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5)
卷第九十九 (5)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玉堂一穴。在紫宮下寸六分陷中。一名玉英。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滿不得喘息,腎痛骨疼,嘔逆上氣,煩心。灸五壯。針入三分。
膻中一穴。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陷者中。是穴任脈氣所發。宜灸之。日灸七壯,至七七止。肺癰咳嗽,上氣唾膿,不得下食,胸中氣滿如塞。其穴禁不可針。針不幸令人死矣。慎豬魚酒面。據甲乙經云:「針入三分」。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心下滿,食飲不下,嘔逆吐食還出。灸五壯。針入二分。
巨骨一穴。在心脾骨頭。是穴日灸三壯至七壯止。主驚癇,破心吐血。禁不可針。針則倒懸一食頃,然後乃得下針。針入四分,浮之勿補。針出始得正臥。忌酒面熱食豬魚,不慎生冷等。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氣戶兩傍,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山桃經云:「在人迎下第二首間,相去二寸三分」。是穴足太陰脈氣所發。治嘔逆氣上,胸脅徹背痛。通灸禁針。理肺同藥療之。甲乙經云:「針入七分,灸五壯」。針若深,令人氣逆。
少商二穴者,木也。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是也。手太陰脈之所出為井也。針入一分。主不能食,腹中氣滿,吃食無味。留三呼,瀉五吸。宜針不宜灸。以三稜針刺之,令血出。勝氣針。所以勝氣針者,此脈脹腮之候。腮中有氣,人不能食。故刺出血,以宣諸臟腠也。慎冷熱食。
魚際二穴者,火也。在手大指節後,內側散脈中。是穴手太陰之所流為營也。主虛熱,洒洒毛堅,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咳嗽,喘痹走背胸不得息,頭痛甚,汗不出,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濕陰癢,腹痛,不下食飲,肘攣支滿,喉中焦乾,濁痙上氣,熱病寒慄,鼓頷腹滿,陰瘻,色不變,肺心痛,咳引尻,溺出,膈中虛,食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目泣出,短氣,心痹悲怒逆氣,在腸胃氣逆也。針入二分。
神庭一穴。在髮際直鼻上,督脈上一夫髮際是也。足太陽陽明之會。主療腫氣,風癇,癲風不識人,羊鳴,角弓反張,披髮而上歌下哭,多學人言語,驚悸不得安寢。當灸之。日灸二七壯至百壯。病即止。禁不可針。若針即發其病。舉火之時,忌豬魚羊肉酒面熱食。不宜熱衣。恆餐冷食醋滑等物。
曲差二穴。在神庭傍一寸半髮際。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心中煩滿,汗不出,頭項痛,身熱目視不明。針入三分。灸三壯。
臨泣二穴。在目上眥,入髮際五分陷者中。是穴足太陽少陽之會。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針入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
眉沖二穴。一名小竹。在當兩眉頭,直上入髮際。是穴。理目五般癇,頭痛鼻塞。不灸。通針入三分。
白話文:
玉堂穴: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又名玉英。此穴為任脈之氣所發。主治胸悶氣喘、腎痛骨痛、嘔吐、氣逆上衝、心煩。可灸五壯,針刺三分深。
膻中穴:又名元兒。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凹陷處。此穴為任脈之氣所發。適合艾灸,每日灸七壯,持續灸至四十九壯。主治肺癰咳嗽、氣逆上衝、咳吐膿痰、食不下嚥、胸悶如塞。此穴禁止針刺,誤刺會導致死亡。應忌食豬肉、魚肉、酒、麵食。據《甲乙經》記載,可針刺三分深。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此穴為任脈之氣所發。主治胸脅脹滿、心下脹滿、食不下嚥、嘔吐。可灸五壯,針刺二分深。
巨骨穴:位於心脾骨頭處。此穴適合艾灸,每日灸三至七壯。主治驚癇、吐血。此穴禁止針刺。若要針刺,須先使病人倒掛片刻,再進行針刺,針刺四分深,浮刺勿補。出針後方可讓病人正常躺臥。忌食酒、麵食、熱食、豬肉、魚肉,以及生冷食物。
雲門穴:位於巨骨穴下方,氣戶穴兩旁各二寸的凹陷處,可觸及動脈搏動。舉起手臂取穴。據《山桃經》記載,位於人迎穴下方第二個骨頭間,相距二寸三分。此穴為足太陰脈之氣所發。主治嘔吐、氣逆上衝、胸脅連背疼痛。適合艾灸,禁止針刺。與治療肺病的藥物一同使用。據《甲乙經》記載,可針刺七分深,灸五壯。針刺過深會導致氣逆。
少商穴:屬木,位於大拇指末端內側,距離指甲角如同韭菜葉寬度,在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此穴為手太陰脈之所出,為井穴。可針刺一分深。主治食不下嚥、腹脹氣滿、食而無味。針刺後留針三呼,瀉針五吸。適合針刺,不適合艾灸。可用三棱針刺之,使血流出。此為勝氣針法,適用於腮部腫脹,有氣阻滯,導致無法進食的情況。刺出血可以宣通臟腑。忌食冷熱食物。
魚際穴:屬火,位於大拇指指節後方,內側散脈中。此穴為手太陰脈之所流,為營穴。主治虛熱、惡寒、怕風、舌苔發黃、身體發熱咳嗽、氣喘、背部胸部不得安息、頭痛劇烈、不出汗、心煩、氣短、陰部濕癢、腹痛、食不下嚥、手肘拘攣、咽喉乾燥、濁痙、氣逆、熱病寒戰、臉頰鼓脹腹滿、陰部潰瘍。顏色無變化、肺心痛、咳嗽牽引到尾椎、小便排出、膈膜虛弱、飲食嘔吐、身體發熱出汗、吐血、眼睛流淚、呼吸急促、心痺、悲傷憤怒導致氣逆、腸胃氣逆。可針刺二分深。
神庭穴:位於髮際正中直上,鼻樑上方,督脈上方的髮際處。此穴為足太陽、陽明二脈的交會處。主治腫脹、風癇、癲狂不識人、羊叫、角弓反張、披頭散髮唱歌哭泣、模仿他人言語、驚悸失眠。適合艾灸,每日灸十四至一百壯,症狀可緩解。禁止針刺,若針刺則會加重病情。艾灸期間,忌食豬肉、魚肉、羊肉、酒、麵食、熱食,不宜穿熱衣,應食用冷食、醋等滑利之物。
曲差穴:位於神庭穴旁一寸半的髮際處。此穴為足太陽脈之氣所發。主治心中煩悶、不出汗、頭頸疼痛、身體發熱、視物模糊。可針刺三分深,灸三壯。
臨泣穴:位於眼睛上眼眶邊緣,進入髮際五分處凹陷中。此穴為足太陽、少陽二脈的交會處。主治突然昏迷不識人、頭暈鼻塞。可針刺三分深,留針七呼,得氣即瀉。
眉沖穴:又名小竹。位於兩眉頭正上方,進入髮際處。此穴主治多種眼部癲癇、頭痛鼻塞。不適合艾灸,可針刺三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