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14)
卷第九十九 (14)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針只可五分。此膊井脈,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臟。氣若深,使引五臟之氣,乃令人短壽。大肥人亦可倍之。若悶倒不識人,即須三里下氣,先補而不用瀉,須臾即平復如故。雖不悶倒,但針膊井,即須三里下氣,大良。若婦人懷胎落訖,覺後微損手足弱者,針肩井,手足立瘥。
若有灼然解針者,遣針;不解針者,不可遣針。灸乃勝針。日灸七壯,至一百罷。若針肩井,必三里下氣。如不灸三里,即拔氣上。其針膊井,出甄權針經。
肩髃二穴,在膊骨頭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是也。平手取其穴。手陽明、蹺脈之會。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主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胗風、胸俯仰風、刺風、風虛、手不得向頭、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痠疼、臂冷而緩。患刺風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方可得瘳。灸亦得,然不及針。還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壯,增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發偏風不隨,可至一(二)百。若更多灸,然手臂細。若刺風、痶風、𤸷等病,當其火艾,所以不畏細也。慎酒、面、熱食、豬、魚、冷漿水、菹、齏等物。
臂腦二穴,在肩髃下一夫,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是也。宜灸不宜針。日灸七壯,至一百壯。主療勞癭、臂細無力、手不得向頭。其穴平手取之,不得拿手,令急,其穴即閉。若針,不得過三五,過多恐惡。慎冷食、滑菜、鹽、醋、冷漿水等。
曲池二穴者,木也。在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宛宛中陷者是。其穴,是手陽明脈之所入,為合也。手拱胸取之,外畔交頭即是穴。療偏風、半身不遂、刺風胗、疼痛冷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隱脈風、臂肘細而無力。針入七分,得氣即瀉,然後補之。灸亦大良。日灸七壯,至一(二)百壯,且停十餘日,更下火,還至二百壯罷。亦可從一至七,減至五也。但令斷風抽氣而已。忌如常法。
通谷二穴,在夾上管兩傍,相去三寸,是穴。衝脈、是少陰之會。治乾嘔,又無所吐;又治勞食飲隔結。針入五分。灸五壯。
章門二穴,一名長平;一名脅髎。是脾之募。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是穴必須側臥,伸下腳,縮上腳,乃得穴也。足厥陰、少陽之會。主膀胱氣、癖疝瘕氣、膀胱氣痛,狀如雷聲;積聚氣。針入六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疾出針。灸亦良。一依前法取穴。日灸七壯,至五百止。忌法如常。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治氣勞、痹逆、狂邪、膝冷、手節攣縮、身癮疹、腹脹少氣、婦人八部諸病。通針。針入三分。禁灸。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主寒疝,下至腰腳如冷水;水傷諸疝。按之,在膝上伏兔下。寒痛、腹脹滿、萎厥少氣也。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全身總共有十二種不同的人形,合起來共有二百九十個穴位
膊井穴:針刺深度只需五分。這個穴位是足陽明經的會穴,與五臟相連。如果針刺太深,會引動五臟之氣,導致人短壽。體型肥胖的人可以稍微加深針刺深度。如果病人悶倒、失去意識,要立刻針刺足三里穴,先補後瀉,很快就能恢復。即使沒有悶倒,但凡針刺膊井穴,也必須針刺足三里穴來疏導氣機,效果非常好。婦女產後覺得手腳虛弱無力,針刺肩井穴,手腳就會立刻好轉。
如果遇到懂得拔針的人,可以讓他們拔針;如果遇到不懂的人,就不要讓他們拔針。艾灸比針刺效果好,每天灸七壯,最多灸到一百壯就停止。如果針刺肩井穴,必須同時針刺足三里穴來疏導氣機。如果沒有艾灸足三里,就會導致氣向上逆行。針刺膊井穴的方法出自甄權的《針經》。
肩髃穴:共有兩個穴位,位於肩膀骨頭末端,兩骨之間的凹陷處,將手平舉取穴。這個穴位是手陽明經與蹺脈的交會處。針刺深度八分,留針三次呼吸時間,瀉五次呼吸時間。主要治療偏癱、半身不遂、熱風、麻疹、胸悶、刺痛、風虛、手臂抬不起來、抓不住東西、拉不開弓、手臂瘦弱無力、酸痛、手臂冰冷麻木等症狀。如果是患有刺風的人,要先刺筋一百天,再刺骨一百天,才能痊癒。也可以用艾灸,但效果不如針刺。取穴方式同樣是將手平舉,每日艾灸七壯,逐漸增加到十四壯,以疾病痊癒為度。如果是偏癱嚴重,可以灸到一百或兩百壯。如果手臂瘦弱,或者有刺風、麻疹等疾病,可以用艾灸,因為不怕皮膚瘦弱。要避免喝酒、吃熱食、豬肉、魚肉、冰冷的飲料和醃製的食物。
臂臑穴:共有兩個穴位,位於肩髃穴下方一寸,在兩條筋骨之間的凹陷處。這個穴位適合艾灸不適合針刺,每日艾灸七壯,最多灸到一百壯。主要治療瘰癧、手臂瘦弱無力、手臂抬不起來。取穴時手要平放,不能用力讓手臂繃緊,否則穴位會閉塞。如果針刺,深度不要超過三五分,針刺過深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要避免吃冷食、滑膩的蔬菜、鹽醋、冰冷的飲料等。
曲池穴:共有兩個穴位,五行屬木,位於手肘外側的輔助骨頭處,手肘彎曲時橫紋盡頭的凹陷處。這個穴位是手陽明經脈氣匯合的地方。取穴時將手拱在胸前,外側交會處就是穴位。主要治療偏癱、半身不遂、刺風、麻疹、疼痛、冷麻、抓不住東西、拉不開弓、屈伸困難、脈風、手臂瘦弱無力等症狀。針刺深度七分,得氣後就瀉,然後再補。艾灸效果也很好,每日艾灸七壯,最多灸到一百或兩百壯。可以灸十幾天後休息,再繼續灸,也可以從一壯灸到七壯,再逐漸減少到五壯,只要能疏散風邪,調暢氣機就可以。其他禁忌與一般情況相同。
通谷穴:共有兩個穴位,位於上管兩側,相距三寸。這個穴位是衝脈與少陰經的交會處。主要治療乾嘔、想吐卻吐不出來,以及因勞累引起的食積。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五壯。
章門穴:共有兩個穴位,又名長平、脅髎,是脾經的募穴,位於大橫穴外側,直接在臍下季肋末端。取穴時必須側躺,伸直下面的腿,彎曲上面的腿。這個穴位是足厥陰經與少陽經的交會處,主要治療膀胱氣、疝氣、腹部腫塊、膀胱脹痛、腹部有如雷鳴的聲音、腹部積聚等。針刺深度六分,留針六次呼吸時間,得氣後就瀉,快速出針。艾灸效果也很好,取穴方法與針刺相同,每日艾灸七壯,最多灸到五百壯。其他禁忌與一般情況相同。
伏兔穴:共有兩個穴位,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處,大腿肌肉隆起的地方。取穴時要正跪坐。這個穴位是足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氣勞、痹症、狂邪、膝蓋冰冷、手關節攣縮、皮膚瘙癢、腹脹少氣、婦女的各種疾病。可以針刺,深度三分,禁止艾灸。
陰市穴:共有兩個穴位,又名陰鼎,位於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這個穴位是足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寒疝、下肢冰冷、水傷引起的疝氣。按壓膝蓋上方伏兔穴下方,會有寒痛、腹脹、肢體萎縮、氣短等症狀。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次呼吸時間,艾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