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八十八 (10)
卷第八十八 (10)
1. 治小兒痃氣諸方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酒下五丸。日三服。更隨兒大小。以意加減。
又方。
京三稜(一分微煨銼),鱉甲(三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二服。晚後再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又方。
鱉甲(一枚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上搗細羅為末。每服一錢。以童子小便一小盞。煎至五分。量兒大小。分減服之。日三服神效。
白話文:
第一個藥方:
將上面提到的藥材搗碎磨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調和成丸子,大小如芝麻。每次用溫酒送服五顆,一天三次。並根據小孩的體型大小,自行斟酌增減藥量。
第二個藥方:
將京三稜(稍微烤過並切碎)、鱉甲(塗上醋烤至黃色並去除邊緣部分)、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這三種藥材,一起搗碎磨成粗散。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分成兩次溫服。晚上再服用一次。並根據小孩的體型大小,自行斟酌增減藥量。
第三個藥方:
將鱉甲(塗上醋烤至黃色並去除邊緣部分)搗碎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童子尿煎煮至剩下一半,根據小孩的體型大小,分次減少服用。一天服用三次,效果很好。
2. 治小兒腹內痞結諸方
夫小兒痞者。塞也。小兒胸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腑臟之氣不得宣通。其痛。腹內氣結脹滿。或時壯熱是也。
治小兒腹內痞結。壯熱羸瘦。多啼。宜服前胡散方。
前胡(三分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犀角屑(半兩),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看兒大小。分減溫服。微利為度。
治小兒腹內痞結。身體壯熱。中焦壅悶。腸胃不利。柴胡散方。
柴胡(半兩去苗),赤茯苓(半兩),芎藭(半兩),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半兩),檳榔(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治小兒腹內痞結。壯熱憎寒。大小便不利。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三分銼),桔梗(三分去蘆頭),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木通(半兩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鱉甲(三分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看兒大小。分減溫服之。
治小兒腹內痞結。壯熱不能乳食。心胸煩壅。宜服檳榔散方。
檳榔(半兩),枳殼(一分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一分),柴胡(一分去蘆頭),知母(一分),人參(一分去蘆頭),地骨皮(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治小兒腹內痞結。雖服湯得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滿。按之輒啼。內有伏熱諸候。集成此疾。宜服破痞除熱。甘遂散方。
甘遂(一分煨令微黃),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瓤銼焙),黃芩(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以利即止。
治小兒腹內痞結。多驚。牛黃丸方。
牛黃(一分細研),麝香(一分細研),川芒硝(半兩),甘遂(一分煨令微黃),雄黃(半兩細研)蜈蚣(一枚去足炙令焦),蚱蟬(七枚微炙),巴豆霜(半合),真珠末(半兩),川椒(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用煉成蜜一合。入白蠟一兩。合煎令熔。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二丸。以利為度。如未利。再服。看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治療小兒腹部痞塊的各種方子
所謂的小兒痞塊,就是阻塞的意思。小兒的胸腔和膈膜有熱,腹內有積液,導致氣血運行受阻,臟腑之氣無法順暢流通。這種情況會導致腹部氣結脹滿疼痛,有時還會發燒。
治療小兒腹部痞塊,身體發熱消瘦,經常啼哭,宜服用前胡散
藥方組成:前胡(去除蘆頭)、赤茯苓、犀角屑、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枳殼(麩炒至微黃,去除內瓤)、郁李仁(用熱水浸泡後去皮稍微炒過)、鱉甲(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裙邊)。
將以上藥材搗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一半,去除藥渣。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減量,溫服,以稍微腹瀉為度。
治療小兒腹部痞塊,身體發熱,中焦悶塞,腸胃不暢,宜服用柴胡散
藥方組成:柴胡(去除莖苗)、赤茯苓、芎藭、鱉甲(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裙邊)、枳殼(麩炒至微黃,去除內瓤)、赤芍藥、檳榔、甘草(炙烤至微赤色,切碎)、桃仁(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去尖,麩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材搗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一半,去除藥渣。溫服,每天三次。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腹部痞塊,發熱怕冷,大小便不暢,宜服用大腹皮散
藥方組成:大腹皮(切碎)、桔梗(去除蘆頭)、陳皮(用熱水浸泡後去白瓤焙乾)、人參(去除蘆頭)、赤芍藥、木通(切碎)、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鱉甲(塗醋炙烤至黃色,去除裙邊)、甘草(炙烤至微赤色,切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一半,去除藥渣。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減量,溫服。
治療小兒腹部痞塊,發熱不願吃奶,心胸煩悶,宜服用檳榔散
藥方組成:檳榔、枳殼(麩炒至微黃,去除內瓤)、赤芍藥、柴胡(去除蘆頭)、知母、人參(去除蘆頭)、地骨皮、甘草(炙烤至微赤色,切碎)、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
將以上藥材搗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一半,去除藥渣。放溫後,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減量服用。
治療小兒腹部痞塊,即使服藥腹瀉,但痞塊仍未消除,胸下堅硬脹滿,按壓時啼哭,是體內有伏熱所致,宜服用破痞除熱的甘遂散
藥方組成:甘遂(煨烤至微黃)、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瓤切碎焙乾)、黃芩、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
將以上藥材搗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剩一半,去除藥渣。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減量溫服,腹瀉後停止服用。
治療小兒腹部痞塊,容易驚嚇,宜服用牛黃丸
藥方組成:牛黃(研磨成細末)、麝香(研磨成細末)、川芒硝、甘遂(煨烤至微黃)、雄黃(研磨成細末)、蜈蚣(去除足,炙烤至焦)、蚱蟬(稍微炙烤)、巴豆霜、珍珠末、川椒(去除眼睛和閉合的果實,稍微炒過去除汗)。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一合,加入白蠟一兩,一起熬煮熔化,然後將藥粉和入,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丸,用粥水送服,以腹瀉為度。如果沒有腹瀉,可以再次服用。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腹部痞塊,胸悶不適,宜服用硝石丸
藥方組成:硝石、柴胡(去除莖苗)、細辛(洗淨去除莖苗和泥土)、當歸(切碎稍微炒過)、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茯神、赤芍藥、甘遂(煨烤至微黃)、黃芩、木香、甜葶藶(隔紙炒至紫色)、巴豆(去除皮和心,研磨後用紙包住擠壓去除油脂)。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和成藥丸,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一歲的兒童服用一丸,二歲的服用二丸,三歲的服用三丸,四五歲的兒童可以服用五丸。均為空腹時用粥水送服,以快速腹瀉為度。如果沒有腹瀉,第二天早上再服用。根據兒童的體質強弱酌情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腹部痞塊,消化不良,心腹刺痛,宜服用甘遂丸
藥方組成:甘遂(煨烤至微黃)、赤芍藥、黃芩、珍珠末、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去尖,麩炒至微黃)、巴豆霜。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加入杏仁和巴豆霜,一同研磨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和成藥丸,如麻子大小。二三歲的兒童,空腹用溫水送服二丸,以腹瀉為效果。如果沒有腹瀉,可以再次服用。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
治療小兒腹部痞塊,脅肋悶脹,四肢消瘦,宜服用鱉頭丸
藥方組成:鱉頭(炙烤至微黃)、虻蟲(去除翅膀和足,稍微炒過)、䗪蟲(稍微炒過)、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桃仁(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去尖,麩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和成藥丸,如綠豆大小。每次用溫水送服三丸,每天服用兩次,以痊癒為度。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藥量。