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4)
卷第九十九 (4)
1.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上星一穴。在額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是穴。督脈氣所發。主療頭風、頭腫、皮腫、面虛、鼻塞、頭痛。針入二分,留十呼,瀉五吸。針下氣盡,更停針引之;得氣即瀉。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壯,至百五壯罷,不宜多。灸須停十餘日,然後更灸。若灸,即恐拔氣太上,令人眼暗,故不用相續。加灸滿五十壯,即以細三稜針刺頭上,令宣通熱氣。若熱不止,熱氣上衝頭痛也。慎酒、面、蕎麥。
囟會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脈氣所發。主療鼻塞不聞香臭。宜灸之。日灸二七壯,至七日停。初灸之時即痛,五十壯已去即不痛,至七十即痛;痛即停灸。其鼻塞灸至四日,便當漸可;至七日即瘥。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主療頭風痛、白屑起、多睡。針之彌佳。針訖,可以末鹽生麻油相和,以揩髮根下,遍頭悉塗。數數用此二物塗髮根下,即永無頭風。八歲以上得針,八歲以下不得針,緣囟門未合;若針,不幸令人死矣。不宜食蕎麥、熱食及豬肉。
前頂一穴。在囟會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穴。據甄權針經一寸是穴,今依素問一寸五分為定。督脈氣所發。主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針入二分,留七呼,瀉五吸。大腫極,即以三稜針刺之,繞四方一寸以下;其頭痛腫立瘥。復以鹽末和麻油揩髮際下。灸亦得。日灸二壯,以漸增至七從三,總至八十一壯罷;其風即瘳。忌如前法。
百會一穴。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心。督脈足太陽之會。主療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中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無心力、忘前失後、吃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鼻塞。針入二分得氣,即瀉。加灸數至一百五即停。三五日訖,繞四畔,以三稜針刺令出血,以井華水淋,淋令氣宣通。不得一向火灸;若頻灸,恐拔氣上,令人眼暗。忌酒、面、豬肉、魚、蕎麵、蒜齏等物。
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夫陷者宛宛中,是穴。陰任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主咳嗽、上氣、噎胸中氣、喉內狀如水雞聲、肺癰唾膿血、氣壅不通、喉中熱瘡、不得下食。灸亦得,然不及針。其下針真橫下不得低手,即五臟之氣傷,令人短壽。慎如前法及辛、酸、滑等。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而取之,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皮滿痛、喉痹咽癰、水漿不下。灸五壯。針入三分。
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咳逆上氣、嗚不能言。灸五日。針入三分。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也,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也。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上星穴位於額頭正中,髮際上一寸,凹陷處,是督脈氣的起始點。主治頭痛、頭腫、皮膚腫脹、面部虛弱、鼻塞。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十呼,瀉法五吸。針刺後氣至,再停針引導,得氣後瀉血。灸法也可,但不如針刺效果好,每日灸三壯,至一百五壯為止,不宜灸太多。灸療需間隔十餘日再進行,否則可能拔氣過盛,導致眼睛昏暗。灸至五十壯後,用細小的三稜針刺頭部,以疏通熱氣。若熱氣持續不消,是熱氣上衝導致頭痛。應忌酒、麵食和蕎麥。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上一寸的凹陷處,是督脈氣的起始點。主治鼻塞,嗅覺失靈。宜灸,每日灸十四壯,灸七日後停。初次灸時會疼痛,灸至五十壯後就不痛了,灸至七十壯又會痛,痛則停止。鼻塞灸至第四日會逐漸好轉,第七日即可痊癒。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得氣後瀉血。也主治頭痛、頭皮屑、嗜睡。針刺效果更好。針刺後,可用鹽末和麻油混合塗抹髮根,經常使用可預防頭痛。八歲以上可針刺,八歲以下不可針刺,因囟門未閉合,針刺可能致死。忌食蕎麥、熱食及豬肉。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上一寸五分,骨骼凹陷處。督脈氣的起始點。主治頭痛、頭腫、癲癇。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呼,瀉法五吸。腫脹嚴重時,用三稜針刺四周一寸範圍內,頭痛腫脹可立即痊癒。再用鹽末和麻油塗抹髮際。灸法也可,每日灸二壯,逐漸增加至七壯,共灸八十一壯。忌食如前所述。
百會穴位於前頂穴後一寸半,頂部中心,是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主治脫肛、癲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哭鬧不止、言語錯亂(發病時可能致死)、流涎、胸悶、頭痛、嗜睡、心煩、心悸、無力、健忘、食慾不振、頭重、飲酒臉紅、鼻塞。針刺深度二分,得氣後瀉血。灸一百五壯後停止,三五天後再灸。並用三稜針刺四周放血,用井華水沖洗,使氣血通暢。不可持續灸,以免拔氣上衝,導致眼睛昏暗。忌酒、麵食、豬肉、魚、蕎麥、蒜等。
天突穴位於喉結下一橫指寬的凹陷處,是陰維脈與任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三呼,得氣後瀉血。主治咳嗽、上氣、胸悶、喉嚨有水雞叫一樣的聲音、肺癰咳膿血、氣機阻滯不通、喉嚨熱瘡、無法進食。灸法也可,但不如針刺。針刺時必須橫向刺入,不可向下刺,否則會傷及五臟之氣,導致短壽。忌食辛辣、酸、滑的食物。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一寸的凹陷處,仰頭取穴。是任脈氣的起始點。主治胸部脹滿疼痛、喉嚨阻塞、咽喉腫痛、無法吞嚥。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
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一寸的凹陷處,仰頭取穴。是任脈氣的起始點。主治胸脅脹滿疼痛、牽引至胸中、咳嗽、氣逆、發不出聲音。灸五日,針刺深度三分。
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仰頭取穴。是任脈氣的起始點。主治胸脅脹滿疼痛、痹痛、骨痛、飲食不下、嘔吐、氣逆、心煩。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