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一 (16)

1. 治小兒魚臍瘡諸方

夫小兒魚臍瘡者。此瘡頭黑。深破之黃水出。四畔浮漿起。狹長似魚臍。故謂之魚臍瘡也。

治小兒魚臍瘡方。

蛇蛻皮(一兩炙微黃),雞子(一枚打破取清)

上件藥。以水一大盞。煎蛇皮至五分。去滓。入雞子清攪令勻。更煎三兩沸。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又方。

芫花根(一兩細銼),豬牙皂莢(五挺),黑豆(三合),白礬(三兩燒令汁盡細研)

上件藥。用醋七升。先浸芫花根。及皂莢黑豆。三日。於釜中。以文火煎至三升。去滓後。卻於別鐺中。煎至一升。入白礬灰攪令勻。膏成。以瓷盒盛。攤於故帛上貼。

又方。

上臘月豬脂並髓。以雞子清調令勻塗。

又方。

上寒食干餳燒灰。細研敷之。

又方。

上白萵苣搗絞取汁。先以針刺瘡上及四畔。滴汁於瘡中即瘥。

又方。

上蛇蛻皮燒灰細研。以雞子清調塗之。

又方。

上當瘡上。切大蒜片子貼定。以艾灸二十七壯。逐壯換蒜。灸畢。研豆豉厚罨定效。

白話文:

治療小兒魚臍瘡的各種方法:

小兒魚臍瘡的症狀是瘡頭發黑,深處破裂流出黃水,周圍浮腫,瘡形狹長,像魚的肚臍,所以稱為魚臍瘡。

治療小兒魚臍瘡的方法:

  • 第一方: 將一兩蛇蛻皮微炙至略黃,取一個雞蛋的蛋清,加一大碗水煎煮蛇皮,煎至水量剩五分之一時,濾掉渣滓,加入蛋清攪拌均勻,再煎煮三、兩沸,放溫後,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用量服用。

  • 第二方: 將一兩芫花根切碎,五個豬牙皂莢,三合黑豆,以及三兩白礬(燒至水分完全蒸發後研磨成粉),用七升醋浸泡芫花根、皂莢和黑豆三日,然後用文火在釜中煎煮至三升,濾掉渣滓後,再用另一個鍋煎煮至一升,加入白礬粉攪拌均勻,熬成膏狀,盛放在瓷盒中,塗在舊布上敷貼患處。

  • 第三方: 使用臘月裡豬的脂肪和骨髓,與雞蛋清調勻後塗抹。

  • 第四方: 將寒食節的乾糧燒成灰,研磨成細粉後敷在患處。

  • 第五方: 將白萵苣搗碎取汁,先用針刺破瘡口及其周圍,然後將汁液滴入瘡中即可痊癒。

  • 第六方: 將蛇蛻皮燒成灰,研磨成細粉,與雞蛋清調勻後塗抹。

  • 第七方: 在患處貼上切好的大蒜片,用艾灸灸二十七壯,每灸一壯就換一片大蒜,灸完後,研磨豆豉厚敷在患處,效果很好。

2. 治小兒王爛瘡諸方

夫小兒腑臟有熱。熱熏皮膚。外為濕氣所乘。則變生瘡。其熱遍盛者。其瘡發勢亦盛。初生如麻子。須臾王大。汁流潰爛。如湯火所灼。故名王爛瘡也。

治小兒王爛瘡。一身盡有如麻子。有膿汁。乍痛乍癢。或時壯熱。赤芍藥散方。

赤芍藥(三分),甘草(三分),白蘞(三分),黃芩(半兩),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微炙)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蜜水調塗之。日三兩上瘥。

治小兒王爛瘡。及惡瘡。秫米散方。

秫米,竹篠(各等分)

上件藥。燒灰。細研為散。以田中禾下水調塗之。立效。

治小兒王爛瘡。初患。一日肉色變。二日胞漿出。或四畔時赤。漸疱漿而一身。即不可療。其狀如湯火燒。宜速用黃連散方。

黃連末(一兩),胡粉(一兩)

上件藥。細研令勻。以生油調塗之。

治小兒王爛瘡。初起疱漿。似火燒瘡。宜用此方。

桃仁(湯浸去皮)

上搗令爛。以面脂和塗之。

又方。

上以艾燒灰敷之。如瘡干。即以生油調塗之。

又方。

上取十字街上土。並釜下黃土。細研敷之。甚良。

又方。

上以牛糞燒灰。細研敷之。

又方。

上吳茱萸酒煎汁塗之。

又方。

上赤地利搗末。以酥和塗之。

白話文:

小兒王爛瘡是因為體內腑臟積熱,熱氣熏蒸皮膚,又遇到外來的濕氣,才會長出這種瘡。體內熱盛,瘡的發展就快,一開始像麻子一樣小,很快就會長大,流出膿水,潰爛的樣子像被火燙傷一樣,所以叫做王爛瘡。

治療小兒王爛瘡,全身長滿像麻子一樣的膿瘡,時痛時癢,有時還會發熱,可用赤芍藥散:赤芍藥、甘草、白蘞各三分,黃芩、黃連(去須)、黃柏各半兩,搗碎成粉,用蜂蜜水調成糊狀塗抹,一天塗抹兩到三次,直到痊癒。

治療小兒王爛瘡和惡瘡,可用秫米散:秫米和竹子莖上的毛(各等量)燒成灰,磨成細粉,用稻田裡的水調和塗抹,效果很快。

治療小兒王爛瘡初期,第一天皮膚顏色改變,第二天開始長水泡,周圍發紅,水泡逐漸遍布全身,這時就難以治療了,樣子像被火燒傷一樣,應立即使用黃連散:黃連粉和胡粉各一兩,磨細混合均勻,用生油調和塗抹。

治療小兒王爛瘡初期,長水泡,像火燒傷一樣,可以用:將桃仁(用熱水泡過,去皮)搗爛,與面脂混合塗抹。

其他方法:用艾草燒成的灰敷在患處,等瘡瘍乾燥後,再用生油調和塗抹。

其他方法:取十字路口上的泥土和鍋底下的黃泥,磨細後敷用,效果很好。

其他方法:用牛糞燒成灰,磨細後敷用。

其他方法:用吳茱萸煎酒,取汁塗抹。

其他方法:將赤地利搗碎成粉末,用酥油調和塗抹。

3. 治小兒浸淫瘡諸方

夫小兒五臟有熱。熏發皮膚。為風濕所折。濕熱相搏。身體發初出甚小。後有膿汁。浸淫漸大。故謂之浸淫瘡也。

治小兒浸淫瘡。漸展不止。苦瓠散方。

苦瓠(一兩),蛇蛻皮(半兩燒灰),露蜂房(半兩微炙),梁上塵(一合)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生油調塗故帛上。貼之。

又方。

伏龍肝(三分),亂髮(三分燒灰)

上件藥。細研為散。以豬脂和塗之。

又方。

鯽魚(一枚長三寸者),豆豉(一合)

上件藥。搗如膏塗之。亦療馬鞍瘡。若或先起四肢。漸向頭面者。難治也。

又方。

上以雞冠血塗之。

又方。

上煎鯽魚膏塗之。

又方。

上以生鯽魚薄切大片。和鹽貼之。

又方。

上取胡燕窠燒灰。以水和塗之。

白話文:

小孩子因為五臟積熱,導致皮膚受損,又受到風濕侵襲,濕熱交織,於是皮膚上開始出現很小的疹子,後來化膿,慢慢擴大,所以叫做浸淫瘡。

治療小兒浸淫瘡,如果蔓延不止,可以使用苦瓠散:

苦瓠一兩、蛇蛻皮半兩(燒成灰)、露蜂房半兩(微炙)、梁上塵一合,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用生油調和塗在布上,再貼在患處。

另一種方法:

伏龍肝三分、亂髮三分(燒成灰),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用豬油調和塗抹。

另一種方法:

三寸長的鯽魚一條、豆豉一合,搗成膏狀塗抹。這個方法也能治療馬鞍瘡。如果疹子先從四肢開始,逐漸蔓延到頭面部,就比較難治了。

另一種方法:

用雞冠血塗抹患處。

另一種方法:

煎熬鯽魚,取其魚油塗抹。

另一種方法:

將新鮮鯽魚切成薄片,加鹽貼在患處。

另一種方法:

取燕窩燒成灰,用水調和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