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8)
卷第九十九 (8)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神聰四穴。在百會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是穴。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入三分。
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是穴。理風頭,多鼻涕,鼻塞。三日一報針,入三分。
當陽二穴。在當童人直上入髮際一寸。是穴。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針入三分。
前關二穴。在目後半寸。是穴,亦名太陽之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目澀。不灸。針入三分。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主頭痛目眩。針入三分,先補後瀉。主目眴不止。灸七壯。
禾髎二穴。在鼻孔下,俠水溝傍五分。是穴,手陽明脈氣所發。主鼻窒口噼,鼻多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瘡。不可開。針入二分。
巨髎二穴。在鼻孔下,俠水溝傍八分。是穴,蹺脈足陽明之會。主療面風寒,鼻頻(音準)上腫,癰痛,招搖視白,瘛瘲口噼。針入三分,得氣即瀉。灸亦良。灸七壯止。
地蒼二穴。在俠傍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者是也。蹺脈手陽明之交。主療大患風者。其脈亦有動時,亦有不動時。多主偏風口喎,失音不言,不得飲水漿,食漏落,脈瞤動。患左針右,患右針左。針入三分半,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亦得。日灸之二七壯。重者灸七七壯。
其艾炷大小,壯如粗釵腳大。灸壯若大,口轉喎。可灸承漿七七壯。慎豬羊肉面,熱食,房事。
廉泉一穴。在頷下結喉上舌本間。陰維任脈之會。主舌下腫,難言,舌瘲設,多咳嗽,少氣喘息,嘔沫噤齦。灸三壯。針入二(三)分。
分水一穴。在下管下臍上一寸。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腹腫,不能食,腸堅腹痛,胃脹不調,堅硬。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是水病,灸之大良。日灸七壯,至四百止。針入五分,留三呼。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臍下熱,小便赤,氣痛,狀如刀攪,作塊狀如覆杯,婦人斷緒,月事不調,㿃下崩中,因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針入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七壯。灸至七百止。
石門一穴。甲乙經云: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是穴,是三焦之募,任脈氣所發。針入八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主腹痛堅硬,婦人因產惡露不止,遂成結塊,崩中斷結。灸亦良。日灸二七壯,至一百止。
關元一穴。是小腸募,一名次門。在臍下三寸。是穴,足三陰任脈之會。主臍下㽲痛,小便赤淋,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散火,尿如血色,臍下結血,狀如覆杯,婦人㿃下,因產惡露不止,並婦人斷緒,產道冷。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懷胎必不針。若針而落胎。胎多不出。而針外崑崙立出。灸亦良。然不及針。日灸三十壯,至三百止。
白話文:
總共列出十二種穴位,共計二百九十個穴位
**神聰四穴:**位於頭頂百會穴的四面,各相距一寸(同身寸,指個人手指寬度作標準的測量單位)。此穴位可治療頭痛、頭暈目眩、癲癇等疾病,左邊穴位主治症狀如花朵般散開,右邊穴位主治症狀如果實般凝聚。針刺入約三分(古代長度單位),即可見效。
**明堂一穴:**位於鼻樑正上方,進入髮際線一寸處。此穴位可治療風邪引起的頭痛、流鼻涕、鼻塞等症狀,可間隔三天針刺一次,針刺入約三分。
**當陽二穴:**位於瞳孔正上方,進入髮際線一寸處。此穴位可治療突然昏迷不認人、頭暈目眩、鼻塞等症狀,針刺入約三分。
**前關二穴:**位於眼眶後半寸處。此穴位又名太陽穴,可治療風邪、眼睛紅腫、頭痛、頭暈、眼睛乾澀等症狀,不宜用灸法,針刺入約三分。
**四白二穴:**位於眼睛下方一寸處。此穴位是足陽明經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頭痛、頭暈等症狀,針刺入約三分,先補後瀉,可治療眼睛跳動不止。可用艾灸七壯(古代艾灸的計量單位)。
**禾髎二穴:**位於鼻孔下方,靠近人中(水溝穴)旁五分處。此穴位是手陽明經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鼻塞、口歪、鼻涕過多、打噴嚏流鼻血等症狀,若有瘡傷,則不可針刺。針刺入約二分。
**巨髎二穴:**位於鼻孔下方,靠近人中旁八分處。此穴位是蹺脈與足陽明經交會之處,主要治療面部風寒、鼻腫、癰腫疼痛、眼球轉動異常、抽搐口歪等症狀。針刺入約三分,得氣(感到酸麻脹痛等感覺)即瀉。艾灸也有療效,可灸七壯。
**地倉二穴:**位於嘴角兩旁四分外,靠近下方,摸到脈搏微動之處。此穴位是蹺脈與手陽明經交會之處,主要治療大風病症,此處脈搏有時跳動,有時不跳。主要治療偏癱口歪、失音不語、無法飲水、吞嚥困難、肌肉跳動等症狀。病在左邊則針右邊,病在右邊則針左邊。針刺入約三分半,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即瀉。艾灸也有療效,每日可灸十四壯,重症者可灸四十九壯。艾絨搓成的艾炷大小,如同粗簪子的腳般粗細。若因口歪而灸,可灸承漿穴四十九壯,並需注意飲食,避免食用豬羊肉、熱食及房事。
**廉泉一穴:**位於下巴下方,喉結上方,舌根之間。此穴位是陰維脈與任脈交會之處,主要治療舌頭腫脹、說話困難、舌頭抽搐、咳嗽、氣喘、嘔吐、牙齦緊閉等症狀。可灸三壯,針刺入約二至三分。
**分水一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處。此穴位是任脈之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腹部腫脹、食慾不振、腸道硬結、腹痛、胃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針刺入約八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瀉法針刺五個呼吸的時間。若是水腫疾病,艾灸效果很好,每日可灸七壯,最多可灸至四百壯。針刺入約五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
**陰交一穴:**位於肚臍下方二寸處。此穴位是任脈之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肚臍下方發熱、小便赤紅、氣痛如刀割、腹部結塊如覆蓋的杯子、婦女閉經、月經不調、陰道出血、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等症狀。針刺入約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艾灸也有療效,但不如針刺。每日可灸二十一壯,最多可灸至七百壯。
石門一穴:《甲乙經》又稱此穴為利機、精露、丹田、命門,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此穴位是三焦的募穴,任脈之氣所發之處。針刺入約八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即瀉。主要治療腹部疼痛硬結、婦女產後惡露不止導致結塊、崩漏等症狀。艾灸也有療效,每日可灸十四壯,最多可灸至一百壯。
**關元一穴:**此穴位是小腸的募穴,又名次門,位於肚臍下方四寸處。此穴位是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處。主要治療肚臍下方疼痛、小便赤黃淋漓不暢、尿失禁、小便時疼痛如火燒、尿血、肚臍下方結塊如覆蓋的杯子、婦女陰道出血、產後惡露不止、閉經、產道寒冷等症狀。針刺入約八分,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瀉法針刺五個呼吸的時間。若懷孕則不可針刺,若針刺恐導致流產,胎兒多半無法順利產出,此時可針刺足部的崑崙穴。艾灸也有療效,但不如針刺。每日可灸三十壯,最多可灸至三百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