身有三百六十五絡。皆歸於頭。頭者諸陽之會也。若灸多。令人頭旋目眩。不遠視。緣頭與四肢。肌肉薄。若並灸。則氣血滯絕。於炷下。宜歇火氣。少時。令氣血遂通。再使火氣流行。候炷數足。自然除病。宜詳察之。
白話文:
明堂序
天地初開,陰陽分立,中和之氣化生人體,為萬物之靈長。人體稟承天地之氣,形貌如同天地:頭圓如天,足厚如地;五臟仿若五獄,九竅通應九州;四肢配合四季,六腑協調六律;眼神如日月,呼吸似風雲;氣血奔流如江河,毛髮茂盛如草木。人體雖承繼於父母,卻也形似天地乾坤,其貴如此。
生命如此珍貴,因此養生治病至關重要。草藥能治病,針灸能驅除病邪,欲除病邪,相信這些方法便能奏效。明堂針灸,是古代聖賢的遺教,黃帝內經的精髓,闡述了經絡循環、陰陽穴位、氣血流注的奧妙,以及穴位的根源,是臟腑經絡的綱要。本書擷取其精華,去除繁雜之處,內容皆有憑據可查。
本書記載手部經絡的奇效,說明病因以了解治療方法,圖解人體穴位以避免偏差,並收錄兒童明堂穴位圖譜,方便各年齡層人士使用,使各民族人民都能享有健康長壽。
歧伯《明堂經》以八寸為一尺,八分為一寸,但因人體高矮胖瘦不同,取穴難以準確。秦代扁鵲《明堂經》以男左女右手中指一節為一寸,但因人手長短不一,取穴亦不準確。唐代孫思邈《明堂經》以患病者男左女右大拇指指節橫紋為一寸,但取穴仍有差異。
現今以男左女右中指第二節內側兩橫紋間距為一寸,以此法施灸治療疾病,療效顯著,故以此為準。
施灸時,身體必須端正平直,四肢不可彎曲,坐著施灸不可彎腰駝背,站著施灸不可傾斜歪倒。灸穴不正,徒然灼傷好肉,白受痛苦。施灸應先上後下,先少後多,需謹慎判斷。
施灸時,艾炷燃燒應呈現赤紅光澤,直徑約三分,若不足三分,則灸穴不正,不能通達經絡,氣血無法暢通,灸穴不準,則火氣達不到病灶,難以治癒疾病。
古代施灸忌用八種木材燃燒:松木(易復發加重病情)、柏木(傷神多汗)、竹木(傷筋目暗)、榆木(傷骨意志消沉)、桑木(傷肉肉枯)、棗木(內傷吐血)、枳木(嚴重損傷氣血)、橘木(傷榮衛經絡)。
最佳的施灸方法是用火珠照射艾條引燃,次之是用火昭照射艾條引燃。若遇陰雨天氣,難以取火,則不如不用木材燃火。施灸應避免上述禁忌,才能根除久病。(可用清油燈點燃艾條施灸,既能滋潤瘡口,又能減輕疼痛,用蠟燭更好。)一些部落知道上述八種木材的禁忌,使用金屬敲擊燧石取火,再用艾條引燃施灸。
施灸時,遇陰霧風雪、暴雨酷暑、雷電虹霓等天氣,應暫停施灸,待天氣晴朗再行施灸。施灸時,不可飽食空腹,飲酒或食用生冷硬物,更應避免思慮、憂愁、憤怒、哭喊、嘆息等不良情緒,忌之則吉。
施灸頭部和四肢,不可灸太多。人體有三百六十五條經絡,皆彙聚於頭部,頭部是諸陽之會,若灸太多,會導致頭暈目眩,視力模糊。因頭部和四肢肌肉薄弱,灸太多會導致氣血阻滯,應適時停止施灸,待氣血流通後再繼續,待灸夠數目,病自會痊癒,需仔細觀察。
施灸髮際處,若患者髮際完整,可依據明堂穴位圖取穴;若患者因疾病或天生髮際線後退,則難以按圖取穴。現規定:兩眉之間直上三寸為髮際,大椎穴直上三寸為髮際,以此為準。
施灸治療疾病,無論春夏秋冬,只要灸夠次數,使瘡口發膿潰爛,疾病就能痊癒。若灸後不發膿潰爛,則疾病難以痊癒。《甲乙經》記載,灸後不發膿者,可用舊鞋底炙熱熨燙,三日即可發膿痊癒。現在可用三五根赤皮蔥,去掉蔥葉,在炭火中烤熟,拍爛,熱敷灸瘡十餘次,三日後即可發膿,疾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