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九 (6)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水溝一穴。在鼻柱下人中。是穴。督脈手陽明之會。主療消渴,飲水無多少,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節,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喜乍哭,牙關不開,面腫唇動,葉葉肺風,狀如蟲行。針入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徐徐出之。灸亦得,然不及針。雀糞大為艾炷,日灸三壯,至二百即罷。若是水氣,唯得針此一穴;若針余穴,水盡即死。忌如前法。

承漿一穴。在頤前下唇之下,宛宛中是也。足陽明任脈之會。主療偏風口喎,面腫消渴,面風口不開,口中生瘡。針入三分半,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然後徐徐引氣。而不灸亦佳。日灸七壯,過七七訖,停四五日後,灸七七。若一面灸,恐足陽明脈斷,令風不瘥。停息後灸。

令血脈通宣,其風應時立愈。其艾炷,不用大,一一依小竹箸頭作之,不假大作。其病脈粗細大小,壯加細線。何用大作艾炷而破肉?即但令當脈灸之。雀糞大艾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內疝、瘕、痃、癖、塊、伏梁氣之徒,唯須大艾炷。故小品曰:「腹背爛燒四肢,則但除風邪而已。」

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穴,灸之不過四七。艾炷不須大作,只依竹箸頭大,但令正當脈灸之。艾炷若大,腹灸多,其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穴,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穴,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復失精神,又加於細,即令人短壽。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璣傍各二寸陷中。是穴。足少陽脈氣所發。主咳逆上氣、喘嘔吐、胸滿不得食飲。仰臥取之也。灸五壯。針入三分。

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是穴。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咳逆、喘不能食飲。灸五壯。針入三分。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陽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咳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能食。灸五壯。針入三分。

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陽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引胸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食也。針入三分。灸三(五)壯。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是穴。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惡寒。灸五壯。針入三分。

步郎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鼻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針入三分。灸五壯。

五處二穴。足太陽脈氣所發。在頭上督脈傍,去上星傍一寸半。主目不明、頭眩風悶。針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止。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二寸。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風眩頭痛、欲嘔吐、心煩。針入三分。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後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項痛重、暫起僕僵。針入二(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總共列出十二種人體穴位,共計二百九十個穴位

水溝穴:這個穴位在鼻柱下方,人中溝的位置。它是督脈和手陽明經的交會穴。主要治療口渴、喝水多但仍然感到口渴、全身水腫、無緣無故地發笑、癲癇、說話不分尊卑、忽喜忽悲、牙關緊閉、面部腫脹、嘴唇顫動、肺部出現像蟲子爬一樣的感覺。針刺入四分深,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得氣後就瀉,慢慢出針。也可以用艾灸,但效果不如針刺。用像麻雀糞便大小的艾炷,每天灸三壯,灸到二百壯即可停止。如果是因為水腫,只能針這個穴位,如果針其他穴位,可能會因為體內水分流失而死亡。禁忌事項和前面說的相同。

承漿穴:這個穴位在下巴前方,下唇下方凹陷處。它是足陽明經和任脈的交會穴。主要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部腫脹、口渴、臉部受風導致口無法張開、口內生瘡。針刺入三分半深,得氣後瀉,瀉完後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然後慢慢出針。不灸也可以,艾灸的話,每天灸七壯,灸滿七七四十九壯後,停四五天,再灸七七四十九壯。如果只灸單邊臉,恐怕會使足陽明經脈氣斷絕,導致風邪無法治癒,所以要停歇後再灸。這樣才能使血脈暢通,風邪才能很快痊癒。艾炷不用太大,用像小竹筷頭那樣大小即可,不需要太大。疾病的脈象粗細大小不同,艾炷也要隨之調整,如果脈象細小,艾炷也用細線搓成,沒必要用大艾炷來損傷皮膚。只要灸在脈上,像麻雀糞便大小的艾炷也能治病。另外,對於腹內疝氣、積聚腫塊等疾病,則需要用大艾炷。因此,古書說,腹部和背部灸到起泡潰爛,四肢也需要灸,這樣才能去除風邪。

像巨闕穴、鳩尾穴這些雖然是胸腹部的穴位,艾灸也不要超過四十九壯,艾炷只要竹筷頭大小即可,但一定要灸在穴位上。如果艾炷太大,腹部灸得太多,會使人永遠沒有心力。如果頭部穴位灸得太多,會使人精神萎靡。手臂和腿部穴位灸得太多,會使人血脈枯竭,四肢纖細無力。如果已經精神萎靡,又加上四肢細弱,就會使人短壽。

俞府穴:這兩個穴位在鎖骨下方,距離璇璣穴旁各二寸的凹陷處。是足少陰經脈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氣不接下氣、嘔吐、胸悶、吃不下東西。取穴時要仰臥。灸五壯,針刺入三分深。

彧中穴:這兩個穴位在俞府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取穴時要仰臥。是足少陰經脈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胸脅脹滿、咳嗽氣逆、呼吸困難、吃不下東西。灸五壯,針刺入三分深。

神藏穴:這兩個穴位在彧中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取穴時要仰臥。是足少陽經脈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胸脅脹滿、咳嗽氣喘、呼吸困難、嘔吐、胸悶吃不下東西。灸五壯,針刺入三分深。

靈墟穴:這兩個穴位在神藏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取穴時要仰臥。是足少陽經脈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胸脅脹滿、呼吸困難、嘔吐、胸悶吃不下東西。針刺入三分深,灸三或五壯。

神封穴:這兩個穴位在靈墟穴下一寸六分的位置。主要治療胸悶、呼吸困難、咳嗽氣逆、乳癰(乳房腫痛)、發冷發抖。灸五壯,針刺入三分深。

步廊穴:這兩個穴位在神封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取穴時要仰臥。是足少陰經脈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胸脅脹滿、鼻子不通氣、呼吸短促、喘息困難。舉起手臂針刺入三分深,灸五壯。

五處穴:這兩個穴位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在頭頂督脈旁,距離上星穴旁一寸半。主要治療視力模糊、頭暈、頭痛、昏悶。針刺入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五壯。

承光穴:這兩個穴位在五處穴後二寸的位置。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頭暈、頭痛、想嘔吐、心煩。針刺入三分深,不可灸。

通天穴:這兩個穴位在承光穴後一寸半的位置。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之處。主要治療脖子僵硬疼痛、突然暈倒。針刺入二或三分深,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