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 (21)
卷第九十 (21)
1. 治小兒瘻瘡方
夫小兒瘻瘡者。由寒熱邪氣客於經絡。使氣血否澀。初生作細瘰癧。形或如梅李核。或如箭簳。或圓或長。長者至五六分。不過一寸。或一。或二三相連。時發寒熱。潰膿血不止者。謂之瘻也。是五臟六腑之氣不和。致血氣不足。而受寒熱邪氣所為也。然瘻者。有鼠瘻。螻蛄瘻。蚯蚓瘻。蠐螬等瘻。今各以一方治療之也。
治小兒一切瘻。出膿水。項強頭痛。四肢寒熱。宜服赤小豆散方。
赤小豆(一合炒熟),白蘞(一分),露蜂房(一兩去灰),蛇蛻皮(二尺燒灰)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久瘻。移易三數處。皆生瘡孔者。宜敷夜明砂散方。
夜明砂(一兩),白殭蠶(半兩),雄蠶蛾(半兩),乳香(半兩),臘麵茶(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敷於瘡上。以瘥效。
治小兒諸般瘻瘡。久不瘥。宜得烏蛇散方。
烏蛇肉(三分炒令黃),蒺藜子(三分),曲頭棘針(半兩),馬齒莧(三分牆上者),亂髮(半兩燒灰),雄黃(一分細研),緋帛(半兩燒灰)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酒調。內瘡孔中。以瘥為度。
治小兒諸瘡。久不瘥。作瘻孔。丹砂膏方。
丹砂(半兩細研),雄黃(一兩細研),苦參(一兩),白礬灰(半兩細研),川大黃(一兩),黃連(一兩去須),莽草(半兩),䕡茹(一兩)
上件藥。並細銼。用煉了豬脂二升。於鐺中煎藥。候紫色以綿濾去滓。入丹砂等三味。以柳木篦攪令勻。以瓷盒盛。塗於瘡上。每日換之。
治小兒諸瘻。穿穴成瘡。痛不可忍方。
馬齒莧(八兩),槲樹白皮(三兩),麝香〔二兩(三錢)細研〕,杏仁(三兩湯浸去皮炒令微黑研如膏)
上件藥。除麝香杏仁外。細銼。以水五升。煎至一升。濾去滓。澄清。入麝香杏仁。相和令勻。更煎令稀稠得所。以瓷盒盛。每使。塗於故帛上貼。日二換之。
又方。
上以牛糞堆上赤茵。一名朝生暮落花。乾者。搗羅為末。敷瘡上效。
又方。
上以干楸葉。搗羅為末。以生油調敷之。
又方。
上以塚中石灰。細研敷之。
又方。
上以煉成松脂末。填瘡孔令滿。日三用之效。
又方。
上以霜下瓠花。曝乾。搗末敷之。
白話文:
治小兒廔管方
小兒廔管,是寒熱邪氣侵入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初期表現為細小的瘰癧,形狀像梅核、李核,或像箭桿,有的圓有的長,長的可達五六分,最長不超過一寸,有時一個,有時二三個相連。患者常伴有寒熱,潰爛流膿血不止,這就是廔管。這是因為五臟六腑之氣不和,導致氣血不足,而受到寒熱邪氣侵襲所引起的。廔管種類很多,有鼠廔、螻蛄廔、蚯蚓廔、蠐螬廔等,現分別用不同方劑治療。
治療小兒各種廔管,伴有膿水流出、項部僵硬、頭痛、四肢寒熱者,宜服用赤小豆散:
赤小豆(一合,炒熟)、白蘞(一分)、露蜂房(一兩,去灰)、蛇蛻皮(二尺,燒灰)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用粥水送服,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久治不癒的廔管,廔管位置反覆移動,出現多個瘡孔者,宜敷夜明砂散:
夜明砂(一兩)、白僵蠶(半兩)、雄蠶蛾(半兩)、乳香(半兩)、臘麵茶(半兩)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敷於瘡口,直至痊癒。
治療小兒各種廔管,久治不癒者,宜用烏蛇散:
烏蛇肉(三分,炒至黃色)、蒺藜子(三分)、曲頭棘針(半兩)、馬齒莧(三分,牆上生長的)、亂髮(半兩,燒灰)、雄黃(一分,研細)、緋帛(半兩,燒灰)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用酒調勻,填入瘡孔,直至痊癒。
治療小兒各種久治不癒的瘡瘍,形成廔管者,可用丹砂膏:
丹砂(半兩,研細)、雄黃(一兩,研細)、苦參(一兩)、白礬灰(半兩,研細)、川大黃(一兩)、黃連(一兩,去須)、莽草(半半兩)、萆薢(一兩)
將以上藥物切細,用煉好的豬油二升,在鍋中煎煮藥物,待呈紫色後,用棉布過濾去渣,加入丹砂等三味藥,用柳木篦攪拌均勻,盛入瓷盒,塗於瘡口,每日更換。
治療小兒各種廔管,穿通成瘡,疼痛難忍者:
馬齒莧(八兩)、槲樹白皮(三兩)、麝香(二兩,即三錢,研細)、杏仁(三兩,湯浸去皮,炒至微黑,研成膏狀)
除麝香和杏仁外,將其餘藥物切細,加水五升,煎至一升,過濾去渣,澄清後,加入麝香和杏仁,拌勻,再煎至適宜濃稠度,盛入瓷盒。使用時,塗於乾淨布上,貼於患處,每日更換二次。
其他療法:
- 將牛糞堆上生長的赤茵(又名朝生暮落花)曬乾,研磨成粉,敷於瘡口。
- 將曬乾的楸樹葉研磨成粉,用生油調和後敷用。
- 將墳墓中的石灰研磨成細粉敷用。
- 將煉好的松脂研磨成粉,填滿瘡孔,每日三次。
- 將霜降後的葫蘆花曬乾,研磨成粉敷用。
2. 治小兒疳瘡諸方
夫小兒疳瘡。生於面鼻上。不癢不痛。恆有汁出。汁所流處。隨即成瘡。亦生身上。小兒多患之。亦是風濕搏於血氣。所以不癢不痛。故名疳瘡也。
治小兒面鼻身生疳瘡。及近口生濕瘡。並赤白瘡等。及疳氣入腹。漸漸羸瘦方。
白狗糞(半兩燒灰),蝦蟆(半兩燒灰),地龍(半兩燒灰),蝸牛殼(半兩燒灰),蘭香(半兩和根燒灰),人糞(半兩燒灰),熊膽(一分),蘆薈〔一兩(分)〕,麝香(一分)
上件藥。細研為散。若口中生瘡。先以鹽漿水淨漱口。以綿裹藥少許。含之。若鼻內生瘡。吹少許在鼻中。如鼻外生瘡。去痂。敷之。疳氣入腹。以新汲水。空心調服半錢。
治小兒疳瘡。生於身上諸處。宜用此方。
蝦蟆(一分燒灰),大麻子(一升內竹筒中燒取膏用),麝香(一分),人糞灰(一分),鹽綠〔半分(錢)〕
上件藥。都細研為散。以麻子膏同研令勻。敷於瘡上。若下部。即內藥少許。日二度。必須慎口。微有效。即減藥。
治小兒口中及諸處生疳瘡。鴿糞散方。
鴿糞(一分),人糞灰(一分),白礬(一分),青黛(一分),麝香(一分)
上件藥。細研為散。日三上敷之。
治小兒疳瘡。或生口面。或生身上。宜服青黛散方。
青黛(一分),人糞(半兩燒灰),蝸牛(半兩燒灰),麝香(一分)
上件藥。細研為散。量兒大小敷之。若鼻內有瘡。以散少許。吹在鼻內。日三用之。
治小兒頭面生疳瘡。口中臭氣。麝香散方。
麝香(一分),蚺蛇膽(一分),黃礬(一分瓜州者),蘆薈(一分)
上件藥。細研為散。先以溫水洗瘡。後取藥一字。敷於瘡上。口內惡氣。貼藥一字。日三用之。
治小兒身上及口面生疳瘡。並諸般疳疾。並宜用熊膽膏方。
熊膽(一分),蚺蛇膽(一分),蘆薈(一分),牛黃(一分),麝香(半兩),龍腦(一分)
上件藥。細研為末。以井華水三合。和勻。瓷器中盛。於重湯內煮。數添水。可半日。投三五粒糯米。煮爛即膏成。仍數以篦子攪藥四畔。勿令藥干。每取兩豆許。漸漸吹鼻中。及塗日瘡。頻使藥兩日。即停一日。看兒發變青。即止。
治小兒身上及口面生疳瘡方。
上取狗糞中米。燒灰細研。敷之。
又方。
上馬銜蟲一枚。曝乾。搗末敷之。
又方。
上胡粉炒過。以豬脂和塗之。以瘥為度。
又方。
上羊膽三枚。取汁。以漿汁相和。塗之。
白話文:
治療小兒疳瘡的各種方法
小兒疳瘡長在臉和鼻子,不癢不痛,經常有汁液流出,汁液流到的地方就會長瘡,身上也會長。小兒多患此病,這是風濕侵犯血氣所致,所以不癢不痛,因此稱為疳瘡。
治療小兒臉、鼻子、身上長疳瘡,以及靠近嘴巴長濕疹、紅白瘡等,還有疳氣入腹逐漸消瘦的方子:
白狗糞(半兩燒成灰)、蟾蜍(半兩燒成灰)、地龍(半兩燒成灰)、蝸牛殼(半兩燒成灰)、蘭香(半兩連根燒成灰)、人糞(半兩燒成灰)、熊膽(一分)、蘆薈(一兩)、麝香(一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如果長在嘴裡,先用鹽水漱口,用棉花裹少量藥粉含在口中;如果長在鼻腔內,吹少許藥粉進去;如果長在鼻子外面,先去除瘡痂再敷藥;如果疳氣入腹,用新汲的水,空腹服用半錢。
治療小兒身上各處長疳瘡的方子:
蟾蜍(一分燒成灰)、大麻子(一升,裝在竹筒裡燒取膏狀物)、麝香(一分)、人糞灰(一分)、綠礬(半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和大麻子膏一起研磨均勻,敷在瘡瘍上。如果長在下體,則內服少量藥粉,每天兩次,務必謹慎用藥,稍見效就減藥。
治療小兒口中及各處長疳瘡的鴿糞散:
鴿糞(一分)、人糞灰(一分)、白礬(一分)、青黛(一分)、麝香(一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天三次敷在患處。
治療小兒口面或身上長疳瘡的青黛散:
青黛(一分)、人糞(半兩燒成灰)、蝸牛(半兩燒成灰)、麝香(一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依據孩子大小敷用。如果鼻腔內有瘡,則吹少許藥粉進鼻腔內,每天三次。
治療小兒頭面長疳瘡,口中有臭味的麝香散:
麝香(一分)、蚺蛇膽(一分)、黃礬(一分,瓜州產的)、蘆薈(一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先用溫水洗淨患處,然後取藥粉少許敷在瘡上。口中有異味,也貼藥粉少許,每天三次。
治療小兒身上及口面長疳瘡,以及各種疳疾的熊膽膏:
熊膽(一分)、蚺蛇膽(一分)、蘆薈(一分)、牛黃(一分)、麝香(半兩)、龍腦(一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井水三合調勻,盛在瓷器中,放入熱水中煮,不斷添水,大約半日,放入三五粒糯米,煮爛成膏狀,用篦子不斷攪拌,避免藥膏變干。每次取兩粒豆大小,慢慢吹入鼻中,並塗在患處。連續用藥兩天,停一天,觀察孩子是否發青,發青則停止用藥。
治療小兒身上及口面長疳瘡的方子:
取狗糞裡的米粒,燒成灰,研磨成細粉,敷在患處。
另一個方子:
取上馬銜蟲一隻,曬乾,搗碎成末敷用。
另一個方子:
將胡粉炒過,與豬油混合塗抹,直到痊癒。
另一個方子:
取羊膽三個,取汁液,與米漿混合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