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16)
卷第九十九 (16)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條口二穴。在上廉下一寸。是穴。陽明脈氣所發。主脛寒。不得臥。疼痛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針入八分。灸三壯。
巨虛下廉二穴。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是穴。蹲地坐而取之。針入六分。得氣即瀉。甲乙經云。針入三分。灸三壯。主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灸亦良。不及針。日灸三七壯。至七七止。瘡若冷痹即已。忌生冷豬魚酒面。
承山二穴。一名魚腹山。一名玉柱。一名傷山。在兌踹腸下分肉間陷者中。定腹取之。主腳弱無力。腳重。偏固不遂。針入八分。得氣即瀉。速出針。灸亦得。然不及針。灸至七七壯止。
上崑崙二穴者。火也。足太陽脈之所行為經也。在宛踝後跟骨上陷者中。是穴。治惡血。風氣腫痛。腳腫水。針入五分。留十呼。灸二壯。
下崑崙二穴。一名內崑崙。在外踝下一寸。大筋後內陷者宛宛中。是穴。主刺風。胙風。熱風。冷痹。腰疼。偏風。半身不遂。腳重。痛不得履地。針入四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速出針。出後灸之良。日灸七壯。其穴蹲地傍引取之。灸百壯止。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是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針入一分。灸三壯。主耳聾填如無所聞。憹憹嘈嘈蟬鳴。及心腹滿。臂痛失色。
缺盆二穴。在肩上橫骨陷中。一名天蓋肩上。是穴。主寒熱瘰癧。缺盆中腫。外潰不死。胸中熱。滿。腹大水氣。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灸三壯。針入三分。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是穴。手太陰郄。治熱病汗不出。吐血失喑。腫痛惡血。針入三分。灸之亦得。
列缺二穴。去腕側上一寸半。交叉頭。兩筋兩骨罅宛宛中。是穴。手太陰絡。主療偏風。口喎。半身不遂。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得。日灸七壯。若患偏風。灸至一百。若患腕勞。灸至七七。慎熱食酒面生冷。
經渠二穴者。金也。在寸口中陷者中。是穴。手太陰脈之所行為經也。主瘧。寒熱。胸背急。胸中膨膨痛。喉痹。掌中熱。生嗽逆上氣。喘數久熱。病汗不出。暴癉喘逆。心痛欲嘔。針入二分。留三呼。不可灸。灸即傷人神。
少衝二穴者。木也。一名經如。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甲如韭葉。是穴。手少陰脈之所出為井也。主熱病。煩心上氣。心痛冷。煩滿少氣。悲恐喜驚。掌熱。肘腋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熱。手拳不伸。掌痛引腋。針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壯。
勞宮二穴者。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以屈無名指頭著處即是穴。手心主脈之所流為營也。主手掌厚𤸷痹。手皮白屑起。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針之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不得灸。灸即令息肉日加。慎酒面熱食生冷冷水等。
白話文:
條口穴:左右各一穴,位於上廉穴下方一寸處。此穴是足陽明經脈氣發出的地方,主要治療小腿寒冷、無法安睡、疼痛、腳步遲緩無法穿鞋、濕痺、腳底發熱無法久站等症狀。針刺深度約八分,可灸三壯。
巨虛下廉穴:左右各一穴,屬於足陽明經,與小腸經相合。位置在上廉穴下方三寸,兩條肌腱與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取穴時,患者需蹲坐。針刺深度約六分,得氣後即洩針。也有說法是針刺三分,可灸三壯。主要治療小腸氣不足、面色無光、偏風熱風、冷痺不遂、風濕痹等症狀,灸療效果比針刺好,每日灸三七壯,連續灸到七七壯,如果瘡處感到冷痺則停止。忌食生冷、豬肉、魚肉、酒和麵食。
承山穴:左右各一穴,又名魚腹山、玉柱、傷山。在小腿肚下方,肌肉分開的凹陷處,取穴時需定腹。主要治療腳軟無力、腳部沉重、偏癱不遂等症狀。針刺深度約八分,得氣後即洩針,迅速拔針。灸療也有效果,但不如針刺。灸至七七壯即可停止。
上崑崙穴:左右各一穴,屬火,是足太陽經脈所行之處。位於腳踝後跟骨上方凹陷處,主要治療惡血、風氣腫痛、腳腫水腫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五分,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二壯。
下崑崙穴:左右各一穴,又名內崑崙。位於外踝下方一寸,大筋後面的凹陷處。主要治療刺風、胙風、熱風、冷痺、腰痛、偏風、半身不遂、腳部沉重、疼痛無法踩地等症狀。針刺深度約四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後即洩針,迅速拔針。拔針後再灸效果較好,每日灸七壯,可灸到一百壯停止。取穴時,需蹲坐在地,讓腳往旁邊伸展。
聽宮穴:左右各一穴,位於耳中珠子,大小如赤小豆。此穴是手足少陽經和手太陽經三條經脈交會之處。針刺深度約一分,可灸三壯。主要治療耳聾聽不見聲音、耳鳴如蟬叫、心腹脹滿、手臂疼痛無光澤等症狀。
缺盆穴:左右各一穴,位於肩部橫骨的凹陷處,又名天蓋肩上。主要治療寒熱、瘰癧、缺盆部位腫脹(若外潰則不死)、胸中發熱、脹滿、腹部積水、缺盆部位疼痛、出汗、喉痹咳嗽等症狀。可灸三壯,針刺深度約三分。
孔最穴:左右各一穴,位於手腕上方七寸處。此穴是手太陰經的郄穴,主要治療熱病不出汗、吐血失音、腫痛惡血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三分,可灸療。
列缺穴:左右各一穴,位於手腕外側上方一寸半處,兩條肌腱與兩塊骨頭交會的凹陷處。此穴是手太陰經的絡穴,主要治療偏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洩針五個呼吸的時間。可灸療,每日灸七壯,如果患有偏風,可灸到一百壯;如果患有腕勞,可灸到七七壯。忌食熱食、酒、麵食和生冷食物。
經渠穴:左右各一穴,屬金,位於寸口凹陷處。此穴是手太陰經脈所行之處。主要治療瘧疾、寒熱、胸背急迫、胸中膨脹疼痛、喉痹、手掌發熱、咳嗽氣喘、久熱不出汗、突然發病呼吸急促、心痛想吐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二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不可灸,灸則會損傷人的精神。
少衝穴:左右各一穴,屬木,又名經如。位於手小指內側邊緣,指甲邊緣像韭菜葉的位置。此穴是手少陰經脈所出之井穴。主要治療熱病、心煩氣躁、呼吸不暢、心痛寒冷、心煩脹滿、氣少、悲恐驚悸、手掌發熱、肘部腋下胸部疼痛、口中發熱、咽喉發酸、時而寒冷時而發熱、手掌拳曲無法伸直、掌痛牽引到腋下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一分,留針一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一壯。
勞宮穴:左右各一穴,屬火,又名五里。位於手掌中央,橫紋動脈處,彎曲無名指指尖所指之處即為穴。此穴是手心包經脈所流注之榮穴。主要治療手掌發厚麻木、手部皮膚起白屑等症狀。針刺深度約二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後即洩針,針刺一次即可,不可重複針刺,否則會使人虛弱。不可灸,灸則會使息肉增生。忌食酒、麵食、熱食、生冷食物和冷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