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7)
卷第九十九 (7)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攢竹二穴。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目視䀮䀮,視物不明,眼中熱痛,及眼瞤。針入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之。不宜灸。亦宜細三稜針,針入三分出血,忌如前法。
睛明二穴。在目內眥頭外畔,陷者宛宛中,是穴。手足太陽陽明之會。主膚翳白膜,覆童子,眼暗雀目,冷淚,䐴視眼,視物不明,胬肉。針入一分半,留三呼補。不宜灸。雀目者,宜可久留十呼許,然後速出針。
迎香二穴。在禾髎上一寸,鼻下孔傍,是穴。手足陽明之會。針入三分,得氣即瀉。主鼻息不聞香臭,偏風面癢,及面浮腫,風葉葉動,狀如蟲行;刺或在唇痛辛風,瀉訖,更留三呼。宜針不宜灸。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童子陷中,是穴。蹺脈任脈足陽明二會。主療視眼喎目不正,口喎目瞤,面動葉葉然,牽口眼,熱疼赤痛,目視䀮䀮,冷淚,眼瞼赤。針入四分半,得氣即瀉。特不宜灸。若灸無問多少,三日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日加長,如桃許大,至三十日定都不見物,妨或如五升許大。
鳩尾一穴。在臆前巨骨下五分,是穴。主心驚癇,髮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宜針即大良。雖然此處是大難針。非是大好手,方可下針。如其不然,取氣多,不幸令人死。針入四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可倍之。忌如前法。
巨闕一穴,心之募。在鳩尾下一寸,是穴任脈氣所發。主療心中煩悶,熱風,風癇,浪言或作鳥聲,不能食,無心力。凡心痛有數種:冷痛,蛔蟲心痛,蠱毒,霍亂不識人。針入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亦得。日灸七壯至七七壯。忌豬魚生冷酒面熱食之類。
上管一穴。在巨闕下一寸,去巨骨三寸,是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主心中熱煩,賁豚,氣脹滿,不能會,霍亂心痛,不可眠臥,吐利,心風驚悸,不能食,心中悶,發噦,伏梁氣狀如覆杯。針入八分,得氣先補而後瀉之。可為神驗。若是風癇熱痛,宜可瀉之後補,可謂應其病。灸亦良。日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止。不瘥,更倍之。忌酒面豬魚等。
中管一穴,一名太倉,是胃之募。在上管下一寸,是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主治心慝,不能食,反胃,霍亂,心痛熱,溫瘧痎瘧,天行傷寒,因讀書得奔脈氣,心悶,伏梁氣如覆杯,冷結氣。針入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亦良。日灸二七壯,至四百壯止。忌豬魚生冷酒面毒食生菜醋滑等物。
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是穴。治腸中疼痛,嘔逆上氣,心痛身腫。通灸。針入一寸二分。
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是穴。足太陰任脈之會。主腹胃不調,腹內痛,不能食,小便赤,腹堅硬癖塊,脈厥厥動。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日灸二七壯,至二百罷。
白話文:
攢竹 (每側各一穴,共二穴):位於兩邊眉毛的內端,凹陷的地方。此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氣所發出的地方。主治眼睛視力模糊、看不清楚東西、眼睛發熱疼痛、眼皮跳動。針刺入一分深,留針約三次呼吸的時間,出針時慢慢地、三次呼氣的時間出針。不適合用艾灸。也可以用細三稜針刺入三分深,讓它出血,操作方法和上述針刺相同。
睛明 (每側各一穴,共二穴):位於眼睛內眼角的上方,凹陷的地方。此穴是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主治眼睛的翳膜(眼球表面的一層薄膜)和白內障遮蓋瞳孔、眼睛看不清楚、夜盲症、流冷淚、斜視、視力模糊、眼部的贅生組織。針刺入一分半深,留針約三次呼吸的時間再補針。不適合用艾灸。如果是夜盲症,可以留針較久,約十次呼吸的時間,然後快速出針。
迎香 (每側各一穴,共二穴):位於禾髎穴(鼻翼外緣中點旁)上方一寸,鼻孔的旁邊。此穴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入三分深,感覺到氣後就瀉針。主治鼻子聞不到氣味、半身不遂造成的面部搔癢、面部浮腫、風邪在臉上遊走像蟲子爬、嘴唇疼痛、辛辣的風邪,瀉完針後,再留針約三次呼吸的時間。適合針刺,不適合艾灸。
承泣 (每側各一穴,共二穴):位於眼睛下方七分的地方,瞳孔的正下方,凹陷處。此穴是蹺脈、任脈、足陽明胃經的交會處。主治眼睛歪斜不正、口眼歪斜、眼皮跳動、面部肌肉跳動、牽引口眼、眼睛發熱疼痛、眼睛紅腫、視力模糊、流冷淚、眼瞼紅腫。針刺入四分半深,感覺到氣後就瀉針。絕對不適合艾灸,如果艾灸的話,不論艾灸多少,三天後,眼睛下方會腫大如拳頭,長出息肉,而且會一天比一天長大,甚至像桃子一樣大,到三十天就完全看不到東西,嚴重時可能會腫大到像五升的容器一樣大。
鳩尾 (一穴):位於胸骨下方,巨骨下五分的地方。此穴主治心悸、癲癇發作時發出像鳥叫的聲音、吐血、胸悶、不喜歡聽人說話、心痛腹脹。適合針刺,效果很好。但是這個地方針刺的難度較高,不是技術高超的醫師不能下針,如果技術不好,取得的氣太過,可能會導致病人死亡。針刺入四分深,留針約三次呼吸的時間,出針時慢慢地、五次呼氣的時間出針。肥胖的人時間可以加倍。操作方法和上述針刺相同。
巨闕 (一穴):心臟的募穴,位於鳩尾穴下方一寸的地方。此穴是任脈的氣所發出的地方。主治心中煩悶、熱風病、癲癇、胡言亂語或發出像鳥叫的聲音、沒有食慾、身體無力。所有心痛都有許多種類,如冷痛、蛔蟲引起的心痛、蠱毒引起的心痛、霍亂時神志不清。針刺入六分深,留針約七次呼吸的時間,感覺到氣後就瀉針。也適合艾灸,每天灸七壯到四十九壯。禁忌吃豬肉、魚肉、生冷的食物、酒、麵食、熱食等。
上管 (一穴):位於巨闕穴下方一寸,距離巨骨(胸骨)三寸的地方。此穴是任脈、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交會的地方。主治心中煩熱、奔豚氣(腹部有氣上衝)、腹脹、無法入睡、霍亂、心痛、無法進食、胸悶、打嗝、腹部有氣塊如覆蓋的杯子。針刺入八分深,感覺到氣後先補針再瀉針,效果很好。如果是風癇引起的熱痛,適合瀉針之後再補針,這樣才能針對病因。也適合艾灸,每天灸十四壯到一百壯。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增加灸的次數。禁忌吃酒、麵食、豬肉、魚肉等。
中管 (一穴):又名太倉,是胃的募穴,位於上管穴下方一寸的地方。此穴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所產生,任脈交會的地方。主治心中邪氣、沒有食慾、反胃、霍亂、心痛發熱、溫瘧、間日瘧、因讀書太過勞累造成的腹部有氣上衝、胸悶、腹部有氣塊像覆蓋的杯子、冷積氣。針刺入八分深,留針約七次呼吸的時間,出針時慢慢地、五次呼氣的時間出針。也適合艾灸,每天灸十四壯到四百壯。禁忌吃豬肉、魚肉、生冷的食物、酒、麵食、有毒的食物、生菜、醋、滑膩的食物等。
建里 (一穴):位於中管穴下方一寸的地方。此穴主治腸道疼痛、嘔吐、氣逆上衝、心痛、身體浮腫。適合艾灸和針刺。針刺入一寸二分深。
下管 (一穴):位於建里穴下方一寸的地方。此穴是足太陰脾經和任脈交會的地方。主治腸胃功能失調、腹痛、沒有食慾、小便發紅、腹部堅硬有腫塊、脈搏跳動異常。針刺入八分深,留針約三次呼吸的時間,出針時慢慢地、五次呼氣的時間出針。也適合艾灸,每天灸十四壯到二百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