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 (2)
卷第九十 (2)
1. 治小兒癰瘡諸方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熟水下十丸。以利為度。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瘡腫。毒熱赤疼痛。消腫散方。
川大黃(三分),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別研),鹽花(三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杏仁。以新汲水和。稀稠得所。旋取塗瘡腫上。干即易之。以效為度。
治小兒癰瘡腫方。
益母草(不限多少銼碎)
上搗取汁。每服半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更以滓敷癰瘡上良。
又方。
上雞羽毛六枚。燒灰細研。以水調服之。即潰。
又方。
上伏龍肝末。以好醋調。作膏。塗於故帛上。貼之。
又方。
上地松爛搗敷之。干即易之。
又方。
上以馬齒莧爛搗敷之。
又方。
上赤小豆末。以雞子白和塗之。
又方。
上地龍糞。以新汲水調塗之。
又方。
上龍葵菜。爛搗敷之。
又方。
上雞腸草。爛搗敷之。
又方。
上蕓薹葉。爛搗敷之。
又方。
上景天葉。爛搗敷之。
又方。
上豬腦塗紙上貼之。干即易之。日數易之。
又方。
上芥子爛研。水調塗紙上。貼之。
又方。
上蔞石末和蒜。搗封上。日二易之。
又方。
上馬鞭草。搗敷上。即頭出。
白話文:
[治療小兒癰瘡的各種方子]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子,大小像綠豆一樣。每次服用時,用溫開水送服十顆,以排便為度。再根據孩子的大小,酌情增減服用量。
[治療小兒瘡腫,因毒熱引起的紅腫疼痛,消腫散方]
川大黃(三分),杏仁(三分,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另外搗成泥),鹽花(三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加入杏仁泥,用剛汲取的新鮮水調和,調成稀稠適中的糊狀。取適量塗抹在瘡腫部位,乾燥後就更換,以見效為度。
[治療小兒癰瘡腫的方子]
益母草(不限量,切碎)
將益母草搗爛取汁,每次服用半合,根據孩子的大小酌情增減服用量。剩下的藥渣可以用來敷在癰瘡上,效果很好。
[又一方]
取六根雞毛,燒成灰後研磨成細末,用水調和後服用,可以使膿瘡潰破。
[又一方]
將伏龍肝(灶心土)磨成粉末,用好的醋調成膏狀,塗在舊布上,然後貼在患處。
[又一方]
將地松(一種植物)搗爛後敷在患處,乾燥後就更換。
[又一方]
將馬齒莧搗爛後敷在患處。
[又一方]
將赤小豆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塗在患處。
[又一方]
將地龍糞(蚯蚓糞)用剛汲取的新鮮水調和後塗在患處。
[又一方]
將龍葵菜搗爛後敷在患處。
[又一方]
將雞腸草搗爛後敷在患處。
[又一方]
將蕓薹葉搗爛後敷在患處。
[又一方]
將景天葉搗爛後敷在患處。
[又一方]
將豬腦塗在紙上,然後貼在患處,乾燥後就更換。每天更換數次。
[又一方]
將芥子搗爛研磨,用水調和後塗在紙上,然後貼在患處。
[又一方]
將蔞石(中藥)粉末與蒜泥混合搗爛,封在患處,每天更換兩次。
[又一方]
將馬鞭草搗爛後敷在患處,可以使膿頭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