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13)
卷第九十九 (13)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也。灸三壯,針入五分。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食不下,腹中雷鳴,大小便不節,黃水。灸三壯,針入五分。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腹滿濕脹,大便泄滑,消渴,面黃。灸五十壯,至一百二十壯。甲乙經云:針入五分,灸三壯。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三寸,是穴。主腹內虛脹,水食不消,惡寒,不能俯仰。灸五十壯。甲乙經云:針入五分,灸三壯。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三寸。異經云:與鳩尾相直,是穴。主心下肓大堅,婦人乳有餘疾。灸三十壯,針入五分。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灸三壯。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並療之。
胞育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並療之;療惡氣腰背痛。灸五七壯,至五十狀。甲乙經:病針入五分,灸三壯。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各三寸,伏而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黃,尻重不能舉。灸三壯,針入三分。
頷厭二穴,在曲周顳顬上廉,是穴。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主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耳鳴,好嚏,頸痛。
客主二穴,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穴,動脈宛宛中,是穴。一名上關。足陽明之會。主䐴目,風牙疼,牙車不開,口噤,嚼食鳴,偏風,眼喎通睛,耳聾,狀如蟬聲。針入二(一)分留之,得氣即瀉。灸亦得,日灸七壯,至二百壯罷。艾炷不用大作,一一依箸頭大。其針灸,
必須側臥張口取之,及得其穴,避風。又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留針。問曰:上關何以不得深?下關何以不得久留針?答曰:上關若深,令人得欠不得㰦,目隨針䐴;下關不得久留針者,是㰦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留針。
懸顱二穴,在曲周顳顬中,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身熱煩滿,汗不出,齒痛,麵皮赤痛。針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當其中指下陷者中是也。一名膊井。手足少陽陽維之會。主五勞七傷,頭項不得回顧,背膊悶,兩手不得向頭,或因馬拗傷,腰髖疼腳氣。針入四分,先補而後瀉之。特不宜灸,針不得深,深即令人悶。甲乙經云:
白話文:
人體穴位總計二百九十穴
魂門穴(兩個):位於第九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坐正取穴。此穴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主治飲食不消化、腹中雷鳴、大便失調、小便顏色赤黃。艾灸三次,針刺入五分深。
陽綱穴(兩個):位於第十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處。坐正取穴。此穴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主治飲食不消化、腹中雷鳴、大小便失調、黃疸。艾灸三次,針刺入五分深。
意舍穴(兩個):位於第十一胸椎兩側各三寸處。坐正取穴。此穴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主治腹部脹滿、濕氣腫脹、大便滑瀉、消渴症、面色發黃。艾灸五十至一百二十次。據《甲乙經》記載,針刺入五分深,艾灸三次。
胃倉穴(兩個):位於第十二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處。此穴主治腹內虛脹、飲食不消化、怕冷、無法彎腰或仰頭。艾灸五十次。據《甲乙經》記載,針刺入五分深,艾灸三次。
肓門穴(兩個):位於第十三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處。《異經》記載,此穴與鳩尾穴相對應。此穴主治心下部位脹大堅硬、婦女乳房疾病。艾灸三十次,針刺入五分深。
志室穴(兩個):位於第十四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處。坐正取穴。此穴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針刺入五分深,艾灸三次。主治腰脊疼痛、急性消化不良、腹中堅硬、陰部疼痛腫脹。
胞育穴(兩個):位於第十九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的凹陷處。俯臥取穴。此穴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主治腰脊疼痛、急性消化不良、腹中堅硬、陰部疼痛腫脹。可治療腰背疼痛。艾灸五十七至五十次。據《甲乙經》記載,生病時針刺入五分深,艾灸三次。
秩邊穴(兩個):位於第二十胸椎下方,左右兩側各三寸處。俯臥取穴。此穴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主治腰痛無法彎腰或仰頭、小便赤黃、臀部沉重無法抬起。艾灸三次,針刺入三分深。
頷厭穴(兩個):位於頭部曲周處(顳顬)上緣。此穴為手足少陽經和陽明經交會之處。針刺入二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次。主治頭暈、視力模糊、偏頭痛、眼睛外眥部拉緊、耳鳴、經常打噴嚏、頸部疼痛。
客主穴(兩個):位於耳前上方,靠近顴骨處,張開嘴巴時,會有一個凹陷處和動脈搏動的地方。此穴又名上關穴,是足陽明經的穴位。主治眼睛模糊、牙痛、牙關緊閉、咀嚼時發出聲音、半身不遂、眼歪斜、耳聾(如蟬鳴)。針刺入二(一)分深,得氣後即可瀉出。可以艾灸,每日可灸七至二百次,艾炷不宜過大,如同筷子頭大小即可。針灸時,必須側臥張開嘴巴取穴,並避開風。上關穴不宜深刺,下關穴不宜久留針。有人問:上關穴為何不宜深刺,下關穴為何不宜久留針?答:上關穴若深刺,會讓人想打哈欠卻打不出來,眼睛會隨著針刺而模糊;下關穴若久留針,會讓人想打哈欠卻打不出來,牙關會很緊。因此,上關穴不宜深刺,下關穴不宜久留針。
懸顱穴(兩個):位於頭部曲周處(顳顬)的中間。此穴是足陽明經脈氣所發之處。主治熱病、偏頭痛、眼睛外眥部拉緊、身體發熱煩躁、不出汗、牙痛、面部發紅疼痛。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次。
肩井穴(兩個):位於肩膀的凹陷處,鎖骨上方,大骨前一寸半。用三指按壓,中指下方凹陷處即是。又名膊井穴,是手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主治五勞七傷、頭頸部無法轉動、背部和肩膀悶脹、雙手無法舉過頭頂、或因馬傷導致的腰部、髖部疼痛和腳氣病。針刺入四分深,先補後瀉,不宜艾灸。針刺不宜過深,過深會讓人感到悶脹。據《甲乙經》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