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 (1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 (19)

1. 治小兒惡核諸方

夫小兒惡核者。是風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核生頸邊。又遇風寒所折。遂不消不潰。名為惡核也。

治小兒風熱。項邊生惡核。寒熱腫痛。五香散方。

木香(一分),麝香(一分細研),薰陸香(一分),沉香(半兩),雞舌香(一分),黃芩(半兩),麻黃(一分去根節),連翹(半兩),海藻(一分洗去鹹味),射干(一分),川升麻(半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治小兒風熱。項腋下有惡核不消。大便多秘。心神煩熱。丹參散方。

丹參(半兩),露蜂房(一分微炙),川升麻(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連翹(半兩),黃耆(半兩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牛蒡子(半兩微炒),枳殼(三分麩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治小兒項生惡核。壯熱不止。升麻散方。

川升麻(半兩),射干(半兩),連翹(半兩),犀角屑(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川朴硝(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治小兒忽寒熱。項頸生惡核。肩背拘急。連翹丸方。

連翹(三分),海藻(半兩洗去鹹味),榆白皮(半兩銼),牡丹(半兩),桂心(半兩),白頭翁(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黃柏(半兩銼),香豉(半兩),獨活(半兩),秦艽(半兩去苗)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胸間積熱毒。風氣不散。連項生惡核。煩熱不止。玄參丸方。

玄參(半兩),漢防己(半兩),羌活(半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梔子仁(半兩),赤芍藥(半兩),連翹〔一(三)分〕,川升麻(半兩),牛蒡子(半兩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熱毒風腫。生惡核。令內消。赤小豆散方。

赤小豆(半兩),豬牙皂莢(半兩),硝石(半兩),黃柏(半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木鱉子(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雞子清調塗。日三四用之。

白話文:

治療小兒惡核的各種方法

小兒患惡核,是因為風毒之氣與血氣搏鬥,在頸部形成腫塊。如果再遇到風寒,就會導致腫塊不消不潰,這就是所謂的惡核。

治療小兒風熱,頸部出現惡核,伴隨寒熱、腫痛的五香散:

配方:木香、麝香、薰陸香各一分,沉香半兩,雞舌香一分,黃芩半兩,麻黃一分(去根節),連翹半兩,海藻一分(洗去鹹味),射干一分,川升麻半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用法: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煎至五分,去渣,加入半合竹瀝,再煎一兩沸。根據兒童年齡,分次溫服。

治療小兒風熱,頸部或腋下出現惡核不消,大便便秘,心煩熱的丹參散:

配方:丹參半兩,露蜂房一分(微炙),川升麻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連翹半兩,黃耆半兩(銼碎),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牛蒡子半兩(微炒),枳殼三分(麩炒)。

用法: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煎至五分,去渣,放溫。根據兒童年齡,分次服用。

治療小兒頸部出現惡核,高燒不止的升麻散:

配方:川升麻半兩,射干半兩,連翹半兩,犀角屑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川朴硝半兩。

用法: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煎至五分,去渣,放溫。根據兒童年齡,分次服用。

治療小兒突然寒熱,頸部出現惡核,肩背僵硬的連翹丸:

配方:連翹三分,海藻半兩(洗去鹹味),榆白皮半兩(銼碎),牡丹半兩,桂心半兩,白頭翁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黃柏半兩(銼碎),香豉半兩,獨活半兩,秦艽半兩(去苗)。

用法: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煉蜜和成丸子,如麻子大小。每次服用五丸,溫水送服,每日三次。根據兒童年齡,酌情增減劑量。

治療小兒胸部積熱毒,風邪不散,連及頸部形成惡核,煩熱不止的玄參丸:

配方:玄參半兩,漢防己半兩,羌活半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木香半兩,梔子仁半兩,赤芍藥半兩,連翹三分,川升麻半兩,牛蒡子半兩(微炒)。

用法: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煉蜜和成丸子,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五丸,粥飲送服,每日三次。根據兒童年齡,酌情增減劑量。

治療小兒熱毒風腫,出現惡核,使之內消的赤小豆散:

配方:赤小豆半兩,豬牙皂莢半兩,硝石半兩,黃柏半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木鱉子半兩。

用法:將藥材搗碎,過篩成細粉,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每日三四次。

2. 治小兒惡瘡諸方

夫小兒身體生瘡者。皆是臟熱。熱漸衝於外。外有風濕相搏所生。而風濕之氣。挾有熱毒者。其瘡則痛癢腫焮。久不瘥者。故名惡瘡也。

治小兒惡瘡。久不瘥。並瘻瘡及疥癬等。並宜塗雄黃膏方。

雄黃(一兩細研),䕡茹(一兩),蛇床子(一兩),礜石(一兩銼搗為灰),水銀(半兩於手心內以津研如泥),黃連(一兩去須)

上件藥。搗羅為末。與水銀相和。以臘月豬脂。同研如膏。於瓷盒中盛。每用。先以泔清洗瘡令淨。拭乾。後塗瘡上。仍以黃柏末用綿搵撲之。令不汙衣。日三兩度用之。

治小兒惡瘡。人不識者。宜敷雌黃散方。

雌黃(半兩細研),赤小豆(半兩),胡粉(半兩研入),吳茱萸(半兩生用),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銼),乾薑(半兩生用),蛇床子(半兩),膩粉(半兩研入)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生油旋調如面脂。塗於瘡上。每用。先以槐枝湯洗瘡令淨。拭乾。然後敷藥。

治小兒惡瘡久不瘥。䕡茹散方。

䕡茹(一兩),桑螵蛸(一兩),地龍(一兩),乳香(一兩),黃丹(一兩),黃柏(一兩細研),麝香(細研),糯米粉,膩粉〔各一兩(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使。不食井水。和砂糖調藥。敷之。

治小兒惡瘡。一身如麻豆帶膿。乍痛乍癢。煩熱。宜用此方。

甘草(三分銼),赤芍藥(三分),白蘞(三分),黃芩(三分),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白蜜和如膏。塗於瘡上。日再用。亦可作湯洗之。

治小兒惡瘡。神水膏方。

密陀僧(半兩細研),栝蔞根(半分),澱花(半分),丁香(半分),附子〔半分(兩)去皮臍〕,麝香(半分細研),莨菪子(半合水淘去浮者),皂莢(一挺去皮子),防風(半分去蘆頭),硃砂(半分細研),土花硝(一分),沙參(半分去蘆頭),人參(半分去蘆頭),芎藭(半分),龍骨(半分),檳榔(半分),桂心(半分),清麻油(一斤),黃蠟(二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先取油入鐺中。下諸藥末。以慢火煎三兩沸。後下黃蠟令消。次下麝香攪令勻。膏成。以瓷盒中盛。但小兒瘡不識者。塗於故帛上貼之。不過三五上。去除根本。

治小兒惡瘡。焮腫疼痛。黃連膏方。

黃連末(一兩),硫黃(一分細研),膩粉(一分),松脂(一兩),臘月豬脂(一兩)

上件藥。先取豬脂入銚子內。以慢火煎令化。去滓。次下松脂。候熔。次下黃連等末。以柳木篦子。不住手攪令勻。候膏成。以瓷盒盛。塗於瘡上。日三用之。

治小兒諸般惡瘡及軟癤。未穴。作膿。攻刺疼痛不可忍。走馬膏方。

坐拿(一兩),黃柏(一兩銼),甘草(半兩炙銼),木鱉子仁(半兩),白狗糞(半兩),綠豆(一兩),石榴皮(一兩)

白話文:

標題:[治療小兒惡瘡的各種方法]

內容:當小兒身上長瘡時,這通常是體內臟器過熱,熱氣逐漸向外發散,加上外部溼氣和風邪的侵襲所導致。若溼氣中帶有熱毒,瘡口就會紅腫、疼痛、瘙癢,久久無法痊癒,這種情況被稱爲“惡瘡”。

治療小兒惡瘡,長久不愈,包括瘻瘡、疥癬等,適宜塗抹雄黃膏。

所需藥材包括:雄黃(細研一兩)、茹(一兩)、蛇牀子(一兩)、礜石(一兩搗碎爲灰)、水銀(半兩在手心內以唾液研磨至泥狀)、黃連(一兩去須)。將上述藥材搗碎研末,與水銀混合,加入臘月豬油一同研磨至膏狀,存放在瓷盒中。使用時,先以米湯洗淨瘡口,擦乾後塗藥膏於瘡口,再以黃柏末撲於瘡口,避免衣物污染,每日使用三到兩次。

治療小兒惡瘡,症狀不明,適宜敷雌黃散。

所需藥材包括:雌黃(細研半兩)、赤小豆(半兩)、胡粉(半兩研入)、吳茱萸(半兩生用)、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銼)、乾薑(半兩生用)、蛇牀子(半兩)、膩粉(半兩研入)。將上述藥材搗碎研末,以生油調勻如面脂,塗抹於瘡口。使用前,先以槐樹枝煮湯洗淨瘡口,擦乾後再敷藥。

治療小兒惡瘡久不愈,可用茹散。

所需藥材包括:茹(一兩)、桑螵蛸(一兩)、地龍(一兩)、乳香(一兩)、黃丹(一兩)、黃柏(一兩細研)、麝香(細研)、糯米粉、膩粉(各一兩)。將上述藥材搗碎細研爲散。使用時,不吃井水,以砂糖調藥敷之。

治療小兒惡瘡,全身如同麻豆帶膿,交替痛癢,煩躁發熱,可用以下方劑。

所需藥材包括:甘草(三分銼)、赤芍藥(三分)、白蘞(三分)、黃芩(三分)、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銼)。將上述藥材搗碎研末,以白蜜調勻如膏,塗抹於瘡口,每日兩次,也可用於湯洗瘡口。

治療小兒惡瘡,神水膏方。

所需藥材包括:密陀僧(半兩細研)、栝樓根(半分)、澱花(半分)、丁香(半分)、附子(半分去皮臍)、麝香(半分細研)、莨菪子(半合水淘去浮者)、皂莢(一挺去皮子)、防風(半分去蘆頭)、硃砂(半分細研)、土花硝(一分)、沙參(半分去蘆頭)、人參(半分去蘆頭)、川芎(半分)、龍骨(半分)、檳榔(半分)、桂心(半分)、清麻油(一斤)、黃蠟(二兩)。將上述藥材搗碎研末,先將油放入鍋中,加入藥材末,以小火煎三到兩次,之後加入黃蠟使其融化,再加入麝香攪拌均勻。膏製成後,存放在瓷盒中。對於不明原因的小兒瘡,可將膏貼於舊布上貼於瘡口,一般三到五次即可去除病根。

治療小兒惡瘡,紅腫疼痛,黃連膏方。

所需藥材包括:黃連末(一兩)、硫磺(一分細研)、膩粉(一分)、松脂(一兩)、臘月豬脂(一兩)。先將豬脂放入鍋內,以小火煎至融化,去渣,加入松脂待融化,再加入黃連等藥材末,以柳木梳子不斷攪拌至均勻,待膏成後,存放在瓷盒中,塗抹於瘡口,每日三次。

治療小兒各種惡瘡及軟癤,未破口,膿腫,刺痛難忍,走馬膏方。

所需藥材包括:坐拿(一兩)、黃柏(一兩銼)、甘草(半兩炙銼)、木鱉子仁(半兩)、白狗糞(半兩)、綠豆(一兩)、石榴皮(一兩)。將上述藥材搗碎研末,使用時,取牛蒡根搗汁調藥末,塗抹於瘡癤上,每日換藥三次。如瘡癤已破,無需再貼藥。

治療小兒惡瘡,淋洗大黃湯方。

所需藥材包括:川大黃、黃連(去須)、黃芩、澤蘭、白礬(研)、石南(以上各一兩)、戎鹽(一分研)、蛇牀子(三分)。將上述藥材細銼均勻,每次使用二兩,以三碗水煮至兩碗,去渣,調節溫度適中,用於淋洗患處,每日三次。

治療小兒惡瘡方。

所需藥材包括:水銀(一兩)、黃連(一兩去須研末)、胡粉(一兩)。將上述藥材放入乳鉢內,加入少量蜂蜜,研磨至水銀完全融合,敷於瘡口,立即見效。

另一方。

所需藥材包括:膩粉(三分)、黃連(三分去須)、蛇牀子(三分)。將上述藥材搗碎研末,使用時,先以溫鹽水洗淨瘡口,擦乾後,以生油調藥塗抹,連續使用三到五次即可治癒。

另一方。

所需藥材包括:楸樹葉(一兩幹者)、乾漆(一分搗碎炒至無煙)。將上述藥材搗碎研末,以大麻油調塗,每日使用三次。

另一方。

所需藥材包括:藜蘆(一兩去蘆頭燒灰)、虎頭骨(一兩燒灰)。將上述藥材細研爲散,以臘月豬脂調塗,每日使用三次。

治療小兒惡瘡,以及沙蝨、水弩、甲疸等所有惡瘡,均可使用以下方劑。

所需藥材包括:蜣螂(十枚端午日收集最佳)。將上述藥材搗碎研末,以生油調敷,立即見效。

治療小兒突然出現的惡瘡,症狀不明,可用以下方劑。

所需藥材包括:淡竹葉(二兩燒灰)。將上述藥材細研,以雞蛋黃調塗。

另一方。

所需藥材包括:蛇蛻皮,燒灰細研,以臘月豬脂調塗。

另一方。

所需藥材包括:馬骨,燒灰細研,以臘月豬脂調塗。

另一方。

所需藥材包括:雞蛋殼,燒灰細研,以臘月豬脂調塗。

另一方。

所需藥材包括:頭垢膩,以臘月豬脂調塗。

另一方。

所需藥材包括:豆豉炒至焦黑,細研後敷於瘡口,連續使用三到五次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