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九 (10)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注。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陷者宛宛中。是穴。挺腹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其穴。是督脈氣所發也。主腹髖疼。腰脊強。脊強不得迴轉。溫瘧痎瘧。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得。日灸七壯。

至七七壯止。慎房事。不得擎重物。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督脈絡。在窮骨下宛宛中。是穴。甲乙經云。穴在脊骶端。少陰所結。主下漏五痔。疳蝕。下部䘌。針入三分。然抽之以大痛為度。其穴跌地取之乃得。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十壯。至二(一)百壯止。慎房事。此痔根本是冷。慎冷食。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

天柱二穴。在俠項後髮際。除大筋外廉陷者中。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主頭風。目如脫。項如拔。頂痛。急重。先瀉而後補之。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七壯。總至一百五壯。忌如前法。

玉枕二穴。在胳卻後七分半。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主目內攣系急痛。失枕頭重頭痛。風眩目痛。頭寒。多汗。耳聾鼻塞。

風池二穴者。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項後髮際陷者中。是穴。甲乙經云。風池穴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是穴。針入一寸二分。大患風者。先補而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主肺風。面赤。目視䀮䀮。項強不得回顧。面腫。皮軟。腦疼痛。留五呼。瀉七吸。灸亦良。然不及針。

日灸七壯。艾炷不用大。根細箸頭為之。灸至一百五壯。忌如前法。問曰。如後髮際亦有項腳長者。其毛直至頭骨。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牖穴。即無毛根。何而取穴也。答曰。其毛不可輒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中府正相當。即是側相去各二寸。此之定穴。

顱息二穴。在耳後青脈間。是穴。主身熱頭痛。不可反側。小兒癇喘不得息。耳聾。針入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即煞人。灸三壯。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是穴。足太陽少陽之會。主風眩項痛。頭強寒熱。灸即依年壯。針入二分。留七呼。

大杼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中。是穴。足太陽手少陽之會。理風勞氣。咳嗽。氣急頭痛。目眩腹痛。針入五分。留七呼。禁灸。

風門熱府二穴。在第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督脈足太陽之會。理傷寒項強。目瞑鼻塞風勞。嘔逆上氣。胸痛背痛。氣短不安。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壯。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一寸半。是穴。理癲癇。癭氣上氣。吐逆。支滿。脊強。寒熱不食。肉痛皮癢。傳屍骨蒸。肺嗽。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

白話文:

腰俞穴:這個穴位,又叫背解、髓孔、腰注、腰戶,在第二十一節椎骨的下方,凹陷的地方。要取這個穴位,需要挺起腹部,伸展身體,兩手交疊支撐額頭,放鬆全身,然後才能找到。這個穴位是督脈氣發出的地方,主要治療腹部髖部疼痛、腰背僵硬、脊椎僵硬無法轉動、時冷時熱的瘧疾等。針刺入八分深,留針三呼時間,瀉針五吸時間。也可以艾灸,每天灸七壯,最多到四十九壯。要注意房事,不要提重物。《甲乙經》說,針刺入二寸深,留針七呼時間,灸三壯。

長強穴:這個穴位,又叫氣之陰郄,是督脈的絡穴,在尾椎骨下方凹陷的地方。這個穴位,《甲乙經》說在脊椎骶骨的末端,是少陰經氣匯聚的地方。主要治療下體漏泄、痔瘡、肛門潰爛、下部瘡瘍等。針刺入三分深,邊刺邊抽,以感覺到劇烈疼痛為度。這個穴位需要跌坐在地上才能找到。也可以艾灸,但不像針刺效果好。每天灸三十壯,最多到二百一十壯。要注意房事,這個痔瘡的根本原因是寒冷,所以要避免吃寒冷的食物。《甲乙經》說,針刺入二寸深,留針七呼時間。

天柱穴:這個穴位有兩個,在脖子後面的髮際處,避開大筋,在旁邊的凹陷處。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脈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二分深,留針三呼時間,瀉針五吸時間。主要治療頭風、眼睛像要脫落、脖子像被拔掉一樣、頭頂疼痛、頭部沉重等。要先瀉後補。也可以艾灸,但不像針刺效果好。每天灸七壯,總共灸一百零五壯。禁忌事項和之前說的一樣。

玉枕穴:這個穴位有兩個,在後腦勺凸出的地方往後七分半,在腦戶穴旁邊一寸三分的地方,沿著枕骨上進入髮際三寸。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脈氣發出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三呼時間,灸三壯。主要治療眼內肌肉痙攣、落枕引起的頭重頭痛、風邪引起的眩暈眼痛、頭部寒冷、多汗、耳聾、鼻塞等。

風池穴:這個穴位有兩個,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在後頸髮際凹陷的地方。《甲乙經》說,風池穴在顳骨後髮際凹陷處。這個穴位針刺入一寸二分深。如果風邪引起的疾病比較嚴重,要先補後瀉;如果病情較輕,就按經絡循行來取穴。主要治療肺部風邪、面色潮紅、眼睛昏花、脖子僵硬無法回頭、面部腫脹、皮膚鬆軟、腦部疼痛等。留針五呼時間,瀉針七吸時間。艾灸效果也不錯,但不像針刺效果好。每天灸七壯,艾炷不要太大,像筷子頭那麼細就好。灸到一百零五壯。禁忌事項和之前說的一樣。有人問,如果後頸髮際有頭髮長到頭骨,或者有的人沒什麼頭髮,毛髮只到天牖穴,沒有毛根,這樣怎麼取穴呢?回答說,頭髮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大約是這樣。如果能明確找到中府穴的位置,那麼風池穴就在它的兩旁各二寸的地方。這是確定穴位的方法。

顱息穴:這個穴位有兩個,在耳朵後面的青筋之間。主要治療身體發熱、頭痛、無法翻身、小兒驚癇喘不過氣、耳聾等。針刺入一分深,不要出血太多,出血太多會導致死亡。灸三壯。

完骨穴:這個穴位有兩個,在耳朵後面進入髮際四分的地方。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和少陽經的交會處,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眩暈、脖子疼痛、頭部僵硬、寒熱交替等。艾灸的壯數根據年齡而定。針刺入二分深,留針七呼時間。

大杼穴:這個穴位有兩個,在後頸第一椎骨的下方,兩旁各一寸半凹陷的地方。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和手少陽經的交會處,主要治療風邪、勞損、咳嗽、氣喘、頭痛、頭暈、腹痛等。針刺入五分深,留針七呼時間。禁止艾灸。

風門熱府穴:這個穴位有兩個,在第二椎骨的下方,兩旁各一寸半。這個穴位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會處,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脖子僵硬、眼睛閉合、鼻塞、風邪、勞損、嘔吐、氣逆、胸痛、背痛、呼吸急促等。針刺入五分深,留針七呼時間。灸七壯。

肺俞穴:這個穴位有兩個,在第三椎骨的下方,兩旁各一寸半。這個穴位,主要治療癲癇、癭氣上逆、嘔吐、胸部脹滿、脊椎僵硬、寒熱、食慾不振、肌肉疼痛、皮膚瘙癢、傳染性骨蒸、肺部咳嗽等。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呼時間,得氣就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