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 (2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 (22)

1. 治小兒熱瘡諸方

夫小兒熱瘡者。是諸陽氣在表。陽氣盛則表熱。小兒解脫。腠理開。則為風邪所客。風熱相搏。留於皮膚。則生瘡。初作瘭。漿。黃汁出。風多則癢。熱多則痛。血氣乘之則多膿血。故名熱瘡也。

治小兒熱瘡。生於身體。黃芩散方。

黃芩(三分),川升麻(一兩),石膏(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玄參(半兩),柴胡(一兩去苗),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治小兒身上生熱瘡。心躁。皮膚焮痛。枳殼散方。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連(半兩去須)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熱毒瘡。梔子膏方。

梔子仁(一兩),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三分),蛇銜(一兩),藍葉(五合切),生地黃(二兩)黃芩(一兩)

上件藥。細銼。以豬脂一斤半。同入鐺內。於微火上。煎十餘沸。濾去滓。膏成。於瓷盒中盛。塗於故帛上貼之。

治小兒熱瘡。黃膿出。黃芩膏方。

黃芩(一兩半),黃柏(三分),梔子仁(三分),黃連(三分去須),竹葉(二兩),生地黃〔一(二)兩半〕,胡粉(三分),川大黃(一兩),水銀(一兩入少水與胡粉同研令星盡)

上件藥。除水銀胡粉外。並銼如豆大。以新綿裹。用豬脂一斤半。入鐺內。於慢火上煎十餘沸。候藥色紫。去綿。以布絞取汁。候凝。下水銀胡粉。以柳木篦攪令勻。膏成。以瓷盒盛。日夜三四度塗之。

又方。

黃柏(一兩銼),白礬(一兩燒令汁盡)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敷於瘡上。日三用之。

又方。

黃連(半兩去須為末),膩粉(一分)

上件藥。研令勻。以甜菜汁和塗於瘡上。日三用之。

又方。

上以豆豉炒乾。搗末敷之。

又方。

上以伏龍肝搗末。用雞子白和塗之。

白話文:

小兒熱瘡的治療方法:

小兒熱瘡是因為體表陽氣過盛,陽氣旺盛導致體表發熱,小兒的皮膚組織疏鬆,容易受風寒侵襲。風熱交加,停滯在皮膚表面,就會產生瘡瘍。初期出現紅腫、水泡,有黃色液體流出,風盛則癢,熱盛則痛,若氣血淤滯則膿血較多,因此稱為熱瘡。

治療小兒熱瘡(全身):黃芩散

黃芩三分、川升麻一兩、石膏一兩、炙甘草半兩(微炙,切碎)、玄參半兩、柴胡一兩(去苗)、川大黃一兩(切碎,微炒)。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煎至五分,去渣,放溫,根據小孩年齡調整用量。

治療小兒熱瘡(全身,伴隨心煩躁、皮膚紅腫疼痛):枳殼散

枳殼半兩(麩炒至微黃,去瓤)、炙甘草半兩(微炙,切碎)、黃連半兩(去鬚)。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蜂蜜水調服,根據小孩年齡調整用量。

治療小兒熱毒瘡:梔子膏

梔子仁一兩、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三分、蛇銜一兩、藍葉五合(切碎)、生地黃二兩、黃芩一兩。將以上藥物切碎,與豬脂一斤半一起放入鍋中,小火煎煮十幾沸,過濾去渣,製成膏狀,盛放在瓷盒中。將膏藥塗在乾淨的布上,敷貼患處。

治療小兒熱瘡(伴隨黃色膿液):黃芩膏

黃芩一兩半、黃柏三分、梔子仁三分、黃連三分(去鬚)、竹葉二兩、生地黃一兩半、胡粉三分、川大黃一兩、水銀一兩(加少量水與胡粉一起研磨至均勻)。除水銀和胡粉外,將其餘藥物切碎至豆粒大小,用新棉花包裹,與豬脂一斤半一起放入鍋中,慢火煎煮十幾沸,待藥色變紫,取出棉花,用布絞取藥汁,待其凝固後,加入水銀和胡粉,用柳木攪拌均勻,製成膏狀,盛放在瓷盒中,每日塗抹三四次。

其他治療小兒熱瘡的方法:

  • 黃柏一兩(切碎)、白礬一兩(燒至汁液耗盡)。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敷在患處,每日三次。
  • 黃連半兩(去鬚,研磨成粉)、膩粉一分。將以上藥物研磨均勻,用甜菜汁調和,塗在患處,每日三次。
  • 將豆豉炒乾,搗碎成粉末,敷在患處。
  • 將伏龍肝搗碎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塗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