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12)
卷第九十九 (12)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大小便不利。百病。針入三分。甲乙經甄權針經云。挺腹地滿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氣息。令皮肉俱緩。乃取其穴。針入八分。得氣即瀉。瀉訖多補之。主腰髖疼。不遂。溫瘧。腰中冷。不識眠睡。勞損風瘧。不宜灸。慎房事。不得擎重物。忌如前。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是穴足太陽少陽之會。主骨疽發厲。項痛引頭也。灸五壯。針入四分。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是穴。足太陽之會。主寒熱喉痹。咳逆疝積。胸中滿。不得喘息。胸痛。耳聾嘈嘈無所聞。頸項癰腫。不能言。及癭肩不舉也。針入三分。灸三壯。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傍各三寸。是穴。手足太陽之會。主背痛引頷也。灸五壯。針入三分。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三寸。宛宛中。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背脾悶。無氣力。勞損萎黃。五戶反疰。頃強不得回顧。針入五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灸亦得。日灸七壯。至二百罷。忌豬魚酒面生冷。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肩痛胸腹滿。灑淅。反脊強急。灸五壯。針入三分。
噫嘻二穴。在肩膊內廉。在第六椎兩傍三寸。是穴。抱肘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
因以手痛按之。病者言噫嘻。針入六分。留三呼。瀉五吸。主溫瘧寒瘧。痎瘧。背悶。氣滿腹脹。氣眩。灸亦得。日灸二七壯。至一百止。忌莧白酒。
膏肓俞二穴。又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妄語。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也。從脾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有四助三間灸中間。依脾骨之裡。去脾骨容側指許。摩昭去表助間空處。
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一處。至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下礱礱然流水之狀。亦當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助無所不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俯上臂。令前取穴。灸人求穴法。大較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也。左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
當伸兩臂。令人俯兩胛骨俠相離。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襆。當令大小有常定。不爾。則失其穴。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當取身體平復。其穴近第五椎望取之也。論曰。昔在和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能及。即此之穴是也。
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遣。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
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背痛惡寒。脊強俯難。食不下。嘔噦多涎唾也。灸五狀。針入五分。
白話文:
人體穴位共計二百九十個
排尿困難、便秘,或各種疾病,針刺入約 0.3 公分。根據《甲乙經》及甄權的《針經》記載,要讓病人腹部挺起,全身放鬆,兩手交疊放在額頭上,深呼吸,讓皮膚和肌肉都放鬆,然後才取穴位。針刺入約 0.8 公分,有針感後就瀉法,瀉完後多用補法。主要治療腰部和髖部疼痛、無法自由活動、瘧疾、腰部發冷、失眠、勞損引起的風瘧。這個穴位不適合用灸,要注意房事,不要搬重物,禁忌事項和之前一樣。
竅陰穴兩個,在完骨上方、枕骨下方,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主要治療骨頭上的癰瘡、發炎嚴重,以及頸部疼痛牽引到頭部。灸五壯,針刺入約 0.4 公分。
浮白穴兩個,在耳後髮際內約 3 公分處,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主要治療發冷發熱、咽喉腫痛、咳嗽氣逆、疝氣、胸悶、呼吸困難、胸痛、耳聾聽不清聲音、頸部癰腫、無法說話、癭病和肩膀抬不起來。針刺入約 0.3 公分,灸三壯。
附分穴兩個,在第二胸椎下方,靠近頸部內側,左右各約 9 公分處,這個穴位是手太陽經和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主要治療背痛牽引到下巴。灸五壯,針刺入約 0.3 公分。
魄戶穴兩個,在第三胸椎下方,左右各約 9 公分凹陷處,可以讓病人正坐取穴。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的脈氣發出的地方。主要治療背部胸悶、沒力氣、勞損虛弱、五戶反注、頸部僵硬無法回頭。針刺入約 0.5 公分,有針感就瀉法,也可以久留針,灸也有效,每天灸七壯,最多灸到兩百壯。忌吃豬肉、魚肉、喝酒、吃麵食和生冷食物。
神堂穴兩個,在第五胸椎下方,左右各約 9 公分凹陷處,可以讓病人正坐取穴。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的脈氣發出的地方。主要治療肩膀疼痛、胸腹悶脹、寒顫、背部僵硬。灸五壯,針刺入約 0.3 公分。
噫嘻穴兩個,在肩胛骨內側,約在第六胸椎左右各約 9 公分處,讓病人抱肘取穴,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的脈氣發出的地方。用手按壓該處,如果病人感到「噫嘻」的感覺。針刺入約 0.6 公分,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瀉五次呼吸的時間。主要治療溫瘧、寒瘧、痎瘧、背悶、氣滿腹脹、頭暈。灸也有效,每天灸十四壯,最多灸到一百壯。忌吃莧菜和喝酒。
膏肓俞穴兩個,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特別是身體虛弱消瘦、夢中遺精、呼吸困難咳嗽、精神錯亂胡言亂語。取穴方法是讓病人正坐,彎腰,伸直雙手,將手臂放在膝蓋前面,讓手掌與膝蓋平行,用東西支撐肘部,不要讓手臂移動。從肩胛骨上角摸到下端,中間會發現四個協助點和三個間隙,在中間處灸,沿著肩胛骨的內側,距離肩胛骨約一個手指寬的地方。按壓時會感覺到牽引到肩膀的感覺。在兩側肩胛骨中間灸,灸到六百壯,多灸到一千壯,會感覺到有水流動的聲音,並且會有一些分泌物排出。如果病人有痰,灸這個穴位也會有幫助。如果病人已經很虛弱,不能正坐,可以讓病人側臥,將上臂抬起,用前面提到的方法取穴。灸穴的人可以從左肩上方用右手去摸,手指摸不到的地方就是穴位,左邊也是同樣的方法,然後用之前的方法灸。如果病人不能久坐,可以讓病人伸直手臂,讓肩胛骨分開,否則肩胛骨會遮蓋住穴位。所墊的衣物要大小固定,否則會找不到穴位。這個穴位灸完後,病人陽氣會變得旺盛,要注意調養身體,使其恢復健康。這個穴位靠近第五胸椎,觀察取穴就可以了。古代醫書記載,古代名醫和緩都救不了晉侯的病,因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都無法到達,說的就是這個穴位。人們不容易找到這個穴位,所以很多舊病難以根治。如果能用心,用這個方法就能找到穴位,灸這個穴位,沒有治不好的疾病。
膈關穴兩個,在第七胸椎下方,左右各約 9 公分凹陷處,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的脈氣發出的地方。主要治療背痛怕冷、背部僵硬難以彎腰、吃不下飯、噁心嘔吐、多唾液。灸五壯,針刺入約 0.5 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