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1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九 (15)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犢鼻二穴。在膝臏下骭俠罅大筋中。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也。主犢鼻腫,洗熨去之。其久堅勿攻,攻者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諸腫節潰者死,不潰可療。針入三分,灸三壯。

委中二穴者,土也。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甄權云:曲䐐內,兩筋兩骨宛宛,是穴。足太陽脈氣之所入為合也。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主腳弱無力,風濕痹,筋急,半身不遂。灸亦得,然不及針。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甲乙經云: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三里二穴者,土也。在膝下三寸,胻外廉陷者宛宛中。是穴。足陽明脈之所入為合也。主腹滿堅塊,不能食,胃氣不足,反胃,胸脅腹積氣,腳弱。針腹背,每須去三里穴。針入八分,留十呼,瀉七吸。灸亦良,日七壯,一百壯止。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開口有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主齒牙不嚼物,齲痛腫也。灸三壯,針入三分。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是穴。主耳有膿,及底耳,聤耳,耳痛鳴聾,並齒齲。針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是穴。手少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主耳聾,耳中狀如蟬聲,通耳,牙車急疼痛,不得嚼食,牙車脫臼,相離二寸。其穴側臥,毋張口,取之。留三呼,得氣即瀉,不須補。灸亦良,日灸五壯至七壯罷。可經十日許,還依前灸之。慎冷食。

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一寸,陷者宛宛中是也。手少陽氣所發。主頭風面腫,項強不得迴轉,夜夢顛倒,面青黃無顏色。針入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之,亦不宜灸,若灸,面腫脹。食先取噫嘻,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瘥。若不先針噫嘻,難瘳其疾也。

天府二穴。在兩腋下三寸宛宛中,是穴。手太陰脈氣所發。主理頭眩目瞑,遠視䀮。䀮針入四分,留七呼,灸二七壯,不除,灸至一百壯罷。出明堂經。其甲乙經中,禁不可灸,灸即使人逆氣也。

曲澤二穴者,水也。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是穴。手心主脈之所入為合也。主心痛,出血則心痛澹澹,喜驚,身熱,煩心,口乾逆氣,嘔血,肘瘛瘲,喜搖頭青汗出不過肩。傷寒病溫濕,身熱口乾。灸三壯,針入三分,留七呼。

少海二穴者,水也,一名曲節。手少陰脈之所入為合也。在肘內橫文頭,屈手向頭取之,陷者宛宛中,是穴也。甲乙經云:穴在肘內廉節後陷者中,動應手。主療腹下瘰癧,臂疼,屈伸不得,風痹,疼疰病。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不宜灸。

巨虛上廉二穴。在三里三寸,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是穴。足陽明與大腸合。針入八分,得氣即瀉。主大腸氣不足,偏風,膿腿,腳不隨重,不得履地,腳氣,刺風痶風腳冷寒瘧。灸之大良,日灸七壯。

白話文:

犢鼻穴:兩穴,位於膝蓋骨下方,小腿骨之間的凹陷處,在大筋中間。這個穴位是足陽明經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主要治療膝蓋腫脹,可以通過清洗和熱敷來緩解。如果腫脹長久堅硬,就不要強行治療,強行治療可能會導致死亡。這個穴位也治療膝蓋疼痛、麻木、難以跪下或站起。如果關節腫脹潰爛,就會死亡,如果沒有潰爛,則可以治療。針刺入約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委中穴:兩穴,屬性為土,位於膝蓋後方正中央,大約在彎曲部位的動脈處。甄權說,這個穴位在彎曲部位內側,兩條筋和兩塊骨之間凹陷處。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脈的氣匯入的地方。取穴時要讓病人面朝下趴著。主要治療腿腳虛弱無力、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半身不遂,艾灸也有療效,但不如針刺。針刺入約八分深,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瀉法為五次呼吸。甲乙經說,針刺入五分深,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艾灸三壯。

足三里穴:兩穴,屬性為土,位於膝蓋下方三寸,小腿外側凹陷處。這個穴位是足陽明經脈的氣匯入的地方。主要治療腹部脹滿堅硬、食慾不振、胃氣虛弱、反胃、胸脅腹部積氣、腿腳虛弱。針刺腹背時,每次都要取足三里穴。針刺入約八分深,留針時間為十次呼吸,瀉法為七次呼吸。艾灸也很好,每天灸七壯,灸一百壯就可以停止。

角孫穴:兩穴,位於耳廓中間,張開嘴時會有個凹陷處。這個穴位是手少陽經、手太陽經的交會處。主要治療牙齒無法咀嚼食物,蛀牙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可以艾灸三壯,針刺入三分深。

耳門穴:兩穴,位於耳前突起的肉處,耳朵缺口的地方。這個穴位主要治療耳朵流膿,耳底痛,聤耳(慢性中耳炎),耳朵疼痛、耳鳴、耳聾,以及蛀牙。針刺入三分深,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可以艾灸三壯。

聽會穴:兩穴,位於耳朵前方凹陷處,上關穴下方一寸,動脈搏動的地方,張開嘴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這個穴位是手少陽經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主要治療耳聾、耳內有如蟬鳴的聲音,可以疏通耳朵,以及牙關緊急疼痛,無法咀嚼食物,牙關脫臼等。牙關脫臼時,要讓病人側臥,不要張開嘴,取穴。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得氣後就要用瀉法,不需要用補法。艾灸也有療效,每天艾灸五壯到七壯就可以停止,可以持續灸十天左右。要注意不要吃冷的食物。

天牖穴:兩穴,位於頸部肌肉的缺盆上方,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穴下方,髮際上方一寸,凹陷處。這個穴位是手少陽經氣所發出的地方。主要治療頭風、面部腫脹、頸項僵硬無法轉動、夜間做夢顛倒、面色青黃無光。針刺入五分深,得氣後就用瀉法,瀉完後再留針三次呼吸,瀉法為三次呼吸。不適合用補法,也不適合艾灸。如果艾灸,會導致面部腫脹。如果先按揉噫嘻穴,再針刺天牖穴和風池穴,病就會痊癒。如果沒有先針刺噫嘻穴,就難以治癒疾病。

天府穴:兩穴,位於兩腋下三寸的凹陷處。這個穴位是手太陰經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主要治療頭暈眼花、視力模糊、近視、遠視。針刺入四分深,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艾灸十四壯。如果沒有效果,就灸到一百壯。明堂經上說,甲乙經中,禁止艾灸,艾灸會使人氣逆。

曲澤穴:兩穴,屬性為水,位於肘部內側的凹陷處,彎曲肘部時可以找到。這個穴位是手心包經脈的氣匯入的地方。主要治療心痛,如果心痛時有出血,會讓人感到心神不定、容易驚嚇、身體發熱、煩躁、口乾、氣逆、嘔血、肘部抽搐、喜歡搖頭,出冷汗時不會超過肩膀。也治療傷寒病、溫熱病、身體發熱、口乾。可以艾灸三壯,針刺入三分深,留針時間為七次呼吸。

少海穴:兩穴,屬性為水,又名曲節。這個穴位是手少陰經脈的氣匯入的地方,位於肘部內側橫紋的盡頭,彎曲手臂向頭部時取穴,凹陷處。甲乙經說,這個穴位在肘部內側凹陷處的後面,動脈搏動的地方。主要治療腹部下方的瘰癧、手臂疼痛、屈伸困難、風痹、疼痛遊走不定的疾病。針刺入三分深,留針時間為三次呼吸,瀉法為五次呼吸。不適合艾灸。

巨虛上廉穴:兩穴,位於足三里穴下方三寸,兩條筋和兩塊骨之間的凹陷處。這個穴位是足陽明經脈和大腸經相合的地方。針刺入八分深,得氣後就用瀉法。主要治療大腸氣虛、偏癱、腿部膿腫、腿腳不靈便、無法站立行走、腳氣。也治療風邪引起的疼痛麻木、腿腳冰冷、寒熱瘧疾。艾灸效果非常好,每天艾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