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1)
卷第九十九 (1)
1. 卷第九十九
2. 針經序
夫針術玄奧。難究妙門。歷代名工。恆多祖述。蓋指歸有異。機要互陳。或隱秘難明。或言理罔盡。或義博而詞簡。或文贍而意疏。背軒後之聖文。失歧伯之高論。致俾學者。莫曉宗源。今則採摭前經。研覆至理。指先哲之未悟。違古聖之微言。總覽精英。著經一卷。斯經也。
窮理盡性。通幽洞玄。陳穴道而談通。指病源而咸既。用昭未悟。以導迷津。傳示將來。庶期悠遠者爾。
夫黃帝正經者。是先聖之遺教。及後人之令範。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名其原。若或苟從異說。恐乖正理之言。其十二經脈者。皆有俞原手足。陰陽之交會。血氣之流通。外營指節。內連臟腑。故經云。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是謂日夜循環。陰陽會合。又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是以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持之陰也。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乃初納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而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者也。凡孔穴流注。所出為井。所流為營。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針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榮。仲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也。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於魚際為營。注於大泉為俞。過於列缺為原。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
心。出少衝為井。手少陰脈也。流於少府為營。注於神門為俞。過於通理為原。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心包絡脈。手厥陰之脈也。出於中衝為井。流於勞宮為營。注於大陵為俞。過於內關為原。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
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營。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陽谿為經。入於曲池為合。
三焦出於關衝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腋門為營。注於中渚為俞。過於陽池為原。行於支溝為經。入於天井為合。
小腸。出於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營。注於後溪為俞。過於腕骨為原。行於陽谷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足三陽三陰穴流注者。
胃。出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營。注於陷谷為俞。過於衝陽為原。行於解谿為經。入於三里為合。
膽。出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谿為營。注於臨泣為俞。過於丘虛為原。行於陽輔為經。入於陽陵泉為合。
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於通谷為營。注於束骨為俞。過於京谷為原。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
脾。出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於大都為營。注於太白為俞。過於公孫為原。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陰陵泉為合。
白話文:
針經序
針灸之術深奧玄妙,難以窮盡其精妙之門。歷代名醫針灸高手,雖多承襲前人經驗,但其方法和要領卻各有不同,闡述的重點也互有差異。有些記載隱晦難懂,有些論述則不夠完善,有些內容廣博但文字簡潔,有些文字冗長卻意思含糊,以致未能繼承前賢聖人之精華,也未能領會歧伯等高人大師的精妙論述,使得後學者難以明瞭針灸的根本原理。
因此,我蒐集整理了前代的針灸經書,深入研究其至理名言,闡明前賢未曾領悟之處,並修正古聖先賢一些細微的錯誤,將其精華總結成此一卷針灸經書。
此經書旨在窮究事理,闡明人性,貫通幽微奧妙之理,詳細說明穴位與經絡的通行規律,指出疾病的病源,從而使人明白未曾領悟的道理,指引迷津,並將此知識傳授給後世,冀望能惠澤後人,造福子孫。
黃帝內經是古代聖賢的遺教,也是後人效法的典範。因此,首先要明確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及穴位,每個穴位都必須明確指出其位置和作用。如果輕信其他不同的說法,恐怕會違背正確的針灸理論。
十二經脈皆有起始穴位、終止穴位及手足部陰陽交會的穴位,它們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外連四肢末端,內絡臟腑器官。因此經書記載:「手三陽經脈,從手走到頭;手三陰經脈,從手走到胸;足三陽經脈,從足走到頭;足三陰經脈,從足走到胸。」這就是說,經脈氣血日夜循環,陰陽相合。
又說:「春天和夏天針刺要淺,秋天和冬天針刺要深。」這是因為春天和夏天陽氣在上,人體的氣也向上,所以針刺要淺;秋天和冬天陽氣在下,人體的氣也向下,所以針刺要深。因此,春夏各取一陰,秋冬各取一陽。春天和夏天溫暖時,要取一陰,先將針刺入較深,到達腎、肝部位得氣後,再慢慢地將針拔出,這就是取陰。秋天和冬天寒冷時,要取一陽,先將針刺入較淺,使針浮於皮膚表面,到達心、肺部位得氣後,再將針慢慢地退回,這就是取陽。這就是春夏取陰,秋冬取陽的道理。
一般來說,經脈穴位的循行規律是:經脈開始的穴位稱為「井」,經脈循行的部位稱為「營」,經脈匯聚的穴位稱為「俞」,經脈經過的部位稱為「原」,經脈循行的路線稱為「經」,經脈結束的穴位稱為「合」。這是針灸的大法。春天刺井穴,夏天刺榮穴,仲夏刺俞穴,秋天刺經穴,冬天刺合穴。
肺經:少商穴是井穴(手太陰肺經);魚際穴是營穴;大泉穴是俞穴;列缺穴是原穴;經渠穴是經穴;尺澤穴是合穴。
心經:少衝穴是井穴(手少陰心經);少府穴是營穴;神門穴是俞穴;通里穴是原穴;靈道穴是經穴;少海穴是合穴。
心包經:中衝穴是井穴(手厥陰心包經);勞宮穴是營穴;大陵穴是俞穴;內關穴是原穴;間使穴是經穴;曲澤穴是合穴。
大腸經:商陽穴是井穴(手陽明大腸經);二間穴是營穴;三間穴是俞穴;合谷穴是原穴;陽谿穴是經穴;曲池穴是合穴。
三焦經:關衝穴是井穴(手少陽三焦經);腋門穴是營穴;中渚穴是俞穴;陽池穴是原穴;支溝穴是經穴;天井穴是合穴。
小腸經:少澤穴是井穴(手太陽小腸經);前谷穴是營穴;後溪穴是俞穴;腕骨穴是原穴;陽谷穴是經穴;少海穴是合穴。
足三陽三陰經穴的循行規律如下:
胃經:厲兌穴是井穴(足陽明胃經);內庭穴是營穴;陷谷穴是俞穴;衝陽穴是原穴;解谿穴是經穴;三里穴是合穴。
膽經:竅陰穴是井穴(足少陽膽經);俠谿穴是營穴;臨泣穴是俞穴;丘虛穴是原穴;陽輔穴是經穴;陽陵泉穴是合穴。
膀胱經:至陰穴是井穴(足太陽膀胱經);通谷穴是營穴;束骨穴是俞穴;京谷穴是原穴;崑崙穴是經穴;委中穴是合穴。
脾經:隱白穴是井穴(足太陰脾經);大都穴是營穴;太白穴是俞穴;公孫穴是原穴;商丘穴是經穴;陰陵泉穴是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