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八 (20)
卷第八十八 (20)
1. 治小兒蠱疰諸方
人聚蟲蛇雜類。以器盛之。令相食啖。餘一存者。即名為蠱。能變惑。隨飲食入腹。食人五臟。小兒有中之者。病狀與大人無異。則心腹刺痛懊悶。急者即死。緩者涉歷年月。漸深羸困。食其心臟。則利血心爛。乃至於死。死又注易旁人。故為蠱疰也。
治小兒中蠱毒。腹內堅如石。面目青黃。小便淋瀝。變易無常。羚羊角散方。
羚羊角屑(一兩),蘘荷(一兩),梔子仁(七枚),牡丹(一分),赤芍藥(一分),犀角屑(半兩)黃連(一分去須)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又方。
敗鼓皮(三分炙令黃),苦參(一兩銼),蘘荷根(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四五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初中蠱毒。宜服升麻散方。
川升麻(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栝蔞根(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四五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飛蠱。狀如鬼氣者。宜服雄黃散方。
雄黃(半兩細研),麝香(半兩細研),犀角末(半兩)
上件藥。都研令勻。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四五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五種蠱毒悉主之方。
馬兜鈴根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空腹頓服。當時隨吐蠱出。未快吐。即再服。
又方。
敗鼓皮(一片燒為灰)
上細研如粉。空心以粥飲調服一錢。病人須臾當呼蠱主姓名。病便愈。
又方。
薺苨(一兩)
上搗羅為散。以粥飲調下一錢。甚效。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畏忌。中蠱欲死方。
甘草(半兩生銼)
上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當吐蠱出。若平生預防蠱者。宜熟炙甘草煮汁服之。即內消不吐。神效。
治小兒中蠱毒。令腹內堅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病變無常方。
桃樹寄生(二兩)
上搗細羅為散。如茶點服之。日四五服。
又方。
麝香(半錢細研)
上於空腹。以溫水調服。即吐出蠱毒。未效再服。
治小兒中蠱。下血欲死方。
上取生赤雌雞翅下血服之。立效。
又方。
上搗青藍汁。頻頻與半合服。
白話文:
治療小兒蠱毒的各種方法
許多蟲蛇等物聚集在一起,放在器皿中讓它們互相吞食,最後剩餘存活下來的那個,就叫做蠱。蠱能變化迷惑人,隨著飲食進入腹中,侵蝕人的五臟六腑。小兒若中蠱,症狀與大人相同,都會出現心腹刺痛、煩悶等症狀,病情急者會立即死亡,病情緩慢者則會經歷數年,漸漸消瘦虛弱,蠱毒侵蝕心臟,會導致下血、心臟腐爛,最終死亡。而且,死後還會傳染給旁人,這就是蠱毒的可怕之處。
治療小兒中蠱,腹部堅硬如石,面色青黃,小便淋漓不暢,病情變化無常的處方:羚羊角散
處方:羚羊角屑一兩、蘘荷一兩、梔子仁七枚、牡丹一分、赤芍藥一分、犀角屑半兩、黃連一分(去鬚)
製法: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煎煮至三分,去渣,溫服。一日服用三到四次,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另一方:
處方:炙黃的敗鼓皮三分、苦參一兩(銼碎)、蘘荷根一兩
製法: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煎煮至五分,去渣,溫服。一日服用四到五次,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初次中蠱毒,宜服用升麻散:
處方:川升麻半兩、桔梗半兩(去蘆頭)、栝蔞根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煎煮至五分,去渣,溫服。一日服用四到五次,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飛蠱,症狀像鬼氣一樣的處方:雄黃散
處方:雄黃半兩(細研)、麝香半兩(細研)、犀角末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物研磨均勻。
用法:每次服用半錢,用溫水調服,一日服用四到五次,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五種蠱毒的通用處方:
處方:馬兜鈴根
製法:將馬兜鈴根搗碎,過篩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盞水煎煮至五分,去渣,空腹頓服,能迅速將蠱毒吐出。若未完全吐出,可再次服用。
另一方:
處方:敗鼓皮一片(燒成灰)
製法:將敗鼓皮研磨成細粉。
用法:空腹時用粥水調服一錢,病人很快就會喊出蠱主的姓名,病就會痊癒。
另一方:
處方:薺苨一兩
製法:將薺苨搗碎,過篩成粉末。
用法:用粥水調服一錢,療效很好。根據兒童年齡大小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畏懼,中蠱將死的處方:
處方:生甘草半兩(銼碎)
用法:用一小盞水煎煮至五分,去渣,分兩次服用,能將蠱毒吐出。若平時預防蠱毒,宜將甘草炙熟後煮汁服用,能內服消解蠱毒而不致嘔吐,效果顯著。
治療小兒中蠱毒,腹部堅硬疼痛,面色青黃,消瘦無力,病情變化無常的處方:
處方:桃樹寄生二兩
製法:將桃樹寄生搗碎,過篩成粉末。
用法:如同茶葉一樣服用,一日服用四到五次。
另一方:
處方:麝香半錢(細研)
用法:空腹時用溫水調服,能吐出蠱毒。若無效,可再次服用。
治療小兒中蠱,下血將死的處方:
處方:取活的紅色母雞翅膀下的血服用,療效迅速。
另一方:
處方:搗碎青黛取汁,頻頻服用半合。
2. 治小兒水氣腫滿諸方
夫小兒水氣腫滿者。由將養不調。腎脾二臟俱虛故也。腎主水。其氣下通於陰。脾主土。候於肌肉而剋水。腎虛不能傳其水液。脾虛不能剋制於水。故水氣流溢於皮膚。故令腫也。其水腫者。則皮薄如熟李之狀也。若皮膚虛受風。風搏於氣致腫者。俱虛腫如吹。此風氣腫也。
治小兒水氣腫滿。上氣喘促。小便赤澀。大便稍難。桑根白皮散方。
桑根白皮(半兩銼),海蛤(一分),漢防己(一分),赤茯苓(一分),白朮(一分),甜葶藶(一分隔紙炒令黃色),川朴硝(一兩),豬苓(一分去黑色)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水氣。腫滿喘促。坐臥不安。宜服檳榔散方。
檳榔(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牽牛子(半兩微炒),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二三服。量稍大增之。以利為效。
治小兒水氣腫滿。喘嗽不止。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半兩),桑根白皮(半兩銼),川升麻(一分),甜葶藶(一分隔紙炒令紫色),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桔梗(一分去蘆頭),貝母(半兩煨令微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水氣腫滿不消。楮皮湯方。
楮樹白皮(銼一合),赤小豆(一合),赤茯苓(一兩銼)
上件藥。都和令勻。每取一分。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隨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治小兒水氣腫滿。小便澀。貍豆根湯方。
貍豆根(半兩),車前草(半兩),葵子(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合(兩)〕,赤小豆(半合)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取一分。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隨兒大小。以意增減。
治小兒水氣腫滿。小便不利。臍腹妨悶。喘促。豬苓散方。
豬苓(一分去黑皮),桑根白皮(一分銼),赤茯苓(一分),海蛤(一分細研),甜葶藶(一分隔紙炒令黃紫色)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治小兒水氣。遍身腫滿。喘促。小便不利。桑根白皮散方。
桑根白皮(半兩銼),射干(半兩),赤茯苓(半兩),黃芩(半兩),木通(半兩銼),澤漆(半兩)澤瀉(半兩),漢防己(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煮赤小豆湯。調下半錢。日三四服。看兒大小。增減服之。
治小兒水氣。面目腫。小便澀。心腹脹滿方。
白話文:
兒童出現水氣腫脹和腹部積水,主要是由於養護不當,導致腎和脾兩個臟器功能虛弱。腎臟負責管理水分,它的功能影響到下焦;脾臟則主宰肌肉,對水分有剋制作用。如果腎虛,無法正常傳導水分;脾虛,則無法有效控制水分,因此水分會在皮膚層流動,導致腫脹。腫脹的皮膚看起來薄如成熟的李子皮。若皮膚虛弱受到風邪侵襲,風邪與體內氣血相搏,也會導致腫脹,這種情況稱為風氣腫。
對於兒童的水氣腫脹、呼吸急促、小便赤黃且排尿困難、大便較硬的情況,提供了一個「桑根白皮散」的處方。藥材包括:桑根白皮(切片)、海蛤、漢防己、紅茯苓、白朮、甜葶藶(隔紙炒至黃色)、川朴硝、豬苓(去除黑色部分)。這些藥材需先磨碎過篩,然後混合。每次服用時,取一錢的藥粉,加入一小碗水,煎至一半水量,濾掉渣滓後溫熱服用。每日可服三到四次,根據兒童年齡調整劑量。
另外還有其他多種針對不同症狀的處方,例如「檳榔散」、「赤茯苓散」、「楮皮湯」、「貍豆根湯」、「豬苓散」、「射干散」、「陳橘皮丸」、「甜葶藶丸」、「甘遂散」、「木香散」以及一些其他處方。這些處方均採用中藥煎煮或磨粉,並根據兒童年齡和體質調整劑量。有些處方還使用了特殊的方法,例如將藥材和麵粉混合做成餅子,或者將藥材和棗肉混合做成丸子。
總結來說,這段文字提供了多種針對兒童水氣腫脹的中藥處方,用於改善相關症狀,如腫脹、呼吸困難、小便不暢等。然而,具體的治療方案應由專業醫生根據兒童的實際病情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