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 (13)
卷第九十 (13)
1. 治小兒緊唇諸方
夫脾與胃合。為足陽明。其經脈起鼻環於唇。其支脈入絡於脾。脾胃有熱。氣則發於唇。生瘡。而重被風邪寒濕之氣。搏於瘡。則微腫濕爛。或冷或熱。乍瘥乍發。積月累年。謂之緊唇。亦名瀋唇也。
治小兒緊唇。是五臟熱毒氣上衝。唇腫反粗是也。宜用黃連散方。
黃連(半兩去須),黃柏(半兩銼),甘草(半兩生銼),寒水石(半兩),檳榔(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煉蜜調塗於唇上。一日兩三度換之。
又方。
上搗刺薊取汁。煎令濃。先以物揩唇上血。即塗之。
又方。
上爛嚼澤蘭心安唇上。良。
又方。
上以葵根燒灰為末。以酥調封之。
又方。
上燒自死蜣螂灰。細研。水調敷之。
又方。
上炙松脂貼之。
又方。
上燒烏蛇灰。細研酥調敷之。
又方。
上干蠐螬。燒灰細研。以豬脂和。臨臥塗之瘥。
又方。
上燒鱉甲。令煙盡。細研。酥調敷之。
又方。
上燒亂髮。蜂房。六畜毛。作灰細研。以豬脂和敷之。
白話文:
脾胃相連,屬於足陽明經,經脈從鼻翼環繞嘴唇,分支與脾臟相連。脾胃積熱,熱氣就會從嘴唇發散,導致生瘡。如果瘡口再受風寒濕邪侵襲,就會腫脹濕爛,忽冷忽熱,反覆發作,久而久之就成了緊唇,也叫瀋唇。
治療小兒緊唇,是因為五臟積熱,毒氣上衝,嘴唇腫脹變厚所致。可以用黃連散來治療。
黃連(半兩,去鬚)、黃柏(半兩,研碎)、甘草(半兩,生用,研碎)、寒水石(半兩)、檳榔(一分)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塗抹在嘴唇上,一天換藥兩三次。
另一個方法:
將刺薊搗碎取汁,煎熬濃縮。先用東西擦掉嘴唇上的血,然後塗上藥汁。
另一個方法:
將澤蘭的嫩心嚼爛,敷在嘴唇上,效果很好。
另一個方法:
將葵根燒成灰,研成粉末,用酥油調和,敷在患處。
另一個方法:
將自然死亡的蜣螂燒成灰,研磨細膩,用水調和後敷上。
另一個方法:
將松脂燒烤後貼在患處。
另一個方法:
將烏蛇燒成灰,研磨細膩,用酥油調和後敷上。
另一個方法:
將乾燥的蠐螬燒成灰,研磨細膩,和豬油混合,睡前塗抹,直到痊癒。
另一個方法:
將龜甲燒烤至無煙,研磨細膩,用酥油調和後敷上。
另一個方法:
將頭髮、蜂房、六畜的毛髮燒成灰,研磨細膩,和豬油混合後敷上。
2. 治小兒唇瘡諸方
夫脾與胃合。足陽明之經。胃之脈也。其經起於鼻環於唇。其支脈入絡於脾。脾胃有熱。氣發於唇。則唇生瘡也。
治小兒唇邊生瘡。經年不瘥方。
上以藍葉。布絞取汁。洗之。日二上。不過三日瘥。
治小兒唇口吻生瘡方。
上以新瓦。搗羅為末。以生油調塗之。
又方。
上燒雞屎白。作末敷之。有涎易之。
治小兒唇腫生瘡。及口中生白瘡。欲爛方。
上於清旦。取桑樹白皮中汁。塗之效。
治小兒唇口卒生瘡。或痛癢方。
黃柏末
上用濃煎薔薇根汁。調塗之。立效。
白話文:
脾胃相連,屬於足陽明經,胃經循行經過鼻子,環繞嘴唇,支脈連接著脾臟。如果脾胃有熱,熱氣就會外發於嘴唇,導致嘴唇長瘡。
治療小孩嘴唇邊緣多年不癒的瘡:用藍草葉絞汁洗患處,一天兩次,通常三天內就能痊癒。
治療小孩嘴唇和嘴巴周圍長瘡:用新瓦片搗碎成粉末,用生油調和後塗抹。
另一種方法:燒雞屎,研磨成粉末敷於患處,如有口水要更換藥物。
治療小孩嘴唇腫脹長瘡,或口中長白瘡將要潰爛:清晨取桑樹白皮的汁液塗抹,效果很好。
治療小孩嘴唇和嘴巴突然長瘡,伴隨疼痛或搔癢:用黃柏粉末,用濃煎的薔薇根汁調和後塗抹,立即見效。
3. 治小兒口瘡諸方
夫小兒口瘡者。由血氣盛。兼將養過溫。心有客熱熏於上焦。故口生瘡也。
治小兒口瘡。多睡吐乳。龍膽丸方。
龍膽(一分去蘆頭),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梔子仁(半兩),川朴硝(半兩),茵陳(一分),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一二歲兒。以溫水研下三丸。看兒稍大。臨時加之。
治小兒口瘡。心熱煩悶。黃連散方。
黃連〔三兩(分)去須〕,大青(三分),川升麻(三分),桑根白皮(半兩銼),甘草(半兩炒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若與奶母服。即加梔子黃芩各半兩。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治小兒口瘡爛痛。不問赤白。或生腮頷間。或生齒齦上。雄黃散方。
雄黃(一分細研),硝石(一分),蚺蛇膽(一分),黃連(一分去須),石鹽(一分),苦參(一分銼),硃砂(一分細研),雞屎礬(半兩),麝香(一錢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日可三五度塗之。
治小兒久患口瘡不瘥。宜用此方。
蝦蟆(半兩塗酥炙微黃),白礬灰(一分),筍灰(半兩),黃柏(一分銼),黃連(一分去須),川升麻(一分),蝸牛子(三七枚去殼微炒),晚蠶蛾(一分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取少許。以白蜜和如膏。塗於瘡上。日三用之。
治小兒口瘡多時。氣臭。生蟲子。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分),黃芩(一分),藁本(一分),甘草(一分生用),生乾地黃(二分),五倍子(一分),皂莢(半兩),訶黎勒皮(半兩),夏枯草(半兩以上三味燒灰)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候兒睡時。即干糝於瘡上。神效。
治小兒口瘡。鉛丹膏方。
鉛丹(一分),鉛霜〔三(半)分〕,蛤粉〔半兩(錢)〕,晚蠶蛾〔半分(錢)微炒〕,麝香〔一分(錢)〕
上件藥。研令極細。用蜜二兩。熬成膏。每上。取膏半錢。塗在口中。
又方。
麝香(一分),硃砂(半分),胡桐律(二分),黃柏(一分),晚蠶蛾(一分微炒)
上件藥。都細研為散。每夜臨臥時。於瘡上薄貼之。不過三夜瘥。
治小兒一切口瘡。止疼痛方。
沒石子(三分微火炙),甘草(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於瘡上薄糝。蓋令遍。
治小兒口瘡腫痛方。
蟾酥(半錢),石膽(半錢),黃柏〔三錢半(末)〕
上件藥。細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皂莢子大。每夜。以水化一丸。如餳相似。以篦子抹在口中。每夜一兩上。不過兩夜瘥。
又方。
麝香(半分細研),蜜(半兩),黃丹(一分),生地黃汁(一合)
白話文:
治小兒口瘡諸方
小兒口瘡是因為血氣旺盛,加上照顧不當、過於溫暖,心火鬱積上焦所致,因此嘴巴才會長瘡。
治小兒口瘡,多睡吐乳:龍膽丸方
將龍膽(一分,去蘆頭)、川大黃(一分,切碎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梔子仁(半兩)、川朴硝(半兩)、茵陳(一分)、郁李仁(半兩,溫水浸泡去皮微炒)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一到兩歲的兒童,用溫水送服三丸,孩子稍大則可酌量增加劑量。
治小兒口瘡,心熱煩悶:黃連散方
將黃連(三兩,去鬚)、大青葉(三分)、川升麻(三分)、桑白皮(半兩,切碎)、甘草(半兩,炒至微赤,切碎)等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煎至五分,去渣,放溫後,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分次服用。如果母親哺乳,則需加入梔子、黃芩各半兩,每次服用三錢,用半碗水煎至六分,去渣,飯後溫服。
治小兒口瘡爛痛,不論赤白,或生於腮頷間,或生於齒齦上:雄黃散方
將雄黃(一分,研細)、硝石(一分)、蚺蛇膽(一分)、黃連(一分,去鬚)、石鹽(一分)、苦參(一分,切碎)、硃砂(一分,研細)、雞屎白(半兩)、麝香(一錢,研細)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充分混合均勻,每日塗抹三到五次。
治小兒久患口瘡不癒:一方
將蟾蜍(半兩,塗油炙烤至微黃)、白礬灰(一分)、竹筍灰(半兩)、黃柏(一分,切碎)、黃連(一分,去鬚)、川升麻(一分)、蝸牛殼(三十七枚,去殼微炒)、晚蠶蛾(一分,微炒)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取少量用蜂蜜調成膏狀,塗於患處,每日三次。
治小兒口瘡久患,氣味臭穢,生蟲:升麻散方
將川升麻(一分)、黃芩(一分)、藁本(一分)、甘草(一分,生用)、生地黃(二分,乾燥)、五倍子(一分)、皂莢(半兩)、訶黎勒皮(半兩)、夏枯草(半兩,以上三味燒成灰)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在孩子睡著時,將藥粉撒在患處,效果神奇。
治小兒口瘡:鉛丹膏方
將鉛丹(一分)、鉛霜(一分半)、蛤粉(半兩)、晚蠶蛾(半分,微炒)、麝香(一分)等藥材研磨至極細,用蜂蜜二兩熬成膏狀。每次取半錢膏藥塗於口中。
又一方
將麝香(一分)、硃砂(半分)、胡桐油(二分)、黃柏(一分)、晚蠶蛾(一分,微炒)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晚睡前薄薄地敷於患處,通常三夜即可痊癒。
治小兒一切口瘡,止痛:一方
將沒石子(三分,微火炙烤)、甘草(一分)等藥材研磨成細粉,薄薄地撒在患處,覆蓋全面。
治小兒口瘡腫痛:一方
將蟾酥(半錢)、石膽(半錢)、黃柏(三錢半,研磨成粉)等藥材研磨均勻,用蜂蜜調和成皂莢子大小的藥丸。每晚用溫水化開一丸,像糖漿一樣,用小刷子塗抹在口中,每晚一到兩次,通常兩夜即可痊癒。
又一方
將麝香(半分,研細)、蜂蜜(半兩)、黃丹(一分)、生地黃汁(一合)等藥材,先將蜂蜜、生地黃汁、黃丹一起用小火熬至紫色,再加入麝香,攪拌均勻,待其冷卻後,每日三次塗抹於患處。
又一方
將銅綠(一錢,研細)、白芷粉(半兩)混合均勻,每日三次撒貼於患處。
治百日以上或二三歲兒童患口瘡:晚蠶蛾散方
將晚蠶蛾(一分,微炒)、麝香(半分)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取少量撒於患處,每日兩次。
治小兒口瘡赤爛:石膽散方
將石膽(半兩)、蚺蛇膽(一分)、龍腦(一分)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取少量塗抹於患處,每日三次,直至痊癒。
又一方
將滑石粉(一錢)、黃柏(半兩)混合均勻,薄薄地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