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九 (11)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厥陰俞二穴。在第四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理逆氣嘔逆。牙痛。留結胸悶。針入三分。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心中風。狂癇。心氣亂語。悲泣。心腹煩滿。汗不出。結積寒疹。嘔逆不食。食即吐血。目痛。不灸。通針。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

督俞二穴。在第六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一名高蓋。主理寒熱。腹中痛雷鳴。氣逆心痛。禁針。通灸。

鬲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心痛痰飲。吐逆。汗出。寒熱骨痛。虛脹支滿。痰瘧。疾癖氣塊。膈上痛。喉痹。身常濕不食。切痛。針入三分。得氣即瀉。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口乾。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腰痛肩疼。寒疝。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理心脹滿。吐逆短氣。痰悶。食難下不消。針入三分。

脾俞二穴。第十一椎下兩傍一寸半。是穴。理腰身黃脹滿。腹肚泄痢。身重。四肢不收。黃疸。邪氣積聚腹痛。寒熱。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煩滿吐食。腹脹不能食。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水穀不消。腹脹。腰痛。吐逆。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與臍對。是穴。理虛勞。耳聾。腎虛。及水臟脹。攣急腰痛。小便濁。陰中疼。血精出。五勞七傷。冷嘔。腳膝拘急。好獨臥。身腫如水。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氣海俞三穴。在第十五椎下兩傍。同身寸相去一寸半。是穴。理腰痛。痔痛。瀉血。通灸之。

大腸俞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腰痛腹鳴。脹滿。繞臍中痛。大小便不利。或泄痢。食不化。脊骨強。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關元俞二穴。在第十七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理風勞。腰痛。泄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針入三分。

小腸俞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大便赤澀。小腸緊急。腳腫短氣。不食。煩熱㽲痛。大便膿血出。血痔疼痛。婦人㿃下。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膀胱俞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理風勞腰痛。泄痢腸痛。大小便難。尿赤。陰生瘡。少氣。足脛冷拘急。不得屈伸。女人瘕聚。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中膂俞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是穴。一名脊內俞。是少陰脈。理赤白痢。虛濁。汗出。腰不得俯仰。腹脹脅痛。針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壯。得氣即瀉。白環俞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理脊攣急痛。

白話文:

共計十二種人體穴位,總共二百九十個穴位

厥陰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四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處理氣逆、嘔吐、牙痛、胸悶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

心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五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處理心臟相關疾病,如中風、癲癇、心神不寧、悲傷哭泣、心腹煩悶、不出汗、皮膚結塊、嘔吐食不下、吃東西就吐血、眼睛痛等。此穴不宜灸,僅可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後就可將針拔出。

督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六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又名高蓋。這個穴位主要處理寒熱、腹痛、腹鳴、氣逆心痛等問題。此穴禁用針刺,僅能灸。

鬲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七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處理心痛、痰飲、嘔吐、出汗、寒熱骨痛、虛脹、胸悶、瘧疾、腫塊、膈上疼痛、喉嚨腫痛、身體濕重、吃不下東西、切痛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得氣後就可將針拔出。

肝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九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處理口乾、中風導致的胸悶、呼吸短促、食不下、消化不良、吐血、視力模糊、眼睛閉塞、腰痛、肩痛、寒疝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膽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十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是足太陽脈氣所發之處,主要處理心胸脹滿、嘔吐、呼吸短促、痰悶、食難下、消化不良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

脾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十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處理腰部水腫、腹瀉、身體沉重、四肢無力、黃疸、邪氣積聚腹痛、寒熱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胃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十二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處理心煩、嘔吐、腹脹、食不下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三焦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十三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是足太陽脈氣所發之處,主要處理消化不良、腹脹、腰痛、嘔吐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腎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十四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與肚臍相對。這個穴位主要處理虛勞、耳聾、腎虛、泌尿系統腫脹、腰痛、小便混濁、陰部疼痛、精液帶血、五勞七傷、冷吐、腿腳僵硬、喜歡獨自睡覺、身體浮腫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氣海俞,左右共三個,位於第十五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處理腰痛、痔瘡痛、便血等問題,可以灸。

大腸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十六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處理腰痛、腹鳴、脹滿、肚臍周圍疼痛、大小便不順暢、腹瀉、消化不良、脊椎僵硬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關元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十七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處理風濕勞損、腰痛、腹瀉、虛脹、小便困難、婦女腫塊等疾病。針刺深度約三分。

小腸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十八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處理大便赤澀、小腸痙攣、腳腫、呼吸短促、食不下、煩熱、疼痛、大便膿血、痔瘡疼痛、婦女陰道疾病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膀胱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十九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處理風濕勞損、腰痛、腹瀉、腸痛、大小便困難、尿色赤紅、陰部生瘡、氣短、腿腳冰冷僵硬、無法彎曲伸直、婦女腫塊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中膂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二十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五分,又名脊內俞,是少陰脈的循行部位。這個穴位主要處理赤白痢、虛弱混濁、出汗、腰不能彎曲、腹脹脅痛等問題。針刺深度約三分,留針約十個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得氣後就可將針拔出。

白環俞,左右各兩個,位於第二十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中心約一寸半。這個穴位是足太陽脈氣所發之處,主要處理脊椎僵硬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