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六 (1)

1. 卷第九十六

2. 食治論

夫上古之人。飲血茹毛。純一受氣。所食無滋味之爽。臟腑無煙火之毒。各遂其性。患害不生。神農始教。播植五穀。鑽火變腥。以有營為。能冒寒暑。故生疾苦。因以藥石治之。是以有食便有藥也。黃帝曰。人之所依者形也。亂於和氣者病也。治於煩毒者藥也。活命扶危者醫也。

安人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道。乃憑於藥。故攝生者先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夫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適情遣病者。可謂上工矣。

白話文:

食治論

古代的人,喝血吃生肉,飲食純樸,食物沒有什麼美味可言,臟腑沒有油煙之毒,各人順其自然,所以沒有疾病。神農氏開始教導人們播種五穀,用火烹煮食物,有了營養供給,才能抵禦寒暑,因此才產生了疾病痛苦,於是才用藥物治療。所以,有了食物,也就有了藥物。黃帝說:人賴以生存的是身體,身體的氣血失調就生病了,用藥物來治療煩燥的毒素,醫生才能救活生命、解除危急。

養生的根本,必須依靠飲食;治療疾病的方法,則要依靠藥物。所以,養生的人必須先徹底了解疾病的根源,知道犯了什麼錯誤,就用飲食來治療。如果飲食療法治不好,然後才用藥物。食物可以排除邪氣,使臟腑安和,使精神清爽,滋養氣血。如果能用飲食來治療疾病,使人心情舒暢、病症痊癒,那就可以稱為是最高明的醫生了。

3. 食治中風諸方

夫風者。四時五行之氣。分布八方。順十二月。終三百六十日。各以時從其鄉來。為正氣之風。風在天地為五行。在人為五臟之氣。生長萬物。非毒癘之氣。人當觸之。遇不勝之氣乃病。人之在身。維血與氣。故身內血氣為真。身外風氣為邪。邪者風也。是以聖人言避風如避矢。故今人中風多病死者。是不避風邪毒氣也。宜以食治之。

治中風。手足不遂。口面喎偏。言語謇澀。精神昏悶。宜食豉粥方。

豉(半升),荊芥(一握),薄荷(一握),蔥白(一握切),生薑(半兩切),鹽花(半兩),羊髓(一兩)

上件藥。先以水三大盞。煎豉荊芥等十餘沸。去滓。下薄荷等。入米。煎作粥食之。

治中風心脾熱。言語謇澀。精神昏憒。手足不遂。宜吃葛粉索餅方。

葛粉(四兩),荊芥(一握),香豉(二合)

上件藥。以水三大盞。煮豉及荊芥。取兩盞半。去滓。和葛粉作汁中。煮令熟。空服食之。

治中風心脾熱。言語謇澀。精神昏憒。手腳不遂。口喎面戾。宜吃粱米粥方。

白粱米(三合),荊芥(一握),薄荷葉(一握),豉(三合)

上件藥。以水三大盞。煮荊芥薄荷豉取汁二盞。澄濾過。入米煮作粥。空腹食之。

治中風。五臟壅熱。言語謇澀。手足不遂。神惰胃昧。大腸澀滯。宜吃冬麻子粥方。

冬麻子(半升),白粱米(三合),薄荷(一握),荊芥(一握)

上件藥。以水三大盞。煮薄荷等。取汁二盞。去滓。用研麻子。濾取汁。並米煮作粥。空腹食之。

治中風。言語謇澀。手足不遂。大腸壅滯。筋脈拘急。宜吃薏苡仁粥方。

薏苡仁(三合),冬麻子(半升)

上件藥。以水三大盞。研濾麻子取汁。用煮薏苡仁作粥。空腹食之。

治中風。手足不遂。言語謇澀。嘔吐昏憒。不下食。宜吃葛粉粥方。

白粱米飯(半升),葛粉(四兩)

上以粱米飯。拌葛粉令勻。於豉汁中煮。調和如法。任性食之。

治中風。頭痛心煩。苦不下食。手足無力。筋骨疼痛。口面喎斜。言語不正。宜吃蔥頭薏苡仁粥方。

蔥白(一握),豉(三合),牛蒡根(切半升洗去粗皮),薄荷(一握),薏苡仁〔二(三)合〕

上件藥。以水五大盞。煮蔥白牛蒡根薄荷豉等。煎取二盞半。去滓。入薏苡仁。煮作粥。空腹食之。

治中風。傷寒壯熱頭痛。初得三二日。宜服發汗豉粥方。

豉(一合),荊芥(一握),麻黃(三分去根節),葛根(一兩銼),梔子仁(三分),石膏(三兩搗碎綿裹),蔥白(七莖切),生薑(半兩切),粳米(二合)

上以水三大盞。都煎至二盞。去滓。納米煮作稀粥。服之。汗出為效。如未有大汗。宜再合服之。

治中風。頭痛濕痹。四肢拘攣痛。宜吃蒼耳葉羹方。

白話文:

[食物治療中風各種方法]

風,是四季五行之氣,分佈在八方,順應十二個月份,貫穿三百六十天,各自按照季節從它們的方位吹來,成為正常的風。風在天地之間屬於五行之一,在人體內則是五臟的氣息,能促進萬物生長,不是有毒或瘟疫的氣體。人們應當接觸它,只有在身體無法抵擋這種氣息時才會生病。人體內,血液和氣息最重要。因此,身體內的血氣是正氣,身體外的風氣是邪氣。邪氣就是風。所以古人說要像躲避箭矢一樣躲避風。現在很多人中風後病情嚴重甚至死亡,就是因為沒有避免風邪和毒氣。應該用食物來治療。

治療中風,手腳行動不便,口歪眼斜,語言不清,精神恍惚。建議食用豆鼓粥。

所需材料:豆鼓(半升),荊芥(一把),薄荷(一把),蔥白(一把切段),生薑(半兩切片),鹽(半兩),羊髓(一兩)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先用水三大碗煮豆鼓、荊芥等材料,煮沸十幾次後去掉渣滓,再加入薄荷等材料,再加入米煮成粥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心脾熱,語言不清,精神恍惚,手腳不靈活。建議食用葛粉索餅。

所需材料:葛粉(四兩),荊芥(一把),香豆鼓(二合)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用水三大碗煮豆鼓和荊芥,取出兩碗半的汁液,去掉渣滓,再把葛粉和汁液混合,煮至熟透,空腹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心脾熱,語言不清,精神恍惚,手腳不靈活,口歪眼斜。建議食用白粱米粥。

所需材料:白粱米(三合),荊芥(一把),薄荷葉(一把),豆鼓(三合)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用水三大碗煮荊芥、薄荷和豆鼓,取出兩碗的汁液,過濾後,加入白粱米煮成粥,空腹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五臟壅熱,語言不清,手腳不靈活,精神疲憊,胃口差,大腸不通暢。建議食用冬麻子粥。

所需材料:冬麻子(半升),白粱米(三合),薄荷(一把),荊芥(一把)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用水三大碗煮薄荷、荊芥,取出兩碗的汁液,去掉渣滓,再將冬麻子研磨過濾,再和白粱米一起煮成粥,空腹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語言不清,手腳不靈活,大腸不通暢,筋脈緊繃。建議食用薏苡仁粥。

所需材料:薏苡仁(三合),冬麻子(半升)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用水三大碗,將冬麻子研磨過濾,再用汁液煮薏苡仁成粥,空腹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手腳不靈活,語言不清,嘔吐,精神恍惚,食慾不佳。建議食用葛粉粥。

所需材料:白粱米飯(半升),葛粉(四兩)

將白粱米飯和葛粉均勻混合,再在豆鼓汁中煮,調和好後,按個人口味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頭痛心煩,食慾不佳,手腳無力,筋骨疼痛,口歪眼斜,語言不清。建議食用蔥頭薏苡仁粥。

所需材料:蔥白(一把),豆鼓(三合),牛蒡根(半升切片洗淨去皮),薄荷(一把),薏苡仁(三合)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用水五大碗煮蔥白、牛蒡根、薄荷、豆鼓,取出兩碗半的汁液,去掉渣滓,再加入薏苡仁煮成粥,空腹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頭痛,高燒,剛開始的二三天。建議服用發汗豆鼓粥。

所需材料:豆鼓(一合),荊芥(一把),麻黃(三分去根節),葛根(一兩切片),梔子仁(三分),石膏(三兩搗碎綿裹),蔥白(七根切段),生薑(半兩切片),粳米(二合)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用水三大碗煮至剩兩碗,去掉渣滓,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服用,出汗即有效。若無大汗,可以再次服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頭痛,濕痹,四肢緊繃疼痛。建議食用蒼耳葉羹。

所需材料:蒼耳嫩苗葉(一斤),酥油(一兩)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先煮蒼耳幾次,然後去掉,再用豆鼓一合,水兩大碗半煮豆鼓,取出一碗半的汁液,再加入蒼耳和調料,做成羹,加入酥油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心煩口渴,手腳不靈活,皮膚熱瘡。建議食用牛蒡葉羹。

所需材料:牛蒡葉(一斤肥嫩者),酥油(一兩)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先用水煮牛蒡葉幾次,使其熟透,然後去掉,再在調料中重新煮成羹,加入酥油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手腳不靈活,語言不清,精神恍惚。建議食用葛粉撥刀。

所需材料:葛粉(四兩),荊芥(半兩),蔥白(一把切段),生薑(半兩切片),花椒(五十粒去籽和閉口者),香豆鼓(一合),鹽(半兩),羊筒骨髓(一兩)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用水五大碗,先煮荊芥等材料,取出三碗的汁液,再將葛粉切成撥刀,放入汁液中煮熟,一次食用完畢。

治療中風引起的筋脈緊繃,難以彎曲伸展,以及風濕等。建議食用薏苡仁粥。

所需材料:薏苡仁(二合),薄荷(一把),荊芥(一把),蔥白(一把),豆鼓(一合)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用水三大碗煮薄荷等材料,取出兩碗的汁液,再加入薏苡仁煮成粥,空腹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濕痹,筋脈緊繃疼痛,胃中有積熱,口腔潰瘍,煩躁,大腸不通暢。建議服用煮黑豆。

所需材料:黑豆(半升煮熟),酥油(五兩)

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不管餐前還是餐後,每次食用一兩匙。

治療中風引起的筋骨風冷,煩躁,失眠。建議食用酸棗仁粥。

所需材料:酸棗仁(半兩炒黃研末,用酒三合浸泡),粳米(三合)

將以上藥材放入水中,先煮粳米成粥,快熟時,加入酸棗仁汁,再煮幾次,空腹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濕痹,五緩六急。

所需材料:野駝脂(一斤煉熟濾去滓)

將以上藥材放入瓷閤中保存,每天空腹,用溫酒一杯,調入半匙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筋脈緊繃,疼痛。

所需材料:雁脂(五兩煉熟濾過)

將以上藥材放入閤中保存,每天空腹,用溫酒一杯,調入半匙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煩熱,皮膚瘙癢。建議服用醍醐酒。

所需材料:醍醐(四兩)

將以上藥材放入溫酒一杯中,調入半匙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濕痹,五緩六急,骨頭疼痛,不能踩地。建議食用烏雌雞羹。

所需材料:烏雌雞(一隻處理好)

將烏雌雞煮熟,撕碎,再用豆鼓汁、薑、花椒、蔥、醬調味,做成羹,空腹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腳膝疼痛,不能踩地。建議食用鹿蹄肉羹。

所需材料:鹿蹄一對,處理好,煮熟,撕碎,在調味汁中煮成羹,空腹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頭暈,心肺浮熱,手腳無力,筋骨疼痛,語言不清,全身顫抖。建議食用蒸驢頭肉。

所需材料:烏驢頭(一顆處理好)

將烏驢頭蒸至極熟,切成細條,再在豆鼓汁中煮,加入蔥、花椒、鹽,再煮,灑一點點酥油,按個人喜好食用。驢肉也可以醃製,或者煮熟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手腳不靈活,筋骨疼痛,心神煩躁,口歪眼斜。建議食用蒸烏驢皮。

所需材料:烏驢皮(一張處理好)

將烏驢皮蒸至熟,切成條,在調味汁中煮,空腹按個人喜好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眼花,消瘦,小孩驚癇,以及五勞,手腳無力。建議食用蒸羊頭肉。

所需材料:白羊頭(一顆處理好)

將白羊頭蒸至極熟,切成條,用調味汁食用,或者做成生魚片,加入五辛醬醋食用。

治療中風引起的心痹風熱,手腳不靈活,以及風痹麻木,筋急,五緩六急,恍惚煩躁。建議食用熊肉醃臉。

所需材料:熊肉(一斤煮熟切碎)

按常規方法調味,做成醃臉,空腹食用。

治療心虛風眩頭痛。建議服用薯蕷撥粥。

所需材料:生薯蕷不限量,去皮,磨成稀糊。

將以上材料和白麵混合,做成撥粥,在豆鼓汁中煮,加入調料食用。

治療風不論冷熱。建議食用天蓼木粥。

所需材料:天蓼木(半斤搗成末)

將以上材料用水一大碗半,加入半匙粉末,煮至一碗,去掉渣滓,澄清後,加入一合米煮粥,空腹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