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2)
卷第九十九 (2)
1. 針經序
肝。出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營。注於大沖為俞。過於中封為原。行於中都為經。入於曲泉為合。
腎。出湧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營。注於太谿為俞。過於水泉為原。行於復溜為經。入於陰谷為合也。
又云。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氣。調氣之方者。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也。夫用針刺者。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軟。
以急隨緩。營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經云。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而後瀉。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然是正經自生其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又云。刺營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營俞之處。候氣散。乃內針。是謂刺營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營也。
又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當互相平也。緣東方木。西方金。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者。南方火。
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又曰。夫言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穴以瀉之。虛者以左手閉針穴以補之。補瀉之時。與氣開闔相應。是謂針容一豆。補瀉之理也。
又云。虛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徐即是瀉。疾即是補。補瀉之法。一依此也。下針之時。掐取穴。置針於營上三十六息。以左手掐穴令定。法其地不動。右手持針。象其天而運轉也。於此三十六息然定得針。右手存息捻針。左手掐穴。可重五兩以來。計其針。如轉如不轉。
徐徐下之。若覺痛。即可重二兩。若不覺。以經下之。入人營至衛。至病得氣。如鮪魚食釣。即得其病氣也。量其輕重。以經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氣。欲出針時。子午緩緩而出。令引病氣不絕。名曰徐也。既引氣也。一向無補。名之曰瀉。問曰。凡下針時。若為是好。
答曰。徐徐下之。堅持為實。凡下針。先須持針堅得安穩。不用飲食。亦不用空肚。如患人慾針。針者有乘車來者。有步行來者。如人行十里許。須令坐息安神定氣。乘車者如人行三里許。悉人嘿嘿而不言。安心大坐。候氣脈安定。乃可下針。
白話文:
針經序
肝經,從腳大拇趾外側的「大敦穴」開始,此穴為井穴,屬於足厥陰肝經。經氣流動到腳背的「行間穴」為營穴;再注入腳背的「太沖穴」為俞穴;經過腳踝內側的「中封穴」為原穴;運行至小腿內側的「中都穴」為經穴;最後進入膝蓋內側的「曲泉穴」為合穴。
腎經,從腳底的「湧泉穴」開始,此穴為井穴,屬於足少陰腎經。經氣流動到腳踝內側的「然谷穴」為營穴;再注入腳踝內側的「太谿穴」為俞穴;經過腳踝下方的「水泉穴」為原穴;運行至小腿內側的「復溜穴」為經穴;最後進入膝蓋內側的「陰谷穴」為合穴。
另外說,能夠了解經氣的迎隨運行,就能夠調和氣血。調和氣血的方法,必須根據陰陽的變化。所謂迎隨,就是要了解營氣和衛氣的流動、經脈的往來。要順著或逆著經氣的流動來取穴,這就叫迎隨。調和氣血的方法,必須根據陰陽的變化,就是說要了解身體內外的表裡關係,並根據陰陽的變化來調治,所以說調和氣血的方法必須根據陰陽的變化。使用針刺的時候,必須清楚穴位的所在,用補法來治療虛證,用瀉法來治療實證,遇到堅硬的地方就用送法,遇到軟弱的地方就用付法。遇到急的病證要用緩的方法去治療,營氣和衛氣會不斷的運行,不要違反這些道理。所以經典上說,虛證要用補法,實證要用瀉法,不虛不實的證候,就要取用經絡來治療。虛證要補它的母經,實證要瀉它的子經。應該先補後瀉。不虛不實的證候,就要取用經絡來治療。因為是正經本身產生的病,不是外邪入侵,所以要取用它自己的經絡來治療。
又說,針刺營氣的時候,不要傷到衛氣,針刺衛氣的時候,不要傷到營氣。針刺陽經的時候,要橫著下針;針刺陰經的時候,要先用左手按揉將要針刺的營穴和俞穴,等到氣散開後,再進針。這樣做,就能夠針刺營氣而不傷到衛氣,針刺衛氣而不傷到營氣。
又說,東方屬實,西方屬虛;要瀉南方,補北方。這是因為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要互相平衡。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要強盛,金就要使其平和。火要強盛,水就要使其平和;土要強盛,木就要使其平和;金要強盛,火就要使其平和;水要強盛,土就要使其平和。東方是肝,就知道肝是實證;西方是肺,就知道肺是虛證。要瀉南方補北方,南方屬火,火是木的兒子,北方屬水,水是木的母親。水能剋火,兒子虛能使母親實;母親實能使兒子虛。所以要瀉火補水,使金不能夠過度的剋制木。經典上說:「不能治療虛證,那還談什麼其他的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又說,說氣實的,就是熱證;說氣虛的,就是寒證。針刺實證,用右手拿針,左手按揉開啟穴位進行瀉法。針刺虛證,用左手閉合穴位進行補法。補瀉的時候,要與氣的開合相應和。這就是針尖入穴如一粒豆子大小的補瀉方法。
又說,針刺虛證要緩慢進針而快速出針,針刺實證要快速進針而緩慢出針。緩慢就是瀉,快速就是補。補瀉的方法,都要按照這個原則。下針的時候,用手掐住穴位,把針放在營氣穴上三十六個呼吸的時間,用左手掐住穴位使其固定不動,右手拿著針,象天體運轉一樣旋轉針體。經過這三十六個呼吸的時間,針就穩定了,右手存著呼吸,捻轉針體,左手按住穴位,可以反覆五次。計算針的轉動次數,感覺好像轉動又好像沒轉動。緩慢的將針刺入。如果感到疼痛,就減少針刺深度,如果沒有感覺,就按照經絡的走向將針刺入,從營氣進入衛氣,到達病灶得氣。就像鮪魚咬住魚鉤一樣,就得到了病氣。根據病情的輕重,按照經絡的走向取穴。說疾徐的,是說針刺到病灶就得氣,想要出針時,要像子午線一樣緩緩的出針,讓引出的病氣不會中斷,這就叫做徐。已經引出病氣了,不要再補了,就叫做瀉。有人問,下針的時候,要怎麼樣才是好的?回答說,緩慢的下針,堅持不懈才是實。凡是下針,必須先拿穩針,讓針安穩。不要在吃飯後,也不要在空腹時下針。如果病人要來針灸,針灸者有坐車來的,有走路來的,如果走路來的人走了十里左右,必須讓他坐下休息,安定神氣。坐車來的人,也要像走了三里左右,讓他們靜默不語,安心坐下,等到氣脈安定,才可以下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