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五 (20)
卷第九十五 (20)
1. 黃雪法
黃雪。治風熱。療天行瘴毒。壓丹石。安心神。止狂熱。神效方。
川朴硝(五斤),川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山梔子(二兩),犀角屑〔一(二)兩〕,紫石英(二兩細研),甘草(三兩生用),竹茹(三兩),麝香(半兩細研),硃砂(一兩細研),羚羊角屑(三兩),鬱金(二兩)
上件藥。除朴硝紫石英硃砂麝香外。並細銼。以水一斗二升。煎至五升。去滓澄清。以文火更煎之。下朴硝。以柳木攪勿住手。候稍稠。即下紫石英硃砂末。攪令勻。候欲凝結。後下麝香末。攪令勻。傾於新盆中。經宿取出。搗羅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以甘草湯調下。老少以意加減服之。
白話文:
黃雪法
此方主治風熱、天行瘴毒,能平肝鎮心、安心神、止狂熱,療效顯著。
藥材包括川朴硝五斤、川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山梔子二兩、犀角屑一到二兩、紫石英二兩(研細)、甘草三兩(生用)、竹茹三兩、麝香半兩(研細)、硃砂一兩(研細)、羚羊角屑三兩、鬱金二兩。
除了朴硝、紫石英、硃砂、麝香之外,其餘藥材都需切細。將藥材加水一斗二升,煎煮至五升,過濾去渣,取澄清藥液,用文火繼續煎煮,然後加入朴硝,用柳木攪拌,不可停手,待藥液略微濃稠後,加入研細的紫石英和硃砂,攪拌均勻,待將要凝固時,再加入研細的麝香,攪拌均勻,倒入新的盆中,靜置一夜後取出,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甘草湯送服,劑量可根據年齡調整。
2. 金石凌法
金石凌法。療天行諸黃疸。乳石發動。生諸瘡腫。心熱舌乾。咽喉閉痛方。
金(三十兩),石膏(三斤搗碎),滑石(三斤搗碎),寒水石(三斤搗碎)以上藥。以水四斗。於大銀鍋中。煎取汁二斗。去滓澄清。子芩一斤),梔子仁(三百顆),川升麻(一兩),犀角(二兩),黃連(五兩去須),甘草(半斤生用),鬱金(二兩)以上藥。細銼。
取前金石汁。煎至一斗。去滓澄清。馬牙硝(二斤),川芒硝(二斤),川朴硝(三斤),川硝石(二斤)
上件藥汁。於銀鍋中。緩火煎。後下馬牙硝。良久。次下芒硝。次下朴硝。次下硝石。每下硝。以柳木篦攪勿住手。看硝盡。良久候凝。即傾於數個新瓷盆內。經兩日即成。搗羅為散。每服。以竹瀝或蜜水調下一錢。至二錢。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金石凌法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黃疸,以及因乳石(可能是指某些礦物藥材)引起的發炎腫痛、心煩口渴、舌乾、咽喉腫痛。
將三十兩黃金、三斤搗碎的石膏、三斤搗碎的滑石、三斤搗碎的寒水石,用四斗水在大銀鍋中煎煮,煎至二斗,過濾取清汁。
再將一斤黃芩、三百顆梔子仁、一兩川升麻、二兩犀角、五兩(去鬚)黃連、半斤生甘草、二兩鬱金,切碎。
用之前的金石藥汁,煎至一斗,過濾取清汁。
另準備二斤馬牙硝、二斤川芒硝、三斤川朴硝、二斤川硝石。
將上述藥汁放入銀鍋,小火慢煎,然後依次加入馬牙硝、川芒硝、川朴硝、川硝石。每次加入硝石類藥物時,都要用柳木攪拌器不停攪拌,直至硝石溶解。待藥汁熬煮至濃稠凝固,倒入幾個乾淨的瓷盆中。晾曬兩日後,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竹瀝或蜜水調服,劑量可根據病情調整。
3. 甘露餳法
甘露餳。鎮心除熱神效方。
川朴硝(每一斤用白蜜十三兩)
上搗羅朴硝為末。後以白蜜和勻。便入新青筒中。其竹筒。隨藥多少。大者一節。小者二節。但藥得半筒以上即止。不得令滿。安入炊飯甑中。令有藥處在飯內。其空處出飯外。其上不妨蓋甑蒸之。候飯熟。取筒承熱。綿濾。入一瓷器中。以竹篦攪之。勿停手。至凝。即藥成。收入瓷閤中。如熱月。即以冷水浸合底。每於食後。及夜臨臥時。含化一茶匙。
白話文:
甘露餳製作方法:這是一個能鎮心除熱、效果顯著的方子。
取川朴硝一斤,加入白蜜十三兩,將川朴硝搗碎成粉末,再與白蜜充分混合均勻。然後放入新的青竹筒中,竹筒的大小依藥量而定,大的用一節,小的用兩節,但藥量至少要超過竹筒的一半,不可裝滿。將竹筒放入蒸米的蒸籠中,讓竹筒浸在米飯裡,竹筒上端露出米飯外,然後蓋上鍋蓋蒸。待米飯蒸熟後,取出竹筒,趁熱用棉布過濾,將濾液倒入瓷器中,用竹篦不停地攪拌,直到凝固,藥就做成了。將做好的藥膏收放在瓷器盒中。如果天氣炎熱,可以將瓷器盒底部浸在冷水中。每次飯後和睡前,含化一茶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