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六 (4)

1. 食治風邪癲癇諸方

夫風邪癲癇者。由血氣虛。風邪入於陰經故也。人有氣血。榮養臟腑。若氣血少。則心虛而精神離散。恍惚不安。因為風邪所傷。則發癲也。又癇病者。亦由積搐風熱。發則仆地。吐涎沫。無所覺者是也。宜以食治之。

治風邪癲癇。心煩驚悸。宜吃苦竹葉粥方。

苦竹葉(二握),粟米(二合)

上先以水二大盞半。煮苦竹葉。取汁一盞五分。去滓。用米煮作粥。空腹食之。

治風邪癲癇。口乾舌焦。心煩頭痛。暴熱悶亂。宜吃石膏粥方。

石膏(半斤),粳米〔一(三)合〕

上以水五大盞。煮石膏。取二大盞。去石膏。用米煮粥。欲熟。入蔥白二莖。豉汁二合。更同煮。候熟。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

治風邪癲癇。憂恚虛悸。及產後中風癇恍惚。豬心羹方。

豬心(一枚細切),枸杞菜(半斤切),蔥白(五莖切)

上以豉二合。用水二大盞半。煎取汁二盞。去豉。入豬心等。並五味料物作羹食。

治風邪癲癇。不欲睡臥。自能驕倨。妄行不休。言語無度。安五臟。下氣。宜吃白雄雞羹方。

白雄雞(一隻治如食法)

上以水煮令爛熟。漉出。擘肉。於汁中入蔥姜五味作羹。空心食之。

治風邪癲狂病。經久不瘥。或歌或笑。行走無時。宜吃豭豬肉膾方。

豭豬肉(五斤)

上以水煮熟。切作膾。入五味。取性食之。

治風邪癲癇。發歇不定。宜吃豬頭膾方。

豬頭(一枚)

上以水煮熟。停冷。切作膾。以五味食之。

治風邪癲癇。或言語恍惚。臟腑虛冷。宜吃野狐肉及五臟作羹方。

野狐肉(一斤及腸肚淨洗)

上以豉三合。以水五大盞。煎取汁三盞。去豉。入狐肉及五臟。相和作羹。入五味調和食之。或蒸或煮。食之並效。

治風邪癲癇。及愁憂不樂。安心氣。宜吃驢肉醃臉方。

驢肉五斤。先以水煮熟。細切。用豉汁中著蔥醬。作醃臉食之。或作羹亦得。

白話文:

食治風邪癲癇諸方

風邪癲癇是由於氣血虛弱,風邪侵入陰經所致。人體依靠氣血滋養臟腑,如果氣血不足,則心氣虛弱,精神渙散,恍惚不安,再加上風邪侵襲,就會發作癲癇。而癇病也是由於積聚的風熱之邪引起,發作時會仆倒在地,口吐涎沫,失去知覺。這些病症都可以用食療的方法來治療。

治療風邪癲癇,心煩驚悸,可用苦竹葉粥:

苦竹葉適量,小米適量。先用水煮苦竹葉,取汁,去渣,再用米煮粥,空腹食用。

治療風邪癲癇,口乾舌燥,心煩頭痛,發熱煩悶,可用石膏粥:

石膏適量,粳米適量。用水煮石膏,取汁,去石膏,再用米煮粥,將熟時加入蔥白和豉汁同煮,空腹食用。石膏可重複使用三次。

治療風邪癲癇,憂鬱煩躁,心悸不安,以及產後中風、癇症恍惚,可用豬心羹:

豬心切片,枸杞菜切片,蔥白切段。用豉汁和水煎煮,去渣,加入豬心、枸杞菜、蔥白及其他佐料做成羹食用。

治療風邪癲癇,失眠多夢,自負傲慢,胡言亂語,行為失常,可用白雄雞羹:

白公雞一隻,煮熟後撕成肉絲,加入蔥薑及其他佐料做成羹,空腹食用。

治療風邪癲狂,久治不癒,時而唱歌時而大笑,行動無常,可用豭豬肉膾:

豭豬肉煮熟後切成肉片,加入佐料食用。

治療風邪癲癇,發作時有時無,可用豬頭膾:

豬頭煮熟後放涼,切成肉片,加入佐料食用。

治療風邪癲癇,言語恍惚,臟腑虛寒,可用野狐肉及五臟羹:

野狐肉(包括內臟)洗淨,用豉汁和水煎煮,去渣,加入狐肉及內臟,加佐料做成羹食用,蒸煮皆可。

治療風邪癲癇,以及愁憂不樂,可用驢肉醃臉:

驢肉煮熟後切片,用豉汁、蔥醬醃製後食用,也可做成羹。

2. 食治風熱煩悶諸方

夫風熱者。由膚腠虛。風熱之氣。先傷皮毛。而入於肺。風在胸膈。心肺壅滯。則

令人頭面浮熱。心神昏悶。故謂之風熱也。宜以食治之。更治風熱。心胸煩悶。不得睡,臥。宜食酸棗仁煎餅方。

酸棗仁(三分炒熟搗末),人參(一分末),茯神(一分末),糯米(四兩水浸細研),白麵(四兩)

藥末。入米麵中。以水調作煎餅食之。要著肉臛五味食之。並可。

治熱毒風。心膈煩悶。或小便赤澀。淡竹瀝粥方。

淡竹瀝(一合),石膏(一兩搗碎),黃芩(一分搗研),粟米(二合),蜜(半合)

上先以水二大盞半。煎石膏黃芩至一盞半。去滓。下米煮粥。欲熟。入竹瀝及蜜。攪勻候熟。任意食之。

治心胸結。氣煩悶。恐悸風熱。驚邪口乾。茯苓粥方。

赤茯苓(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粟米(二合)

上件藥。細銼。先以水二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下米煮作粥。溫溫食之。

治風熱煩悶。心懸腸癖。腹中邪氣。養脾胃氣。助十二絡脈。通九竅安神除恍惚。大棗粥方。

大棗(二七枚),茯神(半兩),粟米(二合)

上件藥。細銼。先以水二大盞。煮至一盞半。去滓。下米煮粥。溫溫食之。

治風熱攻心。煩悶恍惚。神思不安。煮梨湯方。

梨(三枚切),沙糖(半兩)

上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後分溫二服。

治風熱煩悶。口乾多渴。宜服煮天門冬方。

天門冬(二斤去心),蜜(二合)

上以水五升。煮天門冬十餘沸。漉出。以新汲水淘三五遍。瀝乾。又以水三升和蜜。又煮三五沸。和汁。收於不津器中。遂日吃三兩。及飲汁一合。立效。

治風熱多睡。頭痛煩悶。宜服木通粥方。

木通(二兩銼),粳米(二合)

上以水二大盞。煮木通取汁一大盞半。去滓。下米煮粥。溫食之。

治風熱攻心。煩悶不已。豉粥方。

豉(二合),青竹茹(一兩),米(二合)

上以水三大盞。煎豉竹茹。取汁一盞半。去滓。下米煮粥。溫溫食之。

治風熱。解丹石諸毒。蒸牛蒡方。

牛蒡嫩葉一斤。洗如法。好酥隨多少炸牛蒡葉熟。更洗去苦味。重以酥及五味。焦炒食之。兼堪下飯。秋冬用根佳。春夏用葉。

又方。

上牛蒡根。搗絞取汁。每服二合。日三服。

又方。

上茅根搗絞取汁一大盞。食後分為四服。

白話文:

食治風熱煩悶諸方

風熱是由於肌膚腠理虛弱,風熱之氣先侵犯皮膚毛髮,然後侵入肺部。風邪滯留在胸膈,心肺氣機阻塞不通,就會讓人頭面發熱,心神昏悶,這就是所謂的風熱。可以用飲食療法來治療。

治療風熱、心胸煩悶、失眠的情況,可用酸棗仁煎餅:

將炒熟的酸棗仁(三分)搗成粉末,與人參粉(一分)、茯神粉(一分)、浸泡過的糯米(四兩,研磨成細粉)、白麵(四兩)混合,加水調成糊狀,做成煎餅食用。佐以肉羹和五味調味食用。

治療熱毒風邪導致的心膈煩悶、或小便赤澀,可用淡竹瀝粥:

淡竹瀝(一合)、石膏(一兩,搗碎)、黃芩(一分,搗研)、粟米(二合)、蜂蜜(半合)。先用約500毫升水煎煮石膏、黃芩至約300毫升,過濾去渣,加入粟米煮粥。粥將熟時,加入淡竹瀝和蜂蜜,攪拌均勻,煮熟後食用。

治療心胸鬱結、煩悶、心悸,因風熱、驚邪導致的口乾,可用茯苓粥:

赤茯苓(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粟米(二合)。將藥材切碎,用約500毫升水煎煮至約300毫升,過濾去渣,加入粟米煮粥,溫熱食用。

治療風熱煩悶、心下痞滿、腹部邪氣,調理脾胃、滋養十二經絡、疏通九竅、安神除恍惚,可用大棗粥:

大棗(27枚)、茯神(半兩)、粟米(二合)。將藥材切碎,用約400毫升水煎煮至約300毫升,過濾去渣,加入粟米煮粥,溫熱食用。

治療風熱侵犯心臟,導致煩悶恍惚、神思不安,可用煮梨湯:

梨(三個,切塊)、冰糖(半兩)。用約200毫升水煎煮至約120毫升,過濾去渣,飯後分兩次溫服。

治療風熱煩悶、口乾舌燥,可用煮天門冬:

天門冬(二斤,去心)、蜂蜜(二合)。用約2500毫升水煮天門冬十幾沸,過濾。用清水洗淨天門冬三到五遍瀝乾。再用約1500毫升水與蜂蜜一起煮三到五沸,加入天門冬汁,盛放在乾燥的容器中保存。每天服用約90克,並喝約100毫升汁液,效果迅速。

治療風熱導致嗜睡、頭痛煩悶,可用木通粥:

木通(二兩,切碎)、粳米(二合)。用約400毫升水煎煮木通,取約300毫升汁液,過濾去渣,加入粳米煮粥,溫熱食用。

治療風熱侵犯心臟,煩悶不止,可用豉粥:

黃豆豉(二合)、青竹茹(一兩)、米(二合)。用約600毫升水煎煮黃豆豉和青竹茹,取約300毫升汁液,過濾去渣,加入米煮粥,溫熱食用。

治療風熱,解丹石等毒物,可用蒸牛蒡:

取牛蒡嫩葉一斤,清洗乾淨。用酥油炸至熟透,再清洗去除苦味,加酥油和五味調味,煎炒食用,也可以作為佐餐菜餚。秋冬用根,春夏用葉。

另一方:

取牛蒡根搗碎絞汁,每次服用約100毫升,一天三次。

另一方:

取茅根搗碎絞汁約200毫升,飯後分四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